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抗日戰爭有兩個領導中心|張海鵬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迎接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對海峽兩岸人民來說是一件大事。本人以為,理解抗戰勝利,必須正視抗日戰爭中的國共關係,正視國共兩黨分別是抗日戰爭的兩個領導中心。

 

抗戰是民族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西安事變以前,是否把抗日放在第一位,即是否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沒有形成統一認識,國家仍然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不能集中力量一致抗日,導致日本侵略者步步深入國土。

中共在長征途中就發表北上抗日宣言。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兩黨終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9月,蔣介石發表公開談話,事實上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開上抗日前線。在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民黨是一個領導中心,共產黨也是一個領導中心。

 

兩個戰場支撐抗戰大局

 

要認識抗戰,首先要認識抗戰是靠兩個戰場支持的。兩個戰場就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兩者戰略配合,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國民黨掌握政府,它有幾百萬軍隊,可以調動全國資源和人力。正面抵抗日軍的進攻,當然非它莫屬。那時候中共領導的紅軍剛剛結束長征,損失巨大,只有幾萬軍隊,要它走上正面戰場是不可能的。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以前,正面戰場的形勢還是好的,雖然首都丟了,上海、武漢、廣州都丟了。武漢失守以後,正面戰場的形勢就不那麼好了,國民黨政府還有求和的表示,日本也有誘降的策略。國民政府的重要負責人汪精衛終於投敵。1938年後,中共領導的軍隊開赴敵後,在敵人後方建立根據地,牽制了敵人的注意力,使日本不能放手在正面戰場進攻作戰。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建立抗日根據地,與日軍周旋,與西南大後方相比,其艱苦程度不難想見。如果沒有敵後戰場,抗戰是支持不下去的。

共產黨未擁有國家軍隊,不能調動國家資源和人力。它領導的陝甘寧邊區等抗日根據地都是很窮的地區,出產也不豐富,人口甚少。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抗戰初期不過幾萬人,到抗戰勝利也不過百萬。但是,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和根據地,卻拖住了侵華日軍的一半以上。設想,沒有敵後戰場,日軍全部壓在國民黨政府軍隊上,國民黨政府能夠堅持兩年以上嗎?正因八路軍、新四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拖住了日軍半數以上,才分散了正面戰場的壓力,使得正面戰場可以從容組織抵抗。

正面戰場雖然敗仗居多,犧牲慘重,但畢竟阻滯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因此,對正面戰場作戰的軍人,我們要肯定他們的功績,高度評價他們的犧牲精神。但如離開了敵後戰場對日軍的牽制,離開了敵後根據地對日本占領者的騷擾和打擊,正面戰場堅持的時間也可能極為有限。

反過來也一樣,只有敵後戰場,沒有正面戰場,抗戰局面會更艱苦,付出的犧牲會更大,也沒有把握能獲得最後的勝利。正是兩個戰場的戰略配合,才拖住在中國大部分的日軍,使它既不能迅速滅亡中國,也不能把更多兵力投放到太平洋戰場及亞洲其他地區。這是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巨大貢獻。

兩個戰場的戰略配合是中國民族戰爭的特點。這個特點,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戰場和西方戰場,都是唯一的,在亞洲和歐洲,沒有哪一個國家有這種情形。法國號稱歐洲最大強國,但據學者研究,德國發動侵略波蘭和法國的戰爭時,波蘭和法國共有130個師,德國只有98個師,其中38個師尚未經過訓練。德國在西部邊界經過訓練的師只有11個,而法國在那裡部署了85個師。如果法軍敢於攻打德軍的西線,一定可以將其攻破。但是,法軍抵抗德軍只堅持了6個星期,法國就投降了。如果法國戰略指揮得當,法國國內又有敵後戰場存在,法國就不至於敗得那麼慘。

 

誰領導抗日戰爭?

 

說抗日戰爭是國民黨領導或共產黨領導,都不準確,都不符合歷史事實。國民黨政府可以領導正面戰場,可以領導敵人未占領的大後方地區,卻領導不了敵後抗日根據地,領導不了敵後戰場。反過來,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面抗戰、持久戰理論等主張,領導了全國抗戰,但抗戰的客觀形勢離不了國民黨的配合。因此,正確地說,抗戰的領導是通過國民黨、共產黨兩個領導中心來分別實施的。

說國民黨是領導中心,是因為它掌握政府,指揮著國家軍隊,擔負著正面戰場的作戰任務。沒有蔣介石、國民黨的參加,單憑共產黨的力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以獨立支撐全國抗戰大局的。抗戰後期,蔣介石與國民黨政權的國際聯繫作用也不可忽視,他們代表中國與蘇聯、美國、英國等,談判廢除《辛丑條約》和治外法權,蔣介石作為中國領導人出席開羅會議,做出從日本手中收回台灣等地的決定,並參與建立聯合國,這些歷史事實應該受到尊重。

說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是因為它宣傳、推動並堅持民族統一戰線,讓民族戰爭所必須具備的團結維持下來,而且,共產黨還指揮八路軍、新四軍,動員敵後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擔負著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共產黨還團結各民主黨派,利用各種宣傳形式,對全國人民進行抗戰的政治動員,形成了人民的抗戰熱情,這種熱情又轉化成抗戰有形和無形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共產黨曾批評國民黨在抗日大局上動搖,是因為國民黨在抗日中不忘記反共,甚至掀起反共高潮,幸好,國民黨至終沒有放棄抗戰的旗幟,否則抗戰前途不堪設想。

客觀地說,在抗日戰爭的整體大局中,國民黨、共產黨都起著領導作用。這個作用都是全域性的,不承認其中任何一個中心所發揮的領導作用,都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也都不是歷史主義的態度。承認國民黨的領導中心,沒有削弱、否定共產黨領導中心的全局性作用。承認共產黨領導中心,也沒有否認國民黨政府領導中心的地位。雙方其實都是通過各自的領導能力來實現的,是在又統一、又矛盾的鬥爭中實現,是不能相互取代的。這種情形,是中國近代史進程所決定的,是1920年代中國開始走上上升趨勢所決定的。否定任何一方都不符合歷史事實。

不承認共產黨在抗戰中的領導作用,認為共產黨游而不擊,這是不值一駁的。說國民黨正面戰場總是一敗塗地,說國民黨總是消極抗戰,也是不合適的。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又統一、又鬥爭的過程中,二者力量的消長發生了變化,國民黨的力量由盛轉衰,中共領導的人民力量由弱轉強,並且歷史性地改變了政治力量的對比。抗戰初期,國民黨領導中心的作用稍微大些,抗戰中後期,共產黨領導中心的作用越來越大。

 

日本怎樣看國共兩黨

 

侵華日軍怎麼看國共兩黨的抗日呢?曾做過日本首相、身為大將的阿部信行在1940年寫道:立足於四川盆地的重慶政府,對於日本來說已不足為慮,但是共產黨的力量卻極為深刻地影響到中國的命運,無論何時都主張對日抗戰,因而成了所謂「東亞新秩序」的頭號大敵。

昭和天皇之弟三笠宮親王,化名若杉參謀,廣泛考察中國戰場以後,對日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幹部發表講話說:「在我看來,這樣的日本軍隊,是無法與中共對陣的」。從日本政府和軍方的態度,也多少可以看出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力量的消長。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