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執政黨兵敗如山倒,各界紛紛將原因歸咎於失守青年選票,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更於選後順勢推出I-Voting網路投票,號稱「自己的局長自己選」,並於當選不久後立即開跑,不過實行後卻也引發許多爭議,造成新市長上任前,人事安排就搞得烏煙瘴氣。
網路投票率偏低
柯文哲在贏得台北市長選舉後,外界皆認為是網路宣傳起到關鍵性作用,媒體也如此認為。柯文哲在嚐到甜頭之後,立即推出I-Voting,並宣示「開放政府,全民參與」。
柯文哲宣稱I-Voting是場全民參與的運動,並指出網路投票在全球早已行之有年,台灣若是仿效這做法,屆時無論是市府的預算,抑或是對政府官員等的評價,都可以透過網路實際參與,「全民都可以是市長」,不過他似乎沒想到會掀起接下來一連串風暴。
因為他所謂基於公平正義的I-Voting,已遭到實際數據打臉。以勞動局長來說,他宣稱的18歲以上的台北市民,或是工作於台北市的民眾作為條件的話,符合條件的人數就至少有300萬人,然而登記投票者卻僅有20,412人,連千分之四都不到,淪為一個選舉笑話,這種由少數人選出來的官員,有何民意基礎?倒還不如由柯文哲自己選擇的官員來出任,自己的責任自己扛,這才是一個有擔當政治人物應有的風範。
再來則是這制度的普及問題,柯文哲宣稱「全民參與」,卻沒有想到科技面及年齡族群等現實的狀況,雖然台北市擁有龐大的網路資源,但從較為年長的投票者來看,光是智慧型手機等設備的操作就有問題了,更別談事前的登記等前置作業。
而剩下較高的可能比例則為青年網路世代,但細分看來,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了解此制度,除了媒體的報導外,該制度主要還是透過網路宣傳,網路世代中也有一定的分流,並非所有人都會瀏覽相關的網站,從這裡開始,投票人數就已經遭到限縮,至於登記及實際參與投票的人,也因此就不是那麼顯著。
遴選遭質疑黑箱作業
當初柯文哲在政見中表示,會有5個與民生相關的局處首長交由I-Voting決定,卻在選前兩周宣布文化、教育及社會等局長,改由遴選委員會及市長共同決定,最終只有勞動局長完全實行I-Voting。
只是沒想到,遴選制度也波折不斷,選後不到三周,柯文哲所找的18名市政顧問及遴選委員會委員就接二連三辭去職務。許多遴選委員除抱怨自己未受尊重、如同「衛生紙一般用完就丟」,也指出遴選過程不夠透明、程序早已被柯系「醫療霸權」壟斷,形同球員兼裁判的情形。文化局長遴選委員會召集人陳其南更重砲轟擊,說文化局長的遴選根本是「充滿欺騙與作弊」,如此情況除被外界認為是「在野大聯盟」整合的失敗之外,遭質疑的黑箱作業,也為新市府的人事蒙上一層陰影。
其實,早在當初柯文哲喊出在野大聯盟時,外界就認為他在面對多方派系時,恐怕很難在人事方面取得平衡點,這麼說並不是說柯文哲不能選擇自己信任的人,身為市長本來就有權決定人事,不過如今號稱「全民參與」,卻又遭人質疑不夠透明,無疑令人感到誠意不足,這就是矯情!看來這些制度都需要重新檢討。
青年牌、網路不是萬靈丹
這次九合一大選一面倒,從民眾到媒體,以及實際參與選戰的政治人物,紛紛認為這是一場由網路主導的選戰,青年世代更在其中扮演關鍵性角色。不過回過頭來看,其他族群也很重要,其他族群是否能參與其中也是一個問題,而這也成為這次I-Voting票選局長結果出籠後,備受關注的焦點。
掌握宣傳及互動管道很重要,倘若好好利用網路的確可以發揮巨大作用,但青年牌與網路世代也不是萬靈丹。用網路選勞動局長就出了問題,而這恐怕不是柯文哲以一句「制度沒有一次就完美」帶過就好,未來這制度的檢討將會是柯團隊的一項大考驗。
展望未來台北市政,柯文哲市長上任前後,各種新政策已經被叮得滿頭包,除人事遴選問題後續發展備受關注外,青年網路世代的動向又將如何影響市政也會持續為外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