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是雲林草嶺潭崩塌67周年紀念,1951年那一次場意外造成74名官兵殉職,真是人間一大悲劇。作者曾於2015年3月致函給雲林縣縣長蘇治芬,希望她在草嶺林辦一場追思會,但未被她接納。
筆者曾在上海田子坊遇到一位家住徐州的保全人員,提起當年一起被拉夫到台灣的伯伯、叔叔大都陸續返鄉探親,唯獨他爺爺始終音訊全無 ,家人忍不住悲情要問「爺爺為什麼還不回來?」令人擔心他爺爺會不會就是74人中的一位?
位於南投、雲林、嘉義交界的草嶺潭,因為一次地震形成堰塞湖,政府擬在潭底修築堅固工事,並搭建簡陋工寮,詎料連日的豪大雨,導致1951年5月18日清晨崩塌潰決,1億5千立方公尺的蓄水一時之間喧洩而下,正駐紮潭下的陸軍第75軍步兵第16師工兵營74名清一色外省籍官兵弟兄,一夜之間全數沉沒潭底(全營僅56人倖免生還),至今仍令人無限悲痛。據當地居民回憶,災後沿著清水溪、濁水溪兩岸,水流屍遍布沿岸,而且多已面目全非、四肢不全。
遭此災變,各界為感懷他們為地方建設及維護民眾生命財產而壯烈犧牲,乃擇嘉義縣梅山鎮梅山公園現址,立碑鐫石,建衣冠塚,以為表彰永誌。1998年秋,陸軍總司令湯曜明鑑於紀念碑鐫石日久斑剝陳舊,園景荒蕪,特撥款飭駐軍257師重修,恢復原貌外,另增列殉難官兵的英名於鐫石右側,重整花草景觀,使其成為莊嚴肅穆,景色怡然,寓瞻仰追思於休閒遊賞園景,以告慰英靈,永誌不朽。
應公布籍貫以便家屬追弔
葬身草嶺潭底的74名官兵,據筆者探查,清一色全都來自浙江、廣東、湖南等省(當時政府尚未徵調本省青年入伍當充員兵),他們是:李柏春上尉 童清心上尉 金霞山中尉 楊萬雲少尉 向舟田少尉 蕭芝槐准尉 陸飛准尉 劉宗益准尉 陳定立上士 蔡喜保上士 吳福根上士 嚴志剛上士 王英俊上士 劉少泉上士 耿心田上士 段瑞林上士 潘金松上士 張明詩中士 王大成中士 胡登金中士 黃良得中士 陳根鴻中士 陶明中士 劉光輝中士 郭長根中士 張杏松中士 唐成全下士 周炳安下士 沈學明下士 江上喜下士 陸恆興下士 張冬夢下士 林忠下士 劉瑞珍上兵 周宓上兵 李章全上兵 蔣阿春上兵 陳善慶上兵 黃益民上兵 戴連珍上兵 陳玉上兵 史久和上兵 向德林上兵 盧秀祺上士 彭忠良上士 李茂生上士 姚炳昌上士 林國珍上士 何清海上士 黃喜生上士 曾自德中士 張泉發中士 周祖璠中士 方國成中士 戴國英中士 李金祥中士 張海清下士 沈普生下士 周元福下士 謝瑞盛下士 呂世榮上兵 朱寶林上兵 李信芳上兵 劉廷功上兵 林阿來一兵 陳芳信一兵 章阿岳上兵 夏連兆上兵 陳阿富上兵 劉阿日上兵 龔如根上兵 劉世民上兵 周治平上兵 周裕堂上兵(抄錄自嘉義梅山公園《草嶺兵工殉難紀念碑英魂名錄》)。
由於彼時兩岸關係緊張,音訊隔絕,以致67年來英烈們在大陸的親屬,大都不知自家子弟已命喪黃泉,死於非命,埋骨他鄉甚或屍骨不存,至今思之仍令人不勝悲痛,不能自已。至盼國防部能公布74名英烈的軍籍籍貫,透過海基、海協兩會管道,安排大陸親屬前來追悼並招魂,以慰死者在天之靈,可能比入祀忠烈祠更有實質意義。
又悉當年開闢橫貫公路,不幸因公殉難的退除役官兵,亦絕大多數隸屬大陸人士(太魯閣長春祠即祭祀這些英靈),還有當年八二三炮戰時不幸犧牲的國軍弟兄,外省子弟所占比例甚高,他們多是來台的外省人士(金門太武山軍人公墓墓碑上的籍貫欄可以佐證),這許許多多的外省同胞,將畢生青春年華、寶貴生命,奉獻給寶島台灣,希望今後有情有義的本省人(筆者為土生土長的本省子弟),不要再糟蹋僅有的人性尊嚴。
不應炒作省籍情結
吾人每年追悼二二八事件不幸遇難志士,秋祭以外省人占多數的白色恐怖殉難人士,誠不應再撥弄省籍意識,更不應遺忘這一大群曾為台灣付出寶貴鮮血、離鄉背井的外省同胞。
台北市議員梁文傑曾在聯合報、蘋果日報接連為文,質疑領兩萬元以下退休金的軍公教還是弱勢嗎?在此我要提醒梁議員,這些每月領兩萬元以下的大多是垂垂老矣、行將就木的退伍外省老兵,他們大多鰥寡孤獨、侷促榮民之家,過著風燭殘年,極盡卑微,維持尚存的一絲氣息,請不要再撥弄他們。想當年他們個個年輕力壯、英挺瀟灑,為保衛台澎金馬付出了寶貴青春,犧牲了終身大事,如今年老孤獨鰥寡,靠著點滴尿袋維生,僅有的人性尊嚴,卻還要被踐踏,被嘲弄,真是情何以堪?
(作者係中學退休歷史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