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月圓兩岸明─接續崑曲交流的因緣|楊振良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人間很多事都是因緣際會、水到渠成的。就拿這次3月底至4月初,蔡孟珍教授率台灣師大崑曲社學生赴南京的崑曲之行,就與多年前的好幾段因緣有關。

 

 

春風上巳天,金陵崑曲行

 

今年331日至45日,我和蔡孟珍教授率台灣師大崑曲社學生一行赴南京交流,以「月圓兩岸明」主題,41日上午在崑曲搖籃甘熙故居,與南京曲社進行了崑曲清唱交流活動,下午則拜訪江蘇省崑劇院,與院內演員共聚切磋劇藝,隨即與樂隊進行響排,42日晚上7時在江蘇省知名的崑劇院蘭苑劇場展開兩岸崑曲聯演。

我們這次推出〈尋夢〉、〈跪池〉、〈蘆林〉三齣劇碼,其中壓軸戲〈蘆林〉是南戲《姜詩躍鯉記》遺存的劇碼,需有付、正旦兩個角色搭配,這齣戲大陸極少演出,台灣戲劇界則至今無人會演,所以這次交流聯演格外受到兩岸戲曲界的矚目。

〈蘆林〉又稱〈蘆林辯非〉,劇情描寫窮秀才姜詩偏聽母命,將妻龐氏逐出家門。遭休棄的妻子仍心繫年邁婆婆,一日為烹鯉到蘆林撿拾蘆柴,恰與丈夫姜詩相遇,龐氏淒婉地傾訴冤屈,但姜詩唯恐順妻逆母,一再錯怪並責備龐氏不孝,最後發現蘆柴上血痕斑斑,始恍悟龐氏貞烈堅忍,於是允諾返家稟告母親回心轉意,攜同兒子安安接回龐氏,一家團圓。

這個故事從明代初年出現以來,經明中葉與清代流行的弋陽腔、青陽腔等弦索調的民間聲腔系統四處傳播,由於棄婦懇摯陳情故夫的劇情感人,歷演不衰,藉著各地方劇種不斷改編、移植,如川劇高腔、岳西高腔、漢劇高腔、婺劇、蘇劇、祁劇、潮劇、梨園戲諸多劇種的演出也都各有特色。

至於崑曲的舞台上《躍鯉記》就只剩〈蘆林〉一折,而這齣戲的要求也特別高。首先,男主角姜詩的行當是「付」,他既必須具備丑行的腰腿功夫,又需帶文謅謅的書卷氣,有點窮酸,像個迂腐的老學究,尤其嗓子要寬,高低腔要收放自如。龐氏則由正旦應工,除了正旦原有的堅韌個性之外,還得展現傳統女性溫柔賢慧的美德,尤其嗓音要夠好,音域要跨兩個八度以上,身著腰包加水袖,身段有其難度。男女主角皆有大段的唱腔,載歌載舞,一般演員不易勝任。

 

緣由願生,心想事成

 

其實促成合演這齣〈蘆林〉,要從201310月我們在江寧織造府紅樓劇場與南京曲社聯演說起,那次蔡孟珍唱了梨園界早已塵封的韓世昌版〈思凡〉。2014年,李鴻良院長率省崑來台,演後交談間,李院長說到前一年我們的南京演出很成功,我則提到或許可以合演一齣戲?沒想到李院長爽快的說:那就演一齣〈蘆林〉吧!這話一直到去年9月才與李院長敲定,12月初,省崑來台演《西樓記》,蔡老師便與李院長在台師大對了第一次戲,也就確定〈蘆林〉是這次聯演的壓軸戲了。

這回另一齣戲是《牡丹亭‧尋夢》,在大陸近年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潮中,這齣〈尋夢〉象徵著兩岸炎黃子孫共同追尋的願望,極具意義。明代湯顯祖寫的「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反映了那個沉悶的時代,人心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在今日兩岸對峙的現況下,格外引人深思﹗

這次赴南京交流演出,整個構想是接續25年前,我曾獨力邀請大陸首屆梅花獎得主張繼青老師一行六人來台巡演盛況。1994年兩岸開放交流之初,凡具大陸官方身分者皆被限制來台,張老師因具全國人大身分,申請格外艱難。為達成目標,我拜訪了半官方的「文化總會」,請求其掛名主辦,以便順利向教育部大陸工作小組申請來台手續,在審查會中,陸委會副主委焦仁和極力推薦,鼎力促成。

我負責規劃演出、座談、文宣、出版學術論文專輯,在台北、高雄、花蓮大型演出3場,演講10場。台師大首演之日,校本部禮堂萬頭鑽動,擠得水洩不通,那是師大禮堂有史以來破紀錄的一夜,次日,媒體大幅報導。直至今日,當時出版的理論專輯、演出樂譜,已根深蒂固成為兩岸崑曲活動的參考資料。

25年後,傳統崑曲已茁然在台灣蔚為一棵大樹,再訪金陵,為的是承續四分之一世紀前的夙願,為兩岸炎黃子孫共同攜手發揚中華文化而來。在優雅精緻的崑曲燈燈遞續中,期許兩岸一切美好,月圓兩岸明。

 

(作者係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