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登輝自90年代初推動台獨以來,台灣島內,包括大多數國民黨要員,鮮有人站出來反對呢?甚至直到今天,國民黨再度執政八年後,非但不見正式放棄「重返聯合國」的主張,甚至還繼續向北京政府迂廻喊話,要求「不否定對方的存在」(馬英九語,也可理解為要求「互相承認」)呢?
說白了,原因不外兩點:一是兩岸實力對比差距太大,因此台方信心不足;一是許多外省人與本省人一樣,生活長期島國化之後,逐漸失去中國視野,而把台灣當作唯一安身立命之地。鑒於此,將分裂狀態永恆化,甚至通過法律上的互相承認為「兩個獨立國家」(即「德國模式」),最符合他們的期待。 於是乎,在他們看來,「台灣獨立」太過唐突,明顯會遭到北京政府與美國的強烈反對;而在現存的「分治」基礎上,促成互相承認為「兩個事實的中國」,不失為一個努力的方向。目前台灣抱持這種態度的人士,遠較急獨分子人數為多,甚至也在泛藍陣營廣為蔓延。
實際上,1949年之後,所謂「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過是個內戰過程中處於劣勢的交戰方的迷思。就因為先天缺少自主性與獨立性,其政治必然受外界左右,其利益也遲早為外力所踐踏。更嚴重的是,台灣一方盲目追求「兩國論」,除了抵觸大陸13億同胞期盼國家統一的願望之外,徒然給北京政府添加不必要的刺激與麻煩,而其結果必然是激化矛盾、將兩岸政府的對立擴大為兩岸同胞的對立。
然而,台灣的不利處境未必毫無扭轉的餘地。譬如,明確放棄台獨訴求與「兩個中國」的追求,穩定維持「一國兩府」的現狀。既然兩岸膠著狀態已維持了60年的安定,而且也絲毫不影響兩岸社會各自的長足發展,今後繼續利用此框架條件,進行交流與合作,以促成一個富強康樂、統一的中國,應當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然而,此方案的難處在於,超過一定程度會受到美、日的杯葛與牽制。於是乎,台灣面對著一個兩難的處境:要麼繼續受美國擺佈,等著對岸大軍壓境的一天;要麼設法擺脫來自美方的壓力,加速兩岸的合作。不言而喻,台灣不論誰當權,能夠揮灑的政策空間其實都非常狹窄;而且,明擺的是,憑藉台灣自己的力量去擺脫美國的控制,完全是緣木求魚;因為最終,還是要看北京一方能夠在國際上展現出何等的實力。
當前的困結在於,大陸朝野未必意識到台灣的局限性和自己的關鍵作用,而會把所有責任推諉在台灣身上,這將必然加促武統的决心。客觀地看,如果兩岸最終武力統一不可避免,那一方面的原因是美國預設了該布局;一方面是兩岸都看不透這着棋。
(作者係旅歐政治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