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印象|吳國禎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6年12月初筆者到訪了馬來西亞。在吉隆坡,瞭解到該處華人珍惜中華文化的根源,以之作為安身立命及發展事業的核心原則和精神支柱,令人印象深刻。這種精神的傳承,應也是華人在當地總能世代興旺發展的重要原因。

 

   馬來西亞位於中南半島的南端,和新加坡相接,與印尼群島的北島,共同扼守著聯繫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的咽喉要道─麻六甲海峽。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國家,人民以伊斯蘭教、佛教和印度教為主。和東南亞其他地區一樣,華人到此移居也有數百年的歷史了。有記載的華人移居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明朝初期的鄭和下西洋。鄭和七下西洋後,明朝就閉關鎖國了,以後中國中央王朝對東南亞的交往也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到來而式微。然而,中國南方諸省的移民卻綿延不斷。

在歷史的長河中,華人在東南亞也經歷了各時期各種排華的困境。然而,憑著源自中華固有的文化毅力,經過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創業努力,華人今天在東南亞各國中,特別是在經濟領域,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

 

華文學校及華文報紙

 

馬來西亞的華人歷史,相對於印尼或越南等地歷史上的排華慘案,應算平坦得多,這其中深具標誌性的便是華文學校的地位。多年來,當地政府固然對華文學校有所限制,但得力於華人的團結和爭取,大體能得到當地政府的認可。數十年來,馬來西亞政府雖然財政上不給華文學校任何支持,但憑著華人的經濟實力和對教育事業的熱心支持,這些稱作「獨立中學」的華文學校就有61所,完全由華人各界捐款辦學,並且繼續在發展著。

其中,創辦於1908年的吉隆坡坤城中學,歷史悠久。該校以「禮義廉恥」為校訓,學生人數近4,000人。馬來西亞的華人移居至馬來西亞的歷史,短的有兩三代,久的也有四五代了,但因為他們多選擇在華文學校念書,所以不論華語(漢語),還是文化的表徵和兩岸三地毫無區別。尤有甚者,他們雖然都是馬來西亞國籍,但都取漢姓漢名。而且,不會有在香港和台灣偶然會讓外來遊客遇到、感到不適的「非我族類」(或「去中國化」)的困擾。

近年來,由於中、馬兩國關係的良好發展,中國遊客增加,華語需求增長,現在一些馬來族,印度族的小孩也上了華文學校。你能設想見到包著頭巾的年輕馬來西亞伊斯蘭姑娘,操著熟練的華語?!

此外,位於吉隆坡的《星洲日報》隸屬於馬來西亞最大的華文媒體集團─世華媒體集團,創刊於1929年,日發行量40萬份,讀者超過140萬。《星洲日報》致力於傳承中華文化,報導客觀,在東南亞廣為人知,影響廣泛。

 

麻六甲雞場街呈華人風俗

 

到馬來西亞,除了吉隆坡,如有時間麻六甲是必去之地。麻六甲是個港口,也是個古城,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樞紐,也是伊斯蘭教傳播的中心,歷史上和中國的關係密切。1405年,麻六甲蘇丹拜里米蘇拉赴中國,覲見明成祖,受封為滿剌加國王。以後,拜里米蘇拉及其子孫多次到訪中國。鄭和七下西洋,就有五次來到麻六甲。到麻六甲,除了參觀具有地理意義的麻六甲海峽外,麻六甲的一條小的華人街─雞場街也是必然的去處。

雞場街是世界文化遺產,展示著華人在馬來西亞數百年的文化風俗沉澱。雞場街不大,但幾乎是廣東、福建一些小鎮老街的複製,不僅有廟宇,祭拜土地公,各種源自閩南、潮州的小吃糕點也琳琅滿目。有名的三叔公糕餅店鋪遊人如織。雞場街內華人自行創辦的「鄭和文化館」則體現著華人珍惜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傳承,以及對自己文化根源的尊重和自傲。館內除了講述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外,還收集了富有歷史價值的民間出土文物。館內有口古井是當年鄭和的船隊人員登陸後所鑿之井,至今仍然出水不斷。

近年,隨著中、馬兩國關係的發展,高層領導人的互訪,兩國之間的貿易逐步增加。也隨著「一帶一路」的逐步落實,中國已經開始在麻六甲海峽邊上的皇京港大幅投資開發,連接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高速鐵路也在熱議中。馬來西亞的進一步發展是指日可待的,而在這過程中,華人的貢獻也是必然的。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