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蔡孟珍承繼崑曲使命|楊振良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對愛好崑曲的人而言,蔡孟珍應該是一個不陌生的名字。她是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一口功力深厚的崑曲,20年來持續經營兩岸文化交流,是票友中與大陸崑曲名家聯演的要角。

同時,蔡孟珍是台灣研究戲曲的佼佼者,從戲曲表演、曲學、舞台唱唸,著作10餘種,國際知名漢學家鄭再發及大陸前輩學者曲六乙,都曾特別撰文稱譽她曲學上全方位的造詣,推崇她舞台上的唱作典麗。

今年9月6日,中秋節前兩天,蔡孟珍與大陸崑曲大師蔡正仁,在上海「月圓兩岸明──兩岸崑曲傳承人匯演」聯袂演出。不少碩學鴻儒前來捧場,董乃斌教授觀後表示上海諸友都希望蔡孟珍能常來大陸演出,弘揚中華文化。

「弘揚中華文化」一詞,用在蔡孟珍身上,一點也不誇張。20年來與她合作過的張繼青、汪世瑜、張士錚、李公律、汪小丹,以及此次的蔡正仁,每一位都是譽滿天下的崑曲名人。他們願意與蔡孟真合作的原因只有一個:他們知道,蔡孟珍傳承的是字清、腔純、板正的崑曲,與他們向「傳字輩」老師所學的是同一「路頭」、師承江南曲家正宗的唱法,這種正宗唱法已很難在年輕一輩演員身上看到。

這種正宗唱法,是一種自清代以來就保存在知識階層的「清曲」傳統,由於文人理解曲文、精通音韻,他們講求咬字,形成與一般伶人截然不同的內涵,即所謂的「清工」、「書房曲子」,他們與以表演、賣藝為主的「戲工」,有雅俗上的區別。

很長一段時間,近代中國因遭受兵、動亂流離,許多戲班無法經營、被迫解散,而崑曲卻仍不絕如縷、留傳至今,就是這些文人曲社保存國粹的結果。而台灣之有崑曲,也是1949年隨政府來台的文化菁英們所傳遞播種的功勞。

蔡孟珍接觸崑曲的因緣,就從這裡開始。她就讀師大國文系時,學校對面的台電公司力行室每周日下午都有曲友輪值的曲會「同期」,參加者都是大陸旅居台灣的社會名流:故宮博物院院長蔣慰堂、音韻學者李方桂伉儷、名報人成舍我、立法委員吳延環、師大教授夏煥新…,群賢畢至、風雅咸集。一次偶然機會,她與學姐前往聽曲,頓時被這優雅的藝術吸引,沒想到竟成為她日後承擔這神聖使命的開始。

回想那時候崑曲社的指導老師都是義務奉獻,在當時物資缺乏的年代,老師有時還自掏腰包,隨時給學生多方鼓勵、補充營養,帶給學生「師徒如父子」的縈懷溫馨,雖畢業多年、星散各地,仍會返回慇勤探問崑曲社的一切。

崑曲社裡影響蔡孟珍最深的是許聞佩老師。來自崑曲世家的許老師,唱唸遠紹乾隆間「納書楹主人」葉堂,近法清末名家徐致靖,講究平上去入、四聲分明、尖團不紊。許老師傾囊相授,蔡孟真也十分珍惜這份難得的機緣,為了練好「中州韻姑蘇音」,她特地學了蘇州彈詞;為了加強崑曲音韻的理論依據,她到台大旁聽杜其容教授的「聲韻學」;為了彌補票友武功根柢的不足,恩師杜自然又特別安排劇校名師李柏君訓練她上台演《扈家莊》。數年之中,她逐漸掌握崑劇各種旦角的戲路門徑,成為日後「學」、「術」兼備,能登台爨演的崑曲學者。

20多年來,蔡孟珍在師大講授戲曲課程,唱做俱佳,曾受教於她的學生大都能嫻熟格律、填詞作曲,更能哼上幾段崑曲。崑曲社的學生由於具備上台表演的經驗,在教甄謀職的過程中,每每能脫穎而出、締造佳績,在教學崗位上春風化雨,在海內外繼續播撒崑曲的種籽。

在兩岸文化交流上,蔡孟珍也一直是重要的推手。長期以來,她交流的模式主要以學術包裝崑曲,現身說法並親自彩演,這一點是只發表論文的學者或商業劇團難以兼備的。蔡孟珍認為,從事文化藝術的人要懂得思考、要執著、要有一種生命上的承諾,一顆特別的心。當你把藝術傳遞給下一代的時候,是一種薪盡火傳的信仰。為此,儘管在交流過程中曾遭受某些意識型態的杯葛、排擠,她仍堅持理想。

1994年蔡孟珍突破萬難,邀請大陸首屆梅花獎得主張繼青來台巡迴展演,改變了台灣崑曲的生態,近年又陸續主辦過多次兩岸崑曲匯演,並親自率團赴天津、北京、南京、上海,與崑曲大家頻頻互動。

一路走來,崑曲之所以值得蔡孟珍用一生來付出,不僅因為崑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來自她深切而神聖的文化使命感!

 

(作者係東吳大學教授、中華崑曲藝術協進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