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兩岸四地星級評審 助年輕人實現出書夢|陳淑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年輕人心中都有一團創作的火,只要給機會跟平台,爆發出來的能量不可小看。新鴻基地產(新地)與香港三聯書店(三聯)合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自2006年起已成功幫助香港、大陸33位年輕創作人出版首部個人作品,發掘出一批潛力新人。今年比賽邁入第五屆,徵件範圍首度擴展至台灣與澳門,希望促成兩岸四地年輕人在創作中互相交流。

 

唯一有導師制的比賽

今年的比賽主題為「發現」,三聯副總編輯李安笑言,本來想過的題目有「弱」、「缺席」、「變」,甚至想過不要訂題目,但又怕創作者反而不知如何下筆,最後訂為「發現」。李安認為這個題目很有「鼓動性」,真實虛擬皆可,希望能激發年輕人的無限創意和心中「那團火」,也促進兩岸四地年輕人的文化交流。

「年輕作家創作比賽」有三大特色。第一,今年請來的評委來自兩岸四地,不僅份量十足而且陣容跨媒體,包括台灣的才女導演張艾嘉、書籍裝幀設計師黃子欽、插畫家鄒駿昇、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進導演黃修平、北京劇場導演田沁鑫,以及澳門作曲和填詞人李峻一等人。

其次,這是兩岸四地唯一有「導師制」的文學創作比賽。只要是入圍者就有機會接受評審的一對一創作指導,導師制可以說是幫助新人成長的方式。第三,因為創作是不斷發現的過程,比賽採取跨體裁的形式,投稿作品除了是文字,也可以是插畫、漫畫、攝影等圖像類作品,或是動畫、音樂等創作。不過李安指出,與人溝通最有效的方法可能仍是文字,因此文本仍是不可或缺的,但字數不限,而且字數多少不會影響評分。

「很多人說年輕人很負面,但我覺得,如果他的內心世界被你激發,他們會很投入。」李安說,歷年均有參賽者辭去工作來創作。他們其實不為什麼,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贏,贏了也只是出本書,但他們想完成這件事,因為這是代表他自己的。一篇文章還需和別人合集,但一本書是屬於你的,整個設計、美學你都能參與。

 

「發問」比發現重要

「發現不是要提出什麼,有時『發問』也很重要。」黃子欽說,比賽的可貴之處,不是最終的成果,而是「看不見的種子」。他動情地說,種子是寂寞而安靜的成長過程,真正的創作也正是孤獨的過程。「年輕的作品最可貴在於提問的態度和提問的可能性,創作的本質已經蘊含其中。」

鄒駿昇鼓勵年輕人突破文字的框框,他坦言自己小時候因為對文字的專注力不夠,以致成績不好,但對藝術則非常敏感,在各種不同的創作領域試著摸索並找尋自己,「終於在英國教育下重整右腦結構」。鄒駿昇說,現在通過創作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創作與生活都應有各種可能。」

今年以《狂舞派》拿下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進導演的黃修平表示,香港電影最缺劇本,劇本寫作在文學根底層面十分薄弱,希望通過比賽「為電影界添新養分」,也讓喜歡影像的人與文字人有交流。

長期從事紀錄片製作的鄧康延認為,不僅僅是書才可以被閱讀,紀錄片也是一種閱讀,紀錄片也是書,並表示本次評選中也會關注在紀錄片方面有特長的優秀者,因為之前的幾屆評選中還沒有紀錄片類型的出版物。

 

報名先交10%內容

李安鼓勵想參賽的人,只要35歲以下,從未以個人身分出版書籍的人都可參賽。參賽方式只要於網上填妥報名表,連同計畫書及提交約10%的作品內容即可。計畫書包括創作目的、內容簡介、作品特色、讀者對象等。

所謂10%的內容,假設最終作品為一萬字,只要先遞交1000字的作品內容,而此10%可以是作品的開首、結尾或最精采部分。若是圖像作品,須另附相片、繪畫或圖;跨媒體作品則須另附有關的影音片段。評審團選出25位初選入圍者,提供個別的創作指導,以協助完成作品。最後評審團再從入圍者的完成作品中,挑選最優秀的10份出版成繁體及簡體版書,並於香港、澳門、大陸及台灣發行。

網上遞交的截止時間是10月18日,11月下旬公布入圍名單,明年4月公布結果。比賽查詢網址:www.shkpreadingclub.com/YoungWriters5

 

(作者係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