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拜登對標羅斯福新政能成功嗎?|花俊雄 在 Facebook 上分享!

 

193334日,當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宣誓就任總統時,四分之一的美國人處於失業狀態。他想在執政後100天內,國會通過15項法案,改革金融和農業制度,擴大失業救濟範圍,為美國經濟復甦奠定基礎。88年後,另一位民主黨人拜登也在非同尋常的危機時刻入主白宮,這位新總統還需要應對氣候變化、種族不正義及嚴重分裂的選民。

 

雖然以中間派著稱的拜登,在競選中竭力避免社會主義的標籤,但就其具體政策而言,他的許多主張要比過去數十年來的民主黨人都要激進,大有羅斯福「新政」(New Deal)式社會革命的氣勢。拜登也毫不諱言,他要效法羅斯福,拯救美國國運。

白宮幕僚長羅恩克萊因(Ron Klain)告訴《時代》周刊記者:「我們是抱著不管問題有多嚴重,都要拿出辦法來解決這些挑戰的決心上任的。我們的目標是團結全國、動員國會,開始我們需要的改革,從而解決這些可怕的問題。」這一使命反映在拜登上任11天,就簽署了42道總統行政命令,其中14項與扭轉前朝自豪的政績有關,例如將繼續資助世界衛生組織(WHO)、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停建美墨邊境圍牆、恢復禁止在北極圈野生保護區開採石油、廢止「穆斯林禁令」等。《紐約時報》認為,熱衷於以行政命令治國的川普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絕大多數的政治遺產,除任命三位大法官及2017年減稅法案外,其他的很快就會被拜登以同樣手法抹滅。

100天內的立即目標

拜登上任首日即提出「百日戴口罩挑戰」,要求聯邦機構和所在地都要落實口罩令,隨後更擴展至海陸空等交通工具,並呼籲各地方政府也必須落實此政策。其次是建立以白宮為首的聯邦體制來配合國內外抗疫。拜登設立了抗疫工作協調員一職,統籌聯邦各部門,以至各州政府之間的抗疫工作;並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專門負責全球衛生安全和生物防禦的總監職務。聯邦政府亦為重開疫情下的工作環境和學校提供清晰指引,並加強全國性的疫情資料收集、分享和分析。

除此之外,拜登還公布了長達198頁的抗疫計畫,包括全國性的疫苗接種計畫,要求100日內要完成接種1億劑疫苗的目標。為此,拜登決定運用《國防生產法》,加快生產各種抗疫物資,包括個人防護裝備、病毒檢測用品、疫苗相關用品等;並請聯邦人員建立疫苗接種中心,資助各州動用國民兵進行疫苗接種。他還建立了多種聯邦機制,加快新冠肺炎療法的研究,並統籌病毒檢測,從而結束川普政府未能確保民眾獲得疫苗接種的窘境。

新冠疫情導致2020年美國經濟遭遇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萎縮,經濟活動停滯,民眾失業並陷入貧困。大約有7,400萬人,占美國勞動力的45%,申請失業保險金,近20%的家庭沒有足夠食物、26%的家庭付不起房租。儘管不少經濟學家相信,一旦疫情通過大規模疫苗接種得到緩解後,經濟就會開始反彈,但即使加快疫苗分發的計畫成功,預計美國也要到夏季或秋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拜登贊同羅斯福的理念,即聯邦政府應該在人民需要時提供支助。因此他114日就迫不及待地提出1.9兆美元的「美國救助計畫」,其中約4,000億美元用於抗擊疫情,約1兆美元用在家庭紓困,約4,400億美元用於提供中小企業、州和地方政府援助。該計畫約占GDP9%,加上之前國會和川普政府於20203月通過的2兆美元(占GDP10%)及12月通過的9千億美元(GDP4%),聯邦政府刺激經濟的總金額將達GDP23%

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和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隨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希望兩黨合作,儘快推動拜登經濟方案立法。然而,一些國會議員反對政府再度擴大財政赤字和推高政府債務。拜登推動的最新經濟救助計畫能否獲准仍存變數。

「新政」對美產生重大貢獻

羅斯福「新政」的核心是三個R:救濟(Relief) 窮人與失業者、復興(Recovery)經濟到正常水準、改革(Reform)金融系統,以免再次發生大蕭條。新政主要是以政府直接或間接的干預方式,緩解了大蕭條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當時國會制定了《緊急銀行法》、《農業調節法》、《國家產業復興法》、《社會安全法》等重要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新政」基本結束,但新政時期建立的制度及機構,如社會安全保障基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美國住宅局、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等,至今仍對美國有重大影響。

