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強調了主權與治權的不可分割。報告連續用六個絕不允許,表達了中共對台獨的零容忍立場,進一步增強促統壓力,成為政策趨勢。
民共對立出現升級
賴清德院長改變他在台南當政時拋出「親中愛台」的溫和立場,亮出「六個決心」,以示民進黨堅持「政治正確」,不會改變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接受一個中國的立場。此外,民進黨與大陸的對立出現「升級」,一是賴清德提出「維護對未來權利選擇權決心不變」和「捍衛區域的和平與安全決心不變」,二是蔡英文宣布,11月初將出訪南太平洋,展開「尋親之旅」。
在台灣經濟競爭力快速下滑的背景下,民進黨刻意彰顯「台灣與大陸敵對」的舉動令人思索,其一,民進黨有什麼能力建構兩岸關係框架,帶領台灣經濟的未來走向?其二,台灣政局會不會像安倍競選策略一樣,提前拉開2020年大選的序幕?如果台灣進入「後蔡英文時代」,民進黨內有什麼樣的候補員,能夠以有效的作為顯示領導人的特質?其三,在東亞,目前朝核、台灣、印度三熱點並存,在風險極高的條件下,民進黨在亞太區域安全問題上躍躍欲試,目的究竟是什麼?
民進黨政治正確將泡沫化
如何看待台灣的亂與治,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本。民進黨對形勢的誤判,加劇了亂的一面。本文認為,十九大後,兩岸關係將進一步考驗民進黨的「政治正確」,民進黨的「政治正確」泡沫化難以避免。依據是:
其一,民進黨的代表性問題日趨尖銳。大陸對台政策代表13億人民的心願,對台戰略的執行有實力為依託。隨著國力的快速上升,十九大後新的領導班子實現統一的意志更加堅定,條件也更加成熟。
2016年民進黨選舉獲勝的主要利基是國民黨的崩潰。從選票看,蔡英文得票未超過700萬,雖然執政,但不能說完全代表2,300萬台灣人民。執政以來,民進黨一黨獨大已引起島內民眾的懷疑,社會抗爭不斷,族群分裂之勢愈演愈烈。民進黨為自身政黨利益,執行僵硬而充滿風險的政治路線,豈能不遭到民眾的反對與抵制?不遭到反對黨的急起直追?能確保自家陣營不發生內變?至今,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的處理能力為「零」,收穫為「零」。這說明民進黨不能有效體現台灣人民的利益。
其二,民進黨無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缺陷更突出。民進黨在野時反對國民黨參加「亞投行」,反對ECFA。對策是將台灣發展前景鎖定在美國和日本推出的TPP上。執政後,面對美國斷然放棄TPP,大陸推進「一帶一路」,民進黨推出「新南向政策」以實現「經濟上擺脫大陸」的目標,發展方向是東南亞、南亞。這一判斷完全不考慮西方經濟處於衰退期,新興經濟體力量上升,台灣在區域層次缺乏機制性地區聯繫。結果,「新南向」最重要的橋頭堡新加坡最早舉起叛旗,掉頭朝向中國。近日,美國宣布將參加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以適應川普政府的全球調整。台灣最看重的日本也表示有意加入「亞投行」融合發展的模式。
世界和地區經濟秩序正在洗牌,民進黨唱政治大戲既不符合世界潮流,也不能滿足東南亞國家發展地區經濟的需求。其後果必然是台灣經濟地位的進一步邊緣化。
三、民進黨的「政治正確」走向政治泡沫。民進黨一貫標榜自己「政治正確」,就是一切決策以美日馬首是瞻。「政治正確」也包括針對大陸的「兩岸一家親」、將中國視為「敵手」與「安全威脅」。這樣做有利於借助島內政治的某些畸形,借助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涉,提升民進黨的影響力和正當性。這種政治預設,本質上就含有泡沫性。
這次,行政院以官方形式回復十九大報告,「六個決心」中的最後一個提出「捍衛區域和平安全」,這與賴清德在立法院拋出其「台獨分裂」的「個人主張」,進了一步。暗示民進黨有越過「踩紅線動作」,直接「挑起區域內武力衝突」的能力。說明民進黨開始把政治泡沫吹大。
民進黨口口聲聲為台灣人民,為什麼在戰與和如此重大的問題上,如此執迷不悟,就是醒不過來?這是因為民進黨比國民黨更加迷信美日同盟,迷信美國為了收縮,真的打算把東亞「交給日本」。這種刻意的「誤判」,導致一小部分掌權的民進黨人中毒太深,不僅發出六個決心,進行「間接威脅」,甚至要到南太平洋「尋親、尋祖、尋根」。
民進黨完全沒有看到,在東北亞,朝核問題遠不是日本一家說了算,在東南亞,反華勢力鼓吹的「日印與東南亞加強合作,戰略上遏制中國」的設想,更高層次上,是為了從中國謀求更多利益的「紙上談兵」。
必須建構兩岸關係框架
可見,沒有能力建構兩岸關係框架,帶來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的失利。在區域安全上「叫板」,也難以達到化解台灣經濟壓力的目的。什麼是作為台灣領導者的特質?如果是鼓吹「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並由此帶來「台灣地位未定」的人當政,可以預見,不僅賴清德提出的「透過交流,求同存異,深化兩岸和平發展的決心」,將變成徹頭徹尾的政治泡沫,還會使民進黨成為破壞東亞地區地緣政治穩定的罪魁禍首。
台灣進入「後蔡英文時代」,遠還是近?易還是難?選什麼樣的候補隊員?看來民進黨自己還有一場混戰。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