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從台幣的設計看台灣政治變遷|林哲旭 在 Facebook 上分享!

 

雞年春節期間,民進黨立委高志鵬表示,看膩了新台幣上的孫中山與蔣介石,將會推動新台幣的換版,一時之間引爆網友熱議,有人贊同,但更多人表示與其做這些沒用的事,不如專心拚經濟,讓民眾口袋裡的鈔票增加。

 

    鈔票的設計變動本來無可厚非,但結合其表述理由,再加上自從民進黨全面執政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來看,容易被解讀為「去中國化」行為。筆者希望藉由梳理台灣自光復後,所使用的歷版鈔票設計,結合政府的政策及社會的氛圍,淺論台灣這幾十年的變化。

 

舊台幣的設計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隔年的6月15日台灣銀行發行台幣為法定貨幣,這時的台幣被定位為一種過渡性質的貨幣,共有壹圓、伍圓、拾圓、伍拾圓、壹佰圓及伍佰圓券等六種,而其設計都是同樣的:正面是台灣銀行大樓、台灣地圖及孫中山的肖像;背面是鄭成功抗擊荷蘭人的海戰圖。後期由於通貨膨脹增發了壹仟圓、壹萬圓券,但圖案也都是一樣的。由於通貨膨脹及國民政府失利遷台,1949年政府宣布發行新台幣。

 

早期新台幣的設計

 

最早的的新台幣共有壹分、伍分、壹角、伍角、壹圓、伍圓、拾圓、伍拾圓及壹佰圓券,共八種。此時的設計也與舊台幣相似,只是從橫版改為豎版,也都是由孫中山肖像、台灣銀行大樓及台灣地圖所組成。

1960年新台幣改為橫版,且相較於之前的設計有了變化,這一套新台幣小面額(壹、伍、拾圓券)正面左方依舊都是孫中山肖像,而右側是台灣的基礎設施,背面皆為總統府。其中壹圓券的風景為清水斷崖的象鼻隧道(1953年的台灣八景)、伍元券為鵝鑾鼻燈塔、拾圓券為西螺大橋。而大面額的伍拾元券及佰元券皆為正面孫中山肖像,背面為總統府。

1966年設計了新的伍圓及拾圓券,正面為孫中山肖像,背面是1966年為紀念孫中山誕辰百年所興建的陽明山中山樓。從此之後,新台幣的設計建築物邁入了中山樓與總統府的時代。

1976年新台幣發行新版鈔票,一年前逝世的蔣中正首次登上了台灣鈔票,出現在當時最大面額的伍佰及壹仟元券上。

直到1999年,台灣的鈔票設計出現了耳目一新的思路,該年台灣銀行發行了面額為伍拾圓的《新台幣發行50週年紀念鈔》。正面是1949年發行的第一張新台幣及當時最新使用的壹佰元券,背景配有西螺大橋及台灣鐵路。而背面為中央銀行國庫局大樓、台北捷運與手持麥穗的農婦,這些圖案都象徵台灣經濟起飛。

現行的新台幣是在1999年到2004年之間設計完成的(其中經歷了首次政黨輪替),而新台幣的發行機構也改成了中央銀行。可以說,現行的新台幣設計以本土化為主、傳統文化為輔,但相較於早期的設計,這版新台幣的設計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本套新台幣由壹佰圓、貳佰圓、伍佰圓、壹仟元及貳仟圓券所組成。

壹佰圓券的設計在2000年完成,主圖是身穿馬褂的孫中山肖像,背景輔以孫中山手書的禮運大同篇及浮雕「如抱赤子」所組成,背面為中山樓與梅花。

貳佰圓券在2001年設計完成,主圖是身著中山裝的蔣中正像,背景輔以象徵義務教育的學童及象徵土地改革的農村景象。背面為總統府與蘭花。伍佰圓券在2000年設計完成,正面為棒球隊,背面由大霸尖山、梅花鹿與竹子組成。壹仟元券在1999年設計完成,正面為象徵教育事業的小學生,背面是玉山、台灣帝雉及菊花。貳仟圓券在2001年設計完成,正面為象徵科技的衛星接收器與福爾摩沙一號火箭,背面是南湖山、櫻花鉤吻鮭與松樹。

 

比較台幣歷來設計內涵

 

從歷來台灣所使用的紙幣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事實,以舊台幣的設計來說,孫中山出現在鈔票上雖是自北伐成功之後普遍出現的事,但出現在台幣上尚屬首次,其肖像與台灣地圖相結合蘊含著國民政府宣示要在台灣貫徹三民主義理念,而背面的鄭成功海戰圖也有著提醒台灣人民的涵義,即「台灣本為中國的領土,國民政府的光復就如同鄭成功收復台灣一樣,是將台灣人民從異族的統治中解救出來。」

豎版的新台幣設計體現了一個意象,當時台灣人民剛剛經歷了4萬元換1元的通脹噩夢,新出現的台灣銀行大樓,就像政府向百姓說「政府從大陸帶來了黃金穩定台灣貨幣,台灣銀行現在發行的貨幣是可以被信任的。」

1960年橫版的新台幣則在沉悶的設計中有了一點點新意,小面額的加入了蘇花公路的象鼻隧道、鵝鑾鼻燈塔及西螺大橋,顯示當時政府要將台灣建設成為「復興基地」、「三民主義模範省」的決心。

從1966年以來長期出現在新台幣上的中山樓也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圖騰,是自政府遷台後國民大會及歷屆國民黨全代會的開會場所。而中山樓的出現,宣示了中國的法統位於台北的政治意涵。

1976年的改版出現較大的變化,剛逝世的蔣中正登上伍佰及壹仟元券,這是當時政府在塑造整體社會「緬懷領袖」的背景下完成的。

 

現行台幣體現的政治氛圍

 

現行新台幣的設計具有一定的過渡性質(從單調的政治性質設計轉向多元的社會性質設計),且設計者有意淡化在新台幣上的「中華文化」,但也不自覺地流露出中華文化的影響,例如:在每張鈔票的背面右上角,分別有著象徵中華文化的植物。值得注意的是,在鈔票的設計上可以看出民進黨首次執政時期「去中國化」的痕跡。例如:2004年時伍佰圓因要進行防偽升級,而將原來正面一名穿著「中華」棒球隊服的選手去除。這是民進黨在掌權後對新台幣的首次「手術」。

而現今民進黨再度執政,在民進黨一系列「柔性台獨」、「文化台獨」的措施下,若此時真的進行「新國幣運動」,很可能會設計出一批「本土」、「去中國化」的鈔票。

鈔票被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名片,其中的圖案蘊含著當地的意識形態與文化、政治氛圍,如果民進黨硬要將孫中山與蔣中正「請下」鈔票的話,必將引起不必要的政治騷動,也會使兩岸關係更加惡化。

 

(作者係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研究所的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