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不抗日 台灣光復不了|姜新立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70周年。

「台灣光復」是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長期反帝鬥爭下反日、抗日,並取得最後勝利的結果。沒有全中國人民對日抗戰勝利,就沒有台灣光復;沒有台灣光復,就沒有今日台灣,這是一條歷史邏輯,它以鐵一般的歷史事實為基礎,任誰都不能否認。只有不承認對日抗戰,不承認抗戰勝利,不承認日本因戰敗無條件投降,並自認「身為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日本不是戰敗投降,而是「終戰」的人,才會無視台灣光復,這種人不應住在台灣,也不配做台灣人,更不配稱炎黃子孫。

10年前台灣光復60周年,我應邀至北京參加研討會及紀念會,當時看到台灣朝野乃至整個社會無視「台灣光復」的存在,也不去紀念它,內心十分感慨。10年後的今天,我在台北盼望馬政府為台灣光復70周年辦些紀念活動,因為對所有台灣人民而言,台灣光復是台灣人民主體生命的新生,10月25日這一天值得紀念的意義與價值,絕對超過紀念2.28。如果每年只紀念2.28,卻不紀念10.25台灣光復,那是勇於內鬥、怯於對外的表現。

台灣人民是個「勇於內鬥、怯於對外」的族群嗎?原來不是,是後來的投機政客以虛無的政治意識形態加上民粹主義操縱族群,撕裂台灣而造成的。

 

台灣人英勇抗倭守土

 

猶憶1894日本侵略中國,發生甲午戰爭,當時清廷國力貧弱,不敵日本,慈禧派李鴻章議和,簽訂馬關條約,被迫割台。消息傳來,引起全台震慄,台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於是波瀾壯闊的反割台鬥爭在全台掀起。當時台灣先賢丘逢甲刺指血書「抗倭守土,義與存亡」,當即統領全台義勇準備抗日。當時「台灣士民,義不臣倭,願為島國,擁戴聖清」的電文,也說明了台灣人民不願臣倭,不願脫離祖國而去。

馬關割台,清廷朝野反割台鬥爭迅速掀起,形成了規模空前的愛國救亡運動,例如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士兩次上書要求清廷撤使拒和,指出「今日台灣之事,尤為存亡所關」;翰林院編修黃紹箕上書指出,「倭人所垂涎者,台灣也。」、「何罪何辜而淪為異域?」御史王鵬運上褶極力反對割台:「今日如割台灣與倭人,則滇粵邊境必入于法,雷西藏必入于英,…」。

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抗日鬥爭更是層出不窮,前仆後繼,有史為證,當時許多紳民向台灣巡撫呈遞血書:「萬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寧先死於亂民手,不願死於倭人手。」及至日本強力在澳底登陸,全台士民奮力誓死抵抗,今日基隆到汐止之間的五堵、六堵、七堵、八堵等地,都是當時台民以鮮血犧牲留下來的抗日歷史地名,今日的台灣後生子孫乘火車經過上述車站時,應該緬懷台灣的先祖前輩們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做的犧牲。

日本據台期間,台灣人民的抗日活動從未休止,包括武裝鬥爭(如吧哖事件、霧社起義),政治抗爭(如台灣議會請願活動),與文化啟蒙(如林獻堂、蔣渭水台灣文化協會)。日本從北殺到南,從劉永福、姜紹祖到簡大獅、林少貓,無數抗日義勇先賢與日軍進行殊死戰鬥,為保衛台灣捨命捐軀,屍骨橫野,真是「峻嶺夕陽掛,荒煙戰地悲」。日本推行「皇民化」企圖消滅台民的文化啟蒙,但台民自認漢民族與炎黃子孫,沒人視自己為日本人,更不會把日本當成祖國。日本在高等教育上,禁止台人攻讀政治、法律以去勢政治抗爭,但學醫的台灣青年照樣在政治上反抗日本。

及至七七抗日戰爭爆發,台灣反日運動與大陸抗日戰爭相結合,許多台灣同胞潛往大陸參加祖國的抗日鬥爭,組織各種抗日同盟團體,集合台灣抗日勢力,協助祖國抗戰,欲藉此推翻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其中尤以李友邦為領導的台灣義勇隊和台灣少年團貢獻頗巨。此外1941-1943年,被迫參加海南島作戰的台灣同胞近20萬人,後來有不少人起義投誠參加抗日,充分顯示台灣人民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與全國人民同生死共患難的英雄精神,他們對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做出了積極貢獻。

 

台灣光復歸還中國

 

1945年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血戰,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而且成為五強之一。在《開羅宣言》裡,中、美、英三國簽署指出:「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接著在《波茨坦公告》中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這就是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確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日本戰後必須將其歸還中國。

1945年日本投降時,正是根據以上規定,在《日本投降條款》中寫道:「接受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後來又有蘇聯參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擺脫了日本殖民統治,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可見台灣光復是全體中國人民,包括台灣人民在內,以民族存亡的對日鬥爭方式,最終取得勝利的寶貴成果,它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具有頭等重大的意義。

10月25日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在台北市公會堂(今之中山堂)接受日軍第十方面軍司令長官安藤利吉的投降。陳儀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至此,被迫割讓50年又156天的台灣正式光復、重歸祖國,全台同胞張燈結綵,街頭巷口鑼鼓喧天,鞭炮舞獅如迎新年,多少台灣父老兄弟姊妹歡呼台灣回歸祖國,早年我讀初中時的老師曾當面告訴我當時的情景,我聽後熱淚盈眶。

 

要珍視台灣抗日先烈

 

由甲午被迫割台,到國人反割台;由台灣人民反日、抗日,再到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由抗戰勝利,到台灣光復,是中國在近代史上由貧弱、屈辱、被殖民、苦難,走向自強、尊嚴、勝利、復興的發展與奮鬥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以民族意識與歷史記憶交織而成。然而,台灣近年已經失去民族意識,並且淡忘歷史記憶,加上政治上的「去中國化」,台灣人民對光復早已模糊,更談不上紀念,這樣一個對自己重歸故國,一如鮭魚游回原鄉的本土心志都不珍視,我不知道台灣現在還會珍視什麼。

我要在這裡指陳,尤其正告那些大搞「去中國化」,乃至心懷「皇民化」的無恥政客,以及前不久反課綱的那些不知歷史為何物的青年學生們:堅持民族意識,恢復歷史記憶,牢記全中華民族不分政治黨派、地不分南北,在長達8年的浴血抗戰,以犧牲3,500萬軍民的生命為代價,最後打敗日本、收復台灣。紀念台灣光復,是向自己反日抗日的列祖先人交代,也是對自己身為炎黃子孫的確認。

 

(作者係中山大學、佛光大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