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被小英訪美忽略的台灣經濟困境|陳建仲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在華府拉高規格禮遇之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看似風光地結束總統大選前的訪美行,但背後卻隱藏著台灣更大的危機;一旦民進黨重返執政,兩岸將因「九二共識」存廢之爭,展開一場艱難且竭盡的拔河,兩岸交流停滯甚至衝突再起的可能性仍未解除;而台灣瀕危的經濟命脈,極可能再受此重擊後,更不樂觀。

正當亞洲各國股市紛創新高之際,唯台股獨憔悴,美國科技龍頭近來頻繁登陸,入股陸企對台灣科技業的前景形成沈重壓力。台灣各項經濟指標持續下滑,東協國家卻成長力道凶猛,究其因,東協和中國結合成新的亞洲經濟增長點,彼此跨國資金、產業合作、人才流動都沒有人為的政策性阻礙;但台灣長期以來資金、技術、人才等都單方向對大陸出走,對陸資、陸企來台投資則仍處在「準戒嚴」狀態,連人才的引進都限制重重。兩岸自開放學歷認證以來,台灣青年大舉登陸就學,台商子弟也選擇留在中國;如今不到4年,台生大陸本科生已達8600多人、加上碩博士生1200多人;但台灣的大學反而招生困難,今年78個科系停招,尤其是大陸研究的相關科系更招不到學生。

 

服貿卡關喪失商機

 

大陸服務業在2013年對GDP增長貢獻首次超過工業,達46.1%;但和其他資本主義先進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十三五規劃」即針對經濟成長從出口導向型向內需增長型調整,目標放在全力發展服務業,讓中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資本與需求來源地,以服務業自由化及國際化,提升服務業的整體品質。從上海自貿區試點開始,試行金融及其他服務業的自由化,未來中國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文化、社會等六大服務業都將做更大幅度的開放。

這種以內需導向的經濟發展,被形容成是「小康經濟」、「小市民幸福經濟」,由於大陸已經形成擁有五億人口的中產階級,消費力驚人,具有成為全球最大市場的潛能。但由於產能過剩及人口老齡化造成國內投資持續下降,大量的剩餘資金勢必湧向國外,大陸已經從吸引外資國轉向對外投資國。而且出國旅遊人數增長迅速且規模巨大,2014年大陸海外出境遊突破一億人次,為在困境中掙扎的歐洲、韓國和日本經濟提供了助力。

反觀台灣,卻對引進陸資設下重重路障,綠營更是提「中資」而色變,對陸客來台觀光都持負面見解。台灣服務業無論在人才、經驗及技術方面,目前和對岸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優勢;兩岸《服貿協議》大陸對台開放80項,包括證券、金融、保險、電子商務、印刷等,本是台灣不可多得的商機,但《服貿協議》兩年來在立法院卡關,而且連《兩岸監督條例》何時能完成立法都遙遙無期。服貿協議就算在民進黨重返執政後通過,然台商已坐失搶在「十三五規劃」前卡位布局中國的契機、而且機會可能一去不返。

 

兩岸經濟此消彼長

 

當前,依賴大陸市場和勞力甚深的台灣電子和製造業,不少電子業龍頭近二年來獲利快速萎縮、產能持續下修。僅蘋果供應協力廠,中國就從去年的6家驟增到今年22家,而台灣接單的單數和單量卻大幅減少,實際上中企和台企正進入直接搶單的肉搏戰時代。去年中國特別成立1,200億人民幣「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扶植半導體產業;英特爾開始入股大陸晶片廠,加上近來蘋果高層頻頻登陸和中企洽談合作、入股;微軟也攜WIN10登陸;種種發展促成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台股被電子業可能被抽單和轉單的陰影籠罩,無力攻頂。

