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走出兩岸交流的傳說|張方遠 在 Facebook 上分享!

  9月15日前政務委員、現任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教改總體檢論壇」的一席話「震驚」了台灣社會。他說「假如早上8時到大陸走一趟,就算不是北大、清大等名校,其他大學校園裡,也能看到大陸學生爭相進教室準備上課的積極態度;反觀台灣則多半是空蕩蕩的景象」。薛承泰評論兩岸學子求學態度的落差,「比1,000顆飛彈瞄準台灣還驚悚」。

  其實類似的論調在台灣已是老生常談。無論是在校園裡,還是在大眾媒體的報導中,三不五時總能聽到或看到類似的說法,例如清晨拂曉之際,即能看到為數不少的北大學生在未名湖畔大聲朗誦英文。這類故事都企圖傳輸這樣的圖像--兩岸學生互相競爭,台灣學生已經在這場賽事中失去優勢。

  過去台灣尚未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台灣學生對於大陸學生的認知就是停留在上述這類「傳說」中,任憑島內青年任意想像。隨著馬政府大幅度開放陸生來台,台灣學生對大陸同儕的接觸,已經不再是交換學生短短的半年停留期,而是至少四年的密切交往。陸生的生活言行與學習態度,也不再只是傳說與想像,而是真實的接觸與相互理解。

  頻繁的接觸,無疑會帶來更深入的認識。類似「大陸學生非常用功、競爭力超過台灣學生」的說法,在台灣社會也出現更為多元的回應。有人認為這是給台灣學生的當頭棒喝;有人認為兩岸學子各有所長,大陸學生學習態度比較積極認真,而台灣學生比較有創意與活力;當然,也有人這為這樣的說法是在「唱衰」台灣。總的來說,兩岸校園的互相開放,確實能收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台灣人對大陸的認識,總是被種種的「傳說」牽著鼻子走,反而失去了屬於自己真正的視野。由於現在兩岸資本的流動增加,台灣對大陸的視野容易跟著資本家在走。海峽另一岸廣袤的土地,被這些「傳說」重塑為一頭讓台灣人又愛又恨的「怪物」。一方面是政治獨裁、人權被忽視、黑心食品山寨產品橫行、環境髒亂、不愛排隊、隨地吐痰大小便、民眾素質差、講話一定要捲舌。另一方面則是快速致富、硬體建設發達、青年積極學習、奮發向上。到了選舉時節,街頭巷弄又會萌發對中國大陸各色的新傳說,諸如:大陸人要來搶台灣人的工作機會、大陸學生佔據台灣的教育名額與資源、過多的大陸配偶導致台灣離婚率居高不下…等等。

  前陣子在台灣訪學的日本立命館大學法學部名譽教授徐勝即指出,他在台灣很明顯地感受到由於兩岸分裂所形成台灣對大陸的敵視與歧視,而這種對大陸的敵視與歧視,其實與西方對中國形成的「文明╱野蠻」論是一脈相承的。

  台灣社會對大陸的「成見」與「傳說」,透過政治與教育的機制代代相傳。因此,兩岸的交流雖然看似大為開放,但仍處於尷尬期,同樣抱持著「成見」--無論是好是壞--在看待彼此,也把自身社會的價值標準與期許過度的投射到對方身上。許多大陸學生把台灣視為西方民主在東亞的燈塔,千篇一律地讚揚台灣社會的自由、熱情與友善,把台灣看成正統中華文化的歸宿,「民國」無限美好。許多台灣學生則認定,大陸終要與台灣一樣,走上西方「公民社會」與自由主義式民主的道路,因此呼籲「多給大陸一點時間」。這些對彼此的成見,以及包含「大陸學生比台灣學生更用功」的「傳說」,都不見得有益於兩岸交流,反而可能築起更高的隔閡。

  薛承泰說用功的大陸學生「比1,000顆飛彈瞄準台灣還驚悚」,其實是個不恰當的比喻,仍是在加深兩岸之間敵我分明的窠臼。過去把大陸當成敵人,現在則是以商業邏輯把大陸視為競爭者。但人民與社會的交往交流豈可照搬戰爭與商業模式?比起敵對與競爭,兩岸攜手合作,路會走得更寬。

  兩岸交流是時候抬頭挺胸地邁入下一個階段--走出「傳說」時代,別再只是聽別人怎麼說,而是脫下有色眼鏡、放下成見與刻板印象,揉揉眼睛、放寬心胸,親身去感受兩岸人民最真實的脈動。

(作者係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