新政對美國產生的重要效果如下:(1)美國經濟緩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它不僅克服了30年代的經濟危機,還造成戰後美國經濟長期上升的總趨勢。可以說,新政延長了美國經濟的生命。(2)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3)大膽借鑒計畫經濟的長處,用改革方法挽救了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與發展,避免了法西斯上台。(4)新政使美國迅速恢復經濟實力,在二戰期間發揮了「民主國家兵工廠」的重要作用,為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羅斯福樂觀、務實、注重實踐、不喜空談,其名言是他人格的寫照:「我們唯一要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這種難以名狀、失去理智和毫無道理的恐懼,把人轉退為進所需的種種努力化為泡影」、「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講究實際,不能走極端」、「許多事情都有助於任務完成,但這些絕不包括空談,我們必須行動,立即行動」。儘管羅斯福並沒有一整套理論作為指南,但他勇於嘗試,及時改正,這些特點都是「新政」能夠發揮作用的原因。當然,當時的國會極力配合,也是「新政」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羅斯福破例做了四任總統,都以壓倒性票數戰勝對手,他在任期間,民主黨牢牢掌控參眾兩院。以1936年大選為例,羅斯福得票率為98.49%,僅次於華盛頓和門羅(James Monroe),成為以最高選舉人票當選的總統。那一屆的眾議院民主黨獲得333席,共和黨僅獲89席;參議院民主黨獲75席,共和黨僅17席。因此,共和黨根本無力反對羅斯福的法案。

拜登面對三個經濟挑戰

應對失業潮和企業破產帶來的經濟金融風險,促進經濟復甦和創造就業,是拜登政府目前面臨的重要經濟挑戰。

拜登提出救助、復甦「兩步走」計畫,為家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資金援助,通過投資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研究創新等推動經濟復甦。從施政綱領來看,拜登強調要服務勞動者和中產階級,具有顯著的進步主義色彩。拜登的新政涉及勞工階層的工作機會、收入水準、勞動保障、帶薪假期、社會保障(醫療、養老等)和住房保障,以及免費就讀公立大學,在私立大學就讀者也可以申請到足夠助學金和銀行貸款;打破勞工階層與大型企業的依存關係,重建企業與勞動者的契約關係等方案。

拜登面對的考題是:如何在一個階級分化的美國,用一套中間偏左的施政綱領,凝聚共識和重建民主秩序。其關鍵在於扭轉兩極分化的趨勢,夯實中產階級的基礎,提升社會向上的垂直流動性,這些是美國夢的基本內容,也是重建民主政治的條件,因為沒有經濟自由,就沒有政治自由和社會正義,也就不能反映真正的民主。

拜登很難讓美國團結起來

拜登十分清楚,雖然他獲得史上最多的選票,接手的卻是一個嚴重分裂的社會,從兩黨理念、政策差異到國會勢均力敵,再到底層選民政治立場的涇渭分明,要實現「百日新政」,就必須先做好團結這一關。

儘管拜登在勝選演講及就職演說中一再呼籲國民團結,但撕裂和對立的美國不可能馬上實現兩黨握手言和,也不可能在非戰時期做到上下同心和萬眾歸一,因為美國政治體制、社會制度和傳統文化本身就充滿了掣肘與制衡,不僅聯邦難以干預地方事務,三權頻繁「打架」,民眾也不會對白宮言聽計從。更何況「川普主義」是美國社會思潮變化的產物,也被絕大多數共和黨人接受,拜登很難贏家通吃,將追隨川普的鐵粉吸收到自己旗下。尤其,川普第二度被彈劾案已於213日宣告失敗。最近的民調顯示,支持川普的選民迄今仍有80%質疑2020年大選的結果。

拜登在就職演說中說:「團結是前進的道路」,但他上台後華府重回兩黨對抗的原貌,新政府也未邀請共和黨籍人士入閣;拜登上任最初兩天簽署的一連串行政命令,絕大多數都在推翻川普的政策,而且未事先爭取共和黨的意見。

人民望治心切,新政府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而留給拜登的時間卻非常短促。因為他的新政在2022年期中選舉馬上就要受到考驗。根據過去的經驗,期中選舉一般都對執政黨不利。

期中選舉民主黨不能輸

2008年民主黨歐巴馬大敗共和黨麥凱恩(John McCain);參議院民主黨獲得60席,共和黨40席;眾議院民主黨257席,共和黨178席。歐巴馬一上台就發動龐大的經濟刺激方案,拯救了汽車工業,防止第二次經濟大衰退,且大量投資清潔能源基礎建設;20103月國會通過「歐巴馬醫改計畫」(Obamacare)。但2010年期中選舉民主黨卻遭到慘敗,參議院失掉6席,眾議院失掉63席。同時,民主黨還輸掉20個州議會的選舉,讓共和黨掌控極為重要的選區重畫。

以目前兩黨在參眾兩院幾乎勢均力敵(參議院5050,眾議院226209)的情況下,2022年期中選舉,民主黨不得有任何閃失,這也表示,拜登的新政必須見效快,而且成果卓著,才能穩得住陣腳。

「拯救美國靈魂」(Save the American Soul)和「重建更好的美國」(Build Back Better)是拜登競選的主軸。他想效法「新政」,但羅斯福執政期間,民主黨牢牢掌控行政和立法權,二戰又使全國勠力同心,這都使羅斯福得以順利推動「新政」。而今拜登已年屆78,可能只擔任一屆總統,況且民主黨在參眾兩院並未掌握絕對優勢,這些都制約著拜登的新政能否順利落實。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