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台灣僅有三家本地拍賣行,分別為羅芙奧、景薰樓、宇珍。前兩家主要經營當代藝術拍賣,宇珍則從事古董文物拍賣。但在2013年台灣文物拍賣公司增加到了20家,其中有12家在2011年以後才成立,而且有7家拍賣公司在2013年舉行首拍。2013年台灣一共舉行了超過30場以上的古董文物藝術拍賣會,熱鬧非凡,為台灣拍賣市場帶來了一個新的高潮。
台灣藝術拍賣已經有20年以上的歷史。第一個高潮是在1990年代,由當代藝術所創造,而目前的新高潮則是由古董文物所創造。
1980 年代中期台灣的房地產和股市勃興,藝術市場隨著興盛。從北到南,私人畫廊紛紛成立,最高峰時多達200多家。台北光是忠孝東路四段阿波羅大廈附近就有40多家畫廊。多本藝術雜誌先後創辦,連鄰近國家香港、新加坡、韓國都望塵莫及。國際兩大知名拍賣公司蘇富比與佳士得,也分別在1981年與1988年於台北成立辦事處。
1990 年12月1日本土第一家拍賣公司「傳家」敲下台灣藝術拍賣的第一槌。負責人白省三邀請了「阿波羅畫廊」的張金星,以及「龍門畫廊」的李亞俐共同參與運作,首場拍賣就創下677.8 萬元台幣。緊接著,在台北成立辦事處11年的蘇富比,也於1992 年3 月假台北舉行首拍,締造了8,625.65 萬的成交新紀錄。1994 年,本土的「標竿」、「慶宜」及佳士得,也都紛紛加入拍賣市場的戰局。在對拍賣市場榮景可期的憧憬下,「景薰樓」、「甄藏」與「羅芙奧」等本土拍賣公司紛紛成立,成為拍賣市場的生力軍。
只是好景不常,兩家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與佳士得,先後於1999年、2001年離開台灣,將拍賣事物移至香港,台灣成為亞洲藝術市場中心的願景終告泡沫。
相較之下,香港比台灣更具國際視聽,有更成熟的買家和收藏家。而更重要的是它離大陸市場近,比台灣更方便讓大陸的資金和買賣家自由進出。另外,香港稅制對外國人很優厚,外籍人士拍定所得完全免稅。
而且,早在蘇富比宣布撤出台灣之前,本土的拍賣公司就發生公司結構不健全,拍賣成績不實,以及拍假畫等風波,而一度耀登本土拍賣市場龍頭地位「甄藏拍賣公司」也在2002 年發生財務危機,負責人劉國基毫無預警地負債潛逃。接連的歇業、出走,乃至倒閉風潮,終讓台灣的拍賣市場從此一蹶不振,「景薰樓」與「羅芙奧」年度成交總額,遠遠無法與香港兩大拍賣公司相提並論。
台灣古董文物市場,在1997年首先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接著2003年受到SARS影響,以及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的襲擊,而走向低迷。許多行家西進大陸發展,在北京、上海、深圳、廈門的古玩城開設店面,一方面將台灣早期從大陸地攤或花鳥市場買來的東西轉運回大陸賣,另一方面則將台灣收藏家的古董文物仲介到大陸的拍賣市場,從中賺取一些佣金。十幾年下來,他們對於拍賣運作更加嫻熟,也就想自己成立拍賣公司,當老闆賺錢。
在台灣成立拍賣公司的門檻並不高。從2013年開始,藝術拍賣公司競相成立,不過,除少數幾家對拍品把關嚴格,拍賣成績亮麗之外,大部分是行家在「出清存貨」,把以前從大陸盤過來的東西以拍賣方式「拍」出去。
目前在台灣開設拍賣公司的好處,在於商品/藏品原本就在台灣,省卻運送費和繁瑣的報關手續。其次,兩岸直航之後,陸客自由行給台灣文物市場帶來商機,西進的行家在大陸已經建立起豐沛人脈,台灣文物拍賣會可以吸引大陸商人和收藏家來台觀光旅遊兼做生意買賣。2013年6月和7月,「門德陽」與「漢思」兩家拍賣公司分別舉行首拍,大陸買家就佔到總人數的近三成和八成。
現在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的大陸買家已經到達四成,而台灣的拍品價格普遍比大陸低,拍賣場地租金也比大陸低,對買家和拍賣公司都有吸引力。另外,大陸根據《文物保護法》規定,對於文物拍品有嚴格限制,例如高古陶和高古青銅器是不能上拍的,而台灣並沒有這樣的限制。這些都是台灣古董拍賣的優勢,但前景如何還有待觀察。
(作者係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副教授、文物市場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