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日本政府在美英兩強的拉扯下,與台北保持外交與政治關係,但對台北宣稱代表中國的主張,私底下並不太接受。1970年代國際情勢劇變,美國改變對中政策後,美日競相與北京發展關係,日本甚至搶先與北京建交。
美英不談公理只要利益
日本在二戰後初期幾無外交自主空間,國府遷至台灣,日本要與誰交涉,誰能代表中國,成了棘手問題。當時中日都沒有太多自主空間,任由強權擺布,這是國際社會弱肉強食的現實。
中國為戰勝國,國共雙方卻因內戰緣故及美英雙方的算計,都無法代表中國參與對日和約的簽署。根據美國國務院的檔案,1951年6月19日,美英雙方簽署機密文件,雙方同意排除中國政府參加對日和約的簽署,有關中國人民的權益問題由和約條款規定,日本未來對於中國所採態度則由日本自己決定,日本放棄對台澎的主權,《舊金山和約》不決定台澎的地位。
美英等國對於中共與國府兩個政權的看法缺乏共識,這也牽涉到兩岸哪一方可以參與《舊金山和約》的問題。最後美國向英國妥協,排除國府參加,至於日本要與中國的哪一個政權簽署和約,由日本政府自行決定。
《舊金山和約》引發台灣地位未定論,類似論調早在1949年美國秘密推動台灣接受聯合國或美國託管,藉以促成台灣獨立時,曾經出現過,其出發點不太一樣,但都是西方國家擔心台灣的主權會交還中國,可能使台灣被中共政權控制。美英強權這樣的私心,為中國分裂造成無窮盡困擾,也為台獨勢力留下了伏筆。
美國脅迫日本與國府往來
在韓戰的背景下,日本首相吉田茂曾於1952年1月8日宣示,只要中國是共產國家,日本不會與其交往。吉田茂不與共產中國交往的談話,是美國的壓力使然。不過,20年後,日本不僅與中共交往,還趕在美國之前。
1952年1月9日,美國國務院代理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艾力森提交一份與英國駐美大使法蘭克斯、杜勒斯的會談紀錄。他說,就算中共無法持久,蔣中正也不能回到大陸。法蘭克斯並主張美國應設法將日本留在西方陣營。
東京盟軍總部代理政治顧問龐德在1952年4月7日給國務院的電報,可以看見日本雖然戰敗,態度卻很高傲。電報中描述日本媒體與民眾看不起國府,認為國府不過是弱小政權,就算與國府協商失敗,日本也沒有什麼損失。當時日本政府願意與台北展開協商,但卻遭到反對黨的攻擊。
吉田與台北談判受到內部很大的壓力,主因是日本政壇有不少人不認為國府可以代表中國談判和約,這種觀點也反映在中日的和約中。
國務院檔案顯示,日本外務省條約局局長西村熊雄與美國駐日二等秘書芬恩1952年4月26日會面,美駐日一等秘書史蒂伍思發給國務院的電報指出,西村認為日本太遷就國府的立場,顯示外務省高層官員對於如何與國府談判分成兩派,西村屬於緩辦派。
另外,吉田茂沒有放棄與大陸發展關係的想法,他告訴美方,日本要以民主國家的身分,在與大陸的互動過程中,扮演第五縱隊的角色,也就是暗示可以協助西方國家顛覆中共。
艾森豪想與中共發展關係
韓戰雖然讓美國與中共的關係緊張,但連艾森豪都有意與大陸發展關係。一份1954年12月9日的白宮國安會會議紀錄顯示,艾森豪關切日本與大陸之間的貿易往來。當時新上任的日本首相鳩山一郎雖然親美,但主張增加日本與大陸的貿易,也支持日本與蘇聯貿易。艾森豪在會議中詢問幕僚,日本出口許多消費產品到華北與東北,能夠對大陸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種貿易是否有可能把民主的理念也偷偷帶進華北與東北?艾森豪認為,在美國當時的政治氛圍下,美國必須禁止與大陸貿易,但這也適用在日本身上嗎?這顯示,儘管美國不與大陸貿易,可是日本卻不一定需要受此限制。
