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中拉論壇」可能衝擊兩岸關係|王英津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5年1月8-9日,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簡稱中拉論壇)在北京召開,這被媒體解讀為2015年中國「主場外交」的開門紅。值得注意的是,參加此次論壇的拉美國家中,有12個尚未與中國大陸正式建交,屬於台灣的邦交國。對此狀況,引發了兩岸媒體和輿論的各種猜測,問題集中在中拉論壇會對未來兩岸關係產生怎樣的影響?

 

中拉關係乃水到渠成

 

中國大陸和拉美地區之間的互動已經持續多年,反映了彼此有意強化雙邊和多邊合作的戰略意圖。在正式召開中拉論壇之前,雙方已進行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

早在2011年12月「拉共體」(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成立之際,時任中國大陸領導人的胡錦濤就表示,從戰略高度看待中拉關係,願同拉共體及地區各國加強交流、協商與合作,這一政治表態反映了大陸希望利用這一新平台,與拉美國家展開高層交往活動。隨後在2012年8月拉共體「三駕馬車」(包括智利、委內瑞拉、古巴等三國外長)代表訪華時,受到大陸的高度重視,雙方就建立中國—拉共體「三駕馬車」外長對話機制達成一致,這意味著中拉雙邊交流機制的初步建立。同年9月,中國大陸與拉共體「三駕馬車」在紐約舉行首次外長對話會,彼此就深化中拉合作和構建中拉整體合作機制達成若干共識。2013年9月,中國—拉共體「擴大的三駕馬車」在紐約舉行外長對話會,雙方進一步形成諸多共識,其中包括成立「中拉合作論壇」。

2014年1月,在拉共體第二屆峰會上,雙方正式同意於年內召開論壇首次會議。經過持續互動交流和前期準備,2014年7月習近平在訪問巴西期間,實現了中拉領導人會晤,並集體會見拉共體「四駕馬車」成員國領導人(主要由拉共體的前任、現任和後任輪值主席國,以及加勒比共同體輪值主席國組成)。在這次會晤中,雙方宣布建立中國—拉共體論壇,並盡早在北京舉行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可見,在上述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中國與拉共體均具有強化交流合作的共同意願,屬於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必然結果。

同時,除了拉共體「四架馬車」之外,中國大陸主要與拉共體這一區域性合作組織進行對等交往,所涉及議題多具有區域戰略高度,並未刻意與拉共體內部成員國保持特殊聯繫。換言之,中國大陸在發展中拉關係時,採取不直接接觸特定國家的作法,體現了無意趁機動搖台灣在拉美地區的「邦交國」,也說明大陸不願刺激台灣方面的敏感神經。

 

論壇旨在討論經濟議題

 

此次「中拉論壇」召開首屆部長級會議,並就中拉未來合作規劃與論壇的機制設置等議題達成共識。相較而言,論壇主要目的是謀劃中拉經濟合作的大局,強化雙方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互通有無和相互扶持合作。我們應看到,該論壇有意避開與兩岸相關的政治議題,而折射出強烈的經濟合作意圖,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順應大陸企業和資本對外輸出的必然趨勢。進入21世紀後,大陸經濟實現了十年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不僅各類企業規模迅速壯大,而且也積累相對充沛的資本。鑒於大陸內部出現產能過剩和競爭激烈的現狀,以及大陸經濟整體放緩的客觀現實,大陸資本迫切需要走向海外,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促進自身發展。而拉美地區資源豐富,工業基礎較好,人口規模和市場潛力都比較巨大,因而比較符合大陸對外投資的現實需要。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中國大陸對拉美投資累計超過800億美元,2014年估計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這種態勢使得不少拉美國家意識到必須與中國大陸加強經濟合作。

二是打破美國在經濟上孤立中國的戰略意圖。近年來,美國經濟並無太大起色,與中國大陸經濟繁榮發展相比,顯然呈現出某種程度的衰退趨勢。在處理與拉美國家的關係時,美國政府主要依靠美洲國家組織來整合西半球的經濟,並不看好拉共體的未來發展前景。然而,受自身經濟衰退的影響,美國與拉美國家的雙邊貿易有所下降,而同期中拉經貿額卻大幅增長,這為密切中拉關係提供了契機。據統計,21世紀以來,中拉貿易年均增速在30%以上,2013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616億美元。這種狀態打破了美國試圖利用TPP等經濟手段孤立中國大陸的戰略企圖。

三是部分拉美國家應對當下出現經濟困難的現實需要。近年來,受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拉美經濟發展狀況並不樂觀,尤其是近期石油價格和礦產等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下跌,導致部分產油國的經濟發展出現不確定性。因此,中國大陸主動擴大進口上述國家的原油和礦產資源,並積極提供貸款來幫助其緩解暫時的經濟困境,具有現實意義。目前,中國大陸成為拉美地區各類原料和初級產品的主要買家,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拉美地區部分國家的經濟發展,這也促使他們將克服經濟困難的希望寄託在中國大陸身上。

 

對兩岸關係可能產生衝擊

 

近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相對較好,並未明顯受到外部因素的負面衝擊。對於這種態勢,大陸有意主動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條件,在涉外事務上,盡可能合情合理地考慮台灣方面的實際需求,比如同意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不挖取台灣的邦交國等等。

對此,馬政府在國際活動空間的問題上相對保持低調姿態,這種作法也獲得大陸方面的認同。在此次中拉論壇召開的過程中,大陸媒體有意避免提及台灣邦交國的名字,也沒有過度闡述論壇所蘊含的政治意義。這種作法體現了大陸充分考慮到目前馬政府聲望較低的現實,不願使馬英九在執政的最後一年多時間裡處境更加艱難,否則對維持兩岸關係現狀是相對不利的。

在去年11月底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的慘敗使得2016年選情不被看好,這為兩岸關係發展增添了新變數。由於目前民進黨仍未徹底放棄台獨黨綱,一旦在2016年選舉取勝,就很可能使兩岸關係出現波折。因此,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大陸將在2016年選舉之前,繼續維持「互不挖對方牆腳」的兩岸政策,不會主動去結交台灣邦交國。

但是,倘若2016年民進黨上台執政後,繼續像陳水扁時期一樣,在國際社會大搞台獨,從事實質外交活動,大陸方面未必會袖手旁觀,不會任憑台灣當局擴大邦交,在國際社會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屆時,不排除大陸方面會利用中拉論壇的現實影響力,將台灣在拉美地區的邦交國拉進自己的麾下,從而使台灣邦交國數量直線下降,甚至跌到個位數。

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的唯一辦法是,即便民進黨2016年上台執政,也不要從事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動。其實,大陸與遙遠的拉美地區國家並無根本性的利害關係,兩岸之爭,無須波及到大洋對岸。只要能夠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大陸將盡可能地創造條件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這種作法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者係本刊主筆、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