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鄭成功與蔣中正為什麼沒有成為台獨?|路況 在 Facebook 上分享!

 

鄭成功與蔣中正皆在台灣建立了不受大陸中原政權管轄的漢人獨立政權,但鄭要「反清復明」,蔣要「反共復國」,作者用現實權力的地緣戰略觀點,思考他們為什麼沒有成為台獨?

 

            台灣民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或「延平郡王」,正是分別來自南明隆武帝與永曆帝的冊封。即使永曆帝被清廷處死了,鄭成功仍沿用永曆年號。獨派的歷史教科書將「明鄭」改為「鄭氏」,並無法改變鄭成功畢生以「反清復明」為志的歷史事實。其實,台獨人士要搞台獨何需竄改古人之志,強拉古人作陪來給自己壯膽?

李登輝與民進黨夢寐以求的台獨春秋大夢,鄭成功與蔣中正豈會從來沒想過?暫且不論「漢賊不兩立」的儒家傳統思想與中原心態,若從純然現實權力的地緣戰略觀點來思考,他們沒有成為台獨,是因為他們體認到:只要中國大陸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就絕不容許台灣獨立。

 

台灣絕無獨立的可能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是台海兩岸最基本的總體戰略原則:台灣的獨立會威脅到中國大陸政權的統一性,所以,只要中國大陸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就絕不容許台灣獨立。換言之,只要台灣獨立,中國大陸政權必然會採取武力來終結台獨。

就現實戰略考量,台灣要獨立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中國大陸陷於內亂和分裂狀態。二是外國強權介入扶植一傀儡政權以對抗中國大陸。

若硬要勉強提出第三種可能,那就是台獨拚死一搏,背水一戰,壯烈成仁。這種可能實乃「不可能的可能」。道理很明顯,台灣太小,距離大陸太近,兩岸力量大小強弱太過懸殊,台灣想以海角彈丸之地對抗大陸統一政權而長久偏安一隅,在現實上絕不可能。

就讓我們從第三種「不可能的可能」開始談起。如果統一與獨立是兩大終極目標,和平與武力是達成目標的兩種手段,根據最簡單的排列組合,可得出四種可能選項:和統、武統、和獨、武獨。無論是站在統派或獨派的立場,都必須考慮到「和」與「武」的可能選項,所以中國大陸從未排除「武統」的可能性。但不可思議的是,台灣的獨派卻從未將「武獨」列入考慮,換言之,獨派自動排除了「武獨」的可能性,而一廂情願、掩耳盜鈴地將「和獨」列為唯一選項。

從一中原則的台海戰略思考可推出:只要中國大陸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就不存在「和獨」的可能性。所以「和獨」只是邏輯上的選項,就兩岸現實形勢而言,「和獨」根本是一個「不可能」的選項。然而,整個獨派的信念卻建立在「和獨」的基礎上,並衍生種種睜眼說瞎話、荒謬至極的台獨論述。

 

偏安之局只能是階段性的

 

台灣現狀的「偏安之局」,只能建立在「反攻大陸,終極統一」長遠宏觀的總體戰略思考上。換言之,偏安之局只能是階段性的「現狀」,無論是鄭的「反清復明」或蔣的「反攻大陸」,皆是以階段性的台海偏安之局,為終極統一鋪路。而「反攻」從來不限於武力軍事,它也包含經濟與文化上的「反攻」。

1960年代,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蔣中正提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1970年代,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發展「台灣經驗」,影響了新加坡李光耀,新加坡模式又轉而影響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可視為台灣在文化上與經濟上的「反攻大陸」。冷戰終結,兩岸開放,軍事上「反攻大陸」的訴求當然轉瞬成為歷史,但兩岸開放初期,台胞曾一度挾經濟與文化的優勢「反攻大陸」,風光兩岸、笑傲台海。可惜,風光不到十餘年,台灣的經濟與文化優勢就被國民黨的獨台與民進黨的台獨敗光殆盡今日大陸選秀節目,台灣的天王、天后還能在評審席中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正是上個世紀台灣優勢的見證與餘暉

 

「鴨母王」或「兒皇帝」

 

台獨的「沒有戰略,沒有出路」,可以朱一貴為代表。養鴨起家的朱一貴有「鴨母王」之稱,在溝仔尾被捕今嘉義太保,留下一句俗諺:「鴨母王入溝,死路一條。」這句歇後語可視為古人兵法「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的台式表達。今日綠營其實比鴨母王還不如,鴨母王至少還敢揭竿而起,捨命一搏。台獨則只敢打嘴炮,像黃國昌、林昶佐這樣怕死逃兵之徒,竟成為綠獨青年世代的偶像英雄。將綠獨比擬為鴨母王,實乃對鴨母王莫大的侮辱,在此要向鴨母王遙拜致歉。

台獨另一種可能是附庸於外國強權,如石敬塘割燕雲16州向契丹稱臣,上表自稱「兒皇帝」。從李登輝到蔡英文的台獨,走的就是「兒皇帝」路線,自甘充當美日勢力圍堵中國的棋子,欺壓自己同胞以取悅外國殖民宗主。台獨走上「兒皇帝」路線,實比「鴨母王」的死路一條更不堪,因為「兒皇帝」路線使台獨陷於全然的「原則自相矛盾」:高喊要追求台灣的獨立自主,實質上卻自甘淪為反中排華的棋子與炮灰,自我殖民化、倭奴化。

簡言之,台獨只有兩種結果:或成為「鴨母王」,或成為「兒皇帝」。但台獨怕死,連鴨母王都不敢當,所以只能當兒皇帝,從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到洪慈庸,都是踩著同胞的屍體往上爬,燃燒別人,照亮自己的「兒皇帝」楷模。

 

 (作者係成功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