另一項代表中小企業和新興科技的上櫃指數OTC也持續下跌,量能萎縮。台股周轉率1999年還有288%,如今竟淪落到在80%上下掙扎。儘管經管會一再投入刺激股市,至今仍未見成效,台灣今年上半年進出口雙雙衰退,景氣訊號轉為衰退的藍燈。反觀大陸股市漲幅驚人,尤其深圳創業股從1472大漲至3250點,總市值已突破五兆人民幣。如果資金都往中國注入,台灣中小企業創業資金的募集將更困難。

此外,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預測,新興的東協經濟共同體(AEC)自2018年起每年平均至少有5.4%的經濟成長率;近來東協股票基金平均漲幅23%,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經濟表現亮麗。菲去年外人直接投資(FDI)已達62億美元,由於今年將主辦亞太經合會,可望再創新高。反觀台灣儘管在國際機構的投資風險評估向來名列前茅,但台灣的FDI淨流入金額,從2007年之後一路大幅下滑,不忍卒睹,2013年甚至淨流出達143億美元,現在不到2007年的三分之一。更糟的是,今年第一季金融帳淨流出超過188億美元,不只創下歷年新高,而且連續19季淨流出,累積金額近新台幣6兆元。

如今,對岸高科技產業從零組件到自製品牌正全力追趕台灣,台技術優勢邊際越來越小,受限市場、成本和稅賦負擔,邊緣化危機浮現。但台灣洽簽FTA瓶頸始終無法突破,八成業主遭對岸同業強大競爭壓力,獲利能力向下滑落,造成台產業外移的趨勢還在持續。但由於泛綠陣營對兩岸經貿多持抵制和消極態度,馬政府無力推動進一步開放,致使台灣金融、產業布局無法盤活,人才選擇出走。如今,不但台商沒有鮭魚返鄉,跳出台灣這灘淺池的更多。

 事實上,這就是兩岸現狀慘不忍睹的「新常態」!這些年來兩岸現狀早已經出現重大變化,形成新常態化發展。兩岸在經濟、國防、外交各領域實力逆差正在快速擴大、台灣經濟和產業結構調理不順,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連鎖無法建立,電子商務和資訊發展早被對岸超越,人才持續流向對岸,甚至科技產業高階主管集體被挖角。當下民間投資意願低落,外資不來、內資出走,低薪壓力難以扭轉,越來越多台青年選擇大陸就業。未來的領導人必須在短期內,不但要化解大陸的磁吸效應,找回外資,更要真正做到台商「鮭魚返鄉」,但如果兩岸關係調理不順,一切將淪為空談。

 

必須先理順兩岸關係

 

綠營向來把台灣經濟困境歸責於對大陸積極開放,造成產業西進,使台灣不斷被邊陲化,而且ECFA、服貿和貨貿只會使台灣的資本、人才和技術持續流向中國。然而,當中韓簽定FTA,九成商品免除關稅;而且東協經濟圈快速成型之際,民進黨顯然不應再忽略中國帶動「東協加三」的龐大經濟磁吸力和外斥力。台灣必須至少做到能相向而行,如果反向,恐怕將會被亞太經濟圈拒斥得更遠、企業出走得更快。

 小英此次訪美雖然也安排到矽谷參訪思科與臉書總部等科技龍頭產業,可是,小英訪美定題為「民主夥伴之旅」,政治性議題遠重於經濟。更遺憾的是,蔡英文此行在兩岸關係上沒有大的突破,尤其對如何化解《服貿協議》在立法院卡關、如何調合綠營內部對兩岸經貿合作前景的紛歧,都沒有提出具體可行的作為。小英與其空談短期內台灣無法加入的TPP,不如多花點心思談談如何切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並且爭取美、日投資台灣,帶動台、美、日在科技、網路和第三產業的新結合;否則,一旦美國科技龍頭前進中國的布局加深,而中國服務業發展成熟,台灣經濟將面臨新一波遭進一步邊緣化的巨大壓力。

 

 

(作者係陸委會諮詢委員、台北論壇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