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理性看待潛艦國造|宋磊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國造武器這幾十年來已成為風潮,國軍透過中山科學研究院製造出許多優異的武器裝備,例如雄風系列的反艦飛彈。就國防而言,自製武器有其必要性也有風險,決策者在考慮國造某項裝備時,必須思考資金充裕與否、技術門檻如何、人才培訓及風險評估等。台灣過去曾在技術欠缺與資金有限的情形下進行武器研發,過程中美國始終扮演技術顧問的腳色,先後製造出IDF戰機、成功級巡防艦等。

依照目前台海的水面及水下兵力而言,兩岸的海軍實力差距甚遠,拋開大陸解放軍整體戰力不談,光是東海與南海艦隊的總兵力,就已超越台灣海軍全部,軍艦的數量及水下兵力就更不用說。根據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海軍事務小組推估,目前解放軍潛艦數量約在66至75艘之間,2020年數量有可能增加到69至78艘,相形之下,台灣只有兩艘劍龍級潛艦具備作戰與訓練能力,除了要應付海軍日常的訓練任務外,平日的戰備任務早已讓兩艘潛艦的官兵覺得負荷太過沉重。

誠然,不論在建軍或備戰上,國軍幾乎都無法與對岸相比,事實上也無需比較,原因在於中國大陸的國家戰略是全面性的、戰略性的、區域性的,國軍的任務則只要建立起「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力就足夠有餘。

依照目前台灣的造艦能力來看,敏感的紅區設備,像潛艦的戰鬥系統、通訊設備、聲納設備等裝備假如無法順利取得,即便台灣製造出一艘潛艦,也終將毫無戰力可言。美方在台灣潛艦國造議題上雖然支持,但會參與多少還是未知數。另外,美方並沒有建造柴電潛艦的技術,若願意協助台灣製造潛艦,還需從第三國轉移技術給台灣。再者,潛艦國造的資金所費不貲,以未來10-20年來看,海軍能否獲得足夠的研發製造資金也都屬未定之天。

當然,台灣也有一定的優勢。例如,除了台灣政府有決心、民間造船廠有意願,同時民間造船廠的自信心與相關的潛艦壓力殼技術也比以往大幅提升許多(富慶造船廠、台船等),至少潛艦的壓力殼、充電系統、操控系統與動力系統、潛艦校磁整磁等技術都是民間廠商可以掌握的。

由於台灣先天四周環海,對於海上的防衛除了依靠水面艦隻外,水下嚇阻同樣重要,因此從馬政府到蔡政府都秉持潛艦必須國造。尤其,面對險峻的亞太局勢(東海、南海爭議),再加上海軍的潛艦裝備服役過久,台灣已到了不得不進行水下裝備汰換更新的時刻。假如沒有水下兵力的掩護,台灣難以在東海與南海維護主權與國家利益。

 

(作者畢業於中正大學戰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