1955年1月,共軍攻陷國府控制的一江山,使大陳島也暴露在共軍威脅下,國軍隨即展開大規模撤退行動。在台海情勢岌岌可危下,美國卻思考對大陸貿易的問題,甚至允許日本與大陸貿易,勿寧是置國府利益於不顧。
隨著時間演進,美國千方百計阻撓國府反攻大陸。根據國務院1960年1月19日日本首相岸信介與艾森豪的會談記錄,岸信介告訴艾森豪,日本政府與自民黨不會改變不承認中共的政策,但日本必須承認共產黨的確有效控制中國。岸信介說,他的政策基礎是日美關係,日本不承認中共,但會與中共在非政治的技術領域與消費貿易進行接觸。
日與蔣經國關係一度緊張
根據國務院1961年6月20日岸信介與甘迺迪的會談紀要,岸信介對於蔣中正死後由蔣經國繼位,台灣是否能保持安定存疑。蔣經國後來處理中日斷航不顧一切的強硬態度,雖與蘇聯無關,但多少也起因於他與日方沒有互信使然。
日本對蔣經國的不信任其來有自,1950年代中情局駐台人員不信任蔣經國過去在蘇聯的背景,甚至認為由蔣經國控制台灣,台灣將由共黨控制。1970年代美國打算與台灣脫離關係時,蘇聯也設法與蔣經國接觸,讓美國一度擔心蔣經國會打蘇聯牌,美國乃聯合中共對抗蘇聯,此事曾讓國府與華府雙方鬧了一陣子僵局。
儘管日本與台北保持外交關係,但日本與中共在建交前往來就十分密切。日本政界的重量級人士石橋湛山、松村謙三、高崎達之助,無不鼓吹與大陸發展關係。
日本搶先與北京建交
隨著日本經濟成長,日本與大陸的經貿活動也引起對美關係的矛盾。1968年6月18日,白宮國安會幕僚簡金斯(Jenkins)給國安顧問羅斯托的備忘錄,提出日本對大陸輸出戰略電子裝備,對中共研製精密武器有驚人的貢獻,形容日本這種行為是在美國為日本撐開的傘上刺破好幾個洞。
日本長期受美國的壓制,仍設法擺脫美國干預,尋求自身的外交與經貿利益,只是美日貿易逆差問題,讓美日雙方關係出現緊繃,尤其當美國把琉球給了日本,以換取日本在經貿談判上讓步,日方卻耍了小心機,對美食言,更讓雙方關係緊張。
日本對尼克森透過季辛吉,偷偷摸摸與北京打開關係大感不滿。日本也懷疑尼克森可能暗中與北京有交易,首相佐藤榮作受到內部很大壓力,當時日本已有強烈呼聲,主張撇開美國的挾制,與中共建交。
1972年田中角榮上台後立刻訪問北京,迅速完成建交談判,惹得尼克森破口大罵。美國因受尼克森水門案下台的影響,直到1978年才完成與中共的建交談判,比季辛吉預期的1976年慢了兩年。
美國霸權是亞洲的亂源
1952年美國結束占領後,日本軍事上仍仰賴美國,儘管美國年年敦促日本重建武裝,分攤負擔,日本直到近年來才開始把防衛廳提升為防衛省,推動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的非戰條文,亞洲國家的分分合合,衝突對立,幕後都有美國的影子。
中日關係曾有一段穩定的階段,但美方在幕後多所牽制。中日釣魚台爭議禍首其實也是美國,美國為了拉攏日本,在歸還琉球時,將釣魚台的行政權一併交給日本,但開羅會議中提到日本必須歸還日本本土以外的領地,顯示同盟國並不認為琉球主權為日本所有,美方為了自己的利益逕行片面決定,推翻戰時的共識,造成中日台三方的爭議。
中日台三方都逃不過美國勢力的影響,亞洲的動亂也多與美國有關。美國過去想要藉著扶持中國,建構親美的亞洲,當國府垮台後,又轉而拉抬日本,要借日本控制亞洲,華府渾然不知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過往,亞洲國家仍然記憶鮮明,自然會碰到相當大的阻力,美國越是拉抬日本,亞洲局勢就更加混亂,因為這違反了現實。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