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蒙仁讀中學時即開始寫散文、小說,1978年以〈黑色的部落〉榮獲第一屆時報文學獎的報導文學推薦獎。2012年移居桃園青埔,開始著述鄉鎮文史事,堪稱新時代的地方誌,再創文學生涯的另一個高峯。
古蒙仁,本名林日揚,1951年生於雲林虎尾,1971年考入輔仁大學中文系,1972年首次用「古蒙仁」筆名發表小說。畢業後任職《中國時報》、1983年赴美留學,次年獲威斯康辛州立大學文學碩士,隨即返台,先後擔任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處處長、副執行長、代執行長;2002年至2005年任雲林縣文化局長、2010年到桃園國際機場公司工作,2012年舉家從台北移居桃園青埔,2016年10月退休。現專事寫作。
古蒙仁說他與報導文學結緣與輔仁大學延畢有關係。大四時,因為必修學分〈訓詁學〉被當,無法如期畢業,沒想到這多出來的一年時間,讓他提早進入新聞界。「1975年,《中國時報》副總編輯高信疆先生在副刊籌畫了一個報導性的專欄,叫做『現實的邊緣』,他找我寫稿,開啟了我寫作報導文學之路。」
27歲奪時報文學大獎
古蒙仁憑著熟練的文字能力及敏銳的觀察力,上山下海記錄農、礦、漁村及原住民部落等偏遠地區的生活狀況。他寫出礦工生活的艱辛、鐵道員的滄桑史、台北大橋下無路可走的老工人…,這些作品多數登載於《人間副刊》。
1978年,古蒙仁一篇描述新竹尖石鄉秀巒泰雅族民生活的〈黑色的部落─秀巒山村透視〉,榮獲第一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推薦獎」。那一年,他才27歲,從時報董事長余紀忠手上接下大獎,不知羡煞多少藝文界的朋友。次年,古蒙仁以報導雲林縣草嶺潭崩塌的〈失去的水平線〉,再獲第二屆時報「報導文學優等獎」,而他的小說〈雨季中的鳳凰花〉,在評審委員白先勇的極力推薦下,得到「小說推薦獎」。
古蒙仁指出,三○年代大陸就有「報告文學」,但是台灣在1975年以前並沒有「報導文學」這個名詞。他表示,「報導文學不同於新聞報導,新聞報導是報導,報導文學則以文學的手法來寫新聞報導,我在文章裡,運用了倒敘、對白等各種文學上的形式及技巧,把我對社會的觀察及關懷寫出來,希望引起社會更大的關注與迴響。」他又說,「當時文學獎項只頒給散文、詩、小說,是高信疆先生堅持要用文學獎項肯定報導文學,立即提升了報導文學的地位,高先生是台灣報導文學的重要推手。」
感謝高信疆提拔年輕人
古蒙仁難忘得獎情景,「當時第一名獎金有16萬,獎座是朱銘的木雕〈創造者〉。領獎當天晚上,我請藝文界前輩師友吃飯,沒想到散席時忘了帶走獎座,幸好餐廳工作人員追出來叫住我,喊說:先生,你的菩薩忘了拿。」古蒙仁笑著說,「好險,只有第一屆得獎者得到朱銘的木雕獎座,第二年再得獎時,就沒有朱銘雕的獎座了。」
談起高先生,古蒙仁充滿懷念,「高先生不吝提拔年輕人,1970年,我19歲時的第一篇小說〈運動會〉即在中時人間副刊發表。1975年高先生邀請我參加當代中國小說大展,讓我成為參展作家中最年輕的一位。」
現在網路發達,文字呈現方式偏向輕薄短小。古蒙仁認為,「不必憂心此種現象,自然會有機制決定這種文體會消失或保存下來。當然,過去報紙、雜誌、書籍等平面媒體非常發達,好的文學作品不怕沒有地方登,現在不分老少都用臉書等社群軟體溝通,而限於手機大小,臉書通常只能寫個200字,否則就沒人有耐心讀完。不過,我相信好的文學作品還是有人看,作者也該分清楚遊戲規則。例如在臉書發表短文,在紙媒發表較長文章。」
1983年,古蒙仁興起出國留學的念頭,但次年一拿到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文學碩士後,他就立即回國。在中時待一年後,於1986年被延聘到《中央日報》海外版,再高升為副總編輯,忙碌的主管生活,使他那段時間只能寫些抒情小品散文和諷刺性雜文。「當時很多人以為我不寫報導文學了,不是不寫,是行政主管要處理的事情太多。」
雖不在新聞的第一線,但古蒙仁從未離開媒體及藝文界。1995年,他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國慈的邀請下,到國藝會擔任獎助處處長。
古蒙仁表示,當時國藝會董事長是陳奇祿,執行長是陳國慈,國藝會由文建會捐贈一筆母金22億元成立基金,用基金孳息作為藝文補助的資金,當時銀行利息有6%,一年預算就有3億多,在擔任獎助處處長期間,古蒙仁獎勵協助許多青年藝文工作者,項目包括出版、演出、文資保存、繪畫、表演、出國參訪。可惜後來銀行利率降到1%上下,孳息相對變少,比較難發揮使命。由於工作需要,他接觸到藝文界的頂尖人物,也了解他們所遭遇的挑戰。
返雲林故鄉推動藝文
2002年,因政黨輪替,古蒙仁在一夕之間被解除副執行長的職務,在家賦閒兩個多月後,接到時任雲林縣縣長張榮味的邀請,返鄉擔任文化局長。「我與張榮味原本並不相識,他是從報紙看到我離開國藝會的消息,主動來找我。」身為雲林子弟,又被張榮味的誠意感動,古蒙仁經深思熟慮後,決心回饋鄉里、施展抱負。
背負著提升雲林藝術文化使命的古蒙仁,靠著他在藝文界的豐沛人脈關係,先後邀請到白先勇、余光中、鄭善禧等知名藝術家到雲林演講。他也邀請過交響樂團至雲林表演,並與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合作,「政府機關執行預算有一定流程及限制,但張榮味在文化領域上充分授權我執行,完全不干涉。」古蒙仁任職期間,大幅度提升了雲林縣的文化水平,可惜2004年又因政黨輪替離開了雲林文化局。
遷居青埔寫新地方誌
2010年,桃園國際機場公司改制為國營事業,亟需有經驗的新聞公關,古蒙仁前往報考,順利進入機場公司服務,2012年為了節省通勤時間,舉家從台北移居桃園青埔定居,並在工作之餘撰寫鄉鎮文史風情。2014年出版了介紹台中新社休閒產業的《花城新色》,他以故事筆法完整呈現出新社的蛻變過程與經驗,是新時代新類型的地方誌。古蒙仁今年6月出版的新書《青埔悠活》,即描述他在青埔生活的實況。勤於筆耕的他說,「現在無公務在身,更自由自在,此時不寫,更待何時?」
秉持冷眼熱心,以文學手法關懷人間事,並透過它喚起人們對社會關心的報導文學,改變了古蒙仁的命運。40年前,一篇篇的報導文學作品使古蒙仁自青年時期起便在文壇發光發熱,攀上文學及人生的高峰;40年後,他再以兼具報導力道與文學感性的筆,書寫住家附近的自然景色和環境變遷,再為自己文學生涯寫下新的篇章,只是,此回在燦爛之餘,多了一份靜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