10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代表戴琪在「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演說,除批評中國長期未遵守全球貿易規範、損害美國利益及影響各國繁榮外,同時指出:拜登將暫停簽署川普時期規劃的《美中第二階段貿易協議》,未來對中貿易政策將涵蓋:與北京討論中國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承諾的進展、重啟「目標明確」加徵關稅豁免程序、關切中國的產業政策與非屬市場貿易行為、協調盟邦共同維護全球貿易等四大重點。
從戴琪的演說內容加以觀察,拜登在對中貿易政策上仍植基於川普所採取的「對抗」立場,是一個「輕量版本」的川普政策。不過,與此同時,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與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在瑞士會談,達成年底之前舉行「拜習線上會談」共識。從雙方互動的脈絡來看,拜習會談是拜登的建議,此意味著,拜登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將會轉為較「務實」的層面,不再堅持「脫鉤」,而是嘗試從「重返掛鈎」中尋求最佳利益;同時期待透過「拜習線上會談」重新形塑未來美中經濟關係,進而找出一個較緩和的「新均衡點」。
美中正在尋求「新均衡點」
換句話說,拜登政府認為,美中若簽署第二階段貿易協議,中國難以進行「經濟結構改革」。亦即從中國的體制結構加以分析,北京根本不可能因受到來自華府的壓力,或是配合簽署美中第二階段貿易協議,而停止提供廠商補貼、放棄產業政策指導、開放國有企業轉型等「經濟結構改革」。如果按照川普時期的步調,持續針對這些議題要求中國,美中雙方談判不僅可能淪為毫無進展、再起衝突的糾葛,甚至極易陷入充滿欺騙與詭詐的窠臼。
除此之外,戴琪表示,美國可能批准排除對部分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徵關稅。若就美國長期依賴「世界工廠」中國供應消費產品來說,川普錯估情勢地認為,加徵關稅會使中國廠商增加成本負擔,進而迫使中國就範,達到減少對中貿易的逆差。但其最後結果,卻讓美國企業將進口增加的成本直接轉嫁給消費者,誠如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公開指出,針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已嚴重傷害美國消費者的利益。顯然,戴琪遵循拜登的思維,選擇較務實的貿易政策。
美脫鉤中國政策並未成功
其實,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在7月17日的期刊裡,特別利用「國際貨幣基金(IMF)」所公布的全球貿易統計資料,針對各國從 2000至2020年期間,針對美中兩國的貿易數值何者較高,繪製其與全球貿易關係之板塊推移型態,同時,藉此比較雙方占比消長指出,在全球貿易版圖上,美國正在感受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如果以上述《經濟學人》的分析來看,過去三年來,以美國為核心所推動的脫鉤「中國供應鏈」的策略並未成功。
再者,許多學者專家分析,近年來中國在拓展對外貿易布局上,不斷透過各種政策改革,從之前過度依賴集中少數市場轉為分散市場,是具有前瞻性的對外貿易政策。尤其川普執政時期所掀起的中美貿易爭端迄今延燒未熄,加上去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干擾,造成部分產業陷入斷鏈危機,更讓中國領導高層決心持續落實分散市場貿易政策。
亦即面對美中貿易戰火延伸,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川普挾藉其全球居冠的消費市場規模優勢,採取加徵進口關稅的作法,不斷對中國施壓,是否加速全球產業脫鉤「中國供應鏈」,進而達成重組供應鏈,實在無法客觀加以解讀。尤其在迫使中國擴大市場開放的同時,卻讓其更加積極努力拓展全球其他市場,甚至導致各國更加無法割捨「中國供應鏈」。
通膨影響美對中貿易底氣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戴琪在演說中持續抨擊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以及強調並不排除再度啟動301調查等作法;但卻又無法忽略全球最大兩個經濟實體減少彼此之間的貿易,並非務實主義。尤其今年以來,美國通膨壓力不斷加重、CPI飆揚超過5%,更讓美國對中國貿易政策的底氣受到影響。很顯然地,拜登政府認為「脫鉤」中國經濟,已經不再是美國唯一的選項,繼續硬拗反將讓美國更加受害。
整體而言,誠如戴琪所指出的未來美中經濟發展動向,其核心問題將會是在,從「重返掛鈎(recoupling)」方向中達成什麼目標,以及從「持久共存(durable coexistence)」理念採取什麼模式。再者,10月6日「華爾街日報」的分析文章更進一步指出,戴琪希望傳達的訊息是:「未來一年美中最可能呈現的結果,仍是維持現狀、凍結衝突」,此意味著,美國無意激化與中國的貿易緊張關係。
這些論述無疑說明,美中經濟正在從脫鉤中重返掛鈎,藉此從尋求滿足雙方利益中,找出較緩和的「新均衡點」。因此,從既有的經驗觀察,此一情勢勢必會衝擊未來國際經濟的格局,甚至影響全球的地緣政治,其發展絕不容與美中兩方經濟連結頗深的台灣小覷。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