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全面改善兩岸政治關係的思考|朱松嶺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08年5月,兩岸進入和平發展時期。經過5年多的互動,兩岸簽署了一系列協定,達成諸多共識,兩岸進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時代。兩岸關係的這一新時代,帶來了兩岸各界觀點的碰撞、人員的交流、思想的融合,這必使兩岸政治關係全面改善。
  和平方式遠比用戰爭方式改善政治關係複雜的多。戰爭方式是一方消滅另一方,甚至統治規則都可再造,這在中國歷史的朝代更替中屢見不鮮。和平方式則不然,它要估計到雙方的感受,最終達成各方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規則體系,在兩岸關係中,這一規則體系又因人民主權的性質而增加了民眾整合的成分。例如,在兩岸互動的大潮中,兩岸民眾大量交流產生了民眾對對方政權符號、相關法律規章制度的認識和感情問題;日益增加的兩岸半官方、官方交流中官員的稱謂問題等。
  應該說,上述列舉的問題都涉及到兩岸關係中的政治難題。這些政治難題由來已久,錯綜複雜,有歷史遺留問題,有兩岸關係演進中產生的問題,也有外部勢力干涉所造成的問題。全面改善兩岸政治關係不是一日之功,是一個需要耐心等待、化解的過程。其實,這牽涉到更深入的兩岸關係問題,即兩岸最終的統一不僅僅是一個結果,而是過程和結果的統一,是在兩岸經濟日益整合、文化日益昇華重構、人民消除心中的戰爭直至走向內心深處的民運共同體的過程。或可說,全面改善兩岸政治關係的過程,就是兩岸統一的過程;兩岸基於中華民族復興而實現的政治和諧統一就是最終的統一結果。
  在全面改善兩岸政治關係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將焦點放到政黨、政治人物的言行上,而兩岸政黨、尤其是台灣政壇的主要政黨對國家認同的表態都不甚相同,甚至南轅北轍。千百年來,人們對政治概念的解析紛繁複雜,因此而產生的政治關係、政治體系又有諸多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政黨確實是政治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每天在用行為書寫著兩岸關係的現在、勾畫著兩岸關係的未來。政黨,作為根植於民眾土壤,並代表部分民眾的政治組織,與其支持者之間是舟與水的關係,雙方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成分甚大,在直接選舉決定政黨和政治人物命運的台灣政壇更是如此。
  2012年二合一選舉中,不認同「九二共識」的民進黨敗北,毫無疑問,民進黨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問題上做了群眾的尾巴。現在,台灣馬上就要進行2014年的七合一選舉及2016年的大選,改善同大陸的政治關係,起碼重新包裝自己的政治主張成為民進黨迫在眉睫的任務。我們驚奇地發現,民進黨支持者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面態度,正在迫使這個擁有台獨黨綱的政黨進行華山論劍,探討如何改善與大陸的關係。堅冰總是一點點打破,這種尋求與大陸共識的傾向性值得鼓勵和讚許,當然,減少些權謀的成分、增強些內核性的共識因素無疑是最有利於兩岸和平發展、台灣民生福祉的。民進黨內不少有識之士正在通過憲法、法律尋找答案,這應該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經過六十餘年的沿革,台灣已經形成了一套讓台灣民眾引以為豪的民主制度。遵守法律恰是民主社會的鐵律。台灣朝野政黨在尋求共識時到相關法律規定中尋找答案,兩岸政治關係的全面改善中也可到兩岸各自的法律規定中尋找答案,在各自法律中尋找到相關共識,符合民主法制的基本規範,是全面改善兩岸政治關係的坦途。
  從兩岸改善政治關係的實踐看,也一直在這個方向上發展。比如,國共兩黨達成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一個中國」架構等都能在各自相關法律性檔中找到依據。更進一步探究,在兩岸現行法律性檔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符合兩岸和平發展潮流,乃至走向兩岸整合方向的有權解釋,尋找出兩岸關係更大的揮灑空間,對推動兩岸平等談判,乃至培養兩岸政治互信,建立和平發展的框架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作者係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