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紛擾擾的12年國教,終於隨著特色招生的結束而落幕。幕帷降下,但是明年的第一幕還會升起,明年台上台下必然又是人聲鼎沸。觀眾不管內不內行,只要家裡還有高中以下的小孩必然會產生好奇心,想要知道12年國教的葫蘆裡,究竟是在賣補藥還是瀉藥?
12年國教的內涵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改變菁英學校的菁英程度;也就是讓第一志願的學校和第二志願的學校比肩而立,第三志願和第四志願的學生程度拉到齊一。這種入學方式就類似國中、國小的學區制,只要是住在學區內就可免試就讀,不管程度如何。教育部把這樣的設計稱為免試入學、就近入學,並且鼓勵所有學生就讀社區高中,也就是離家不遠的學校。如果學生都能選擇就近就讀,那12年國教免試入學的目標就能達成。
為了達成免試的目標,就必須吸引學生就讀社區高中,因此教育部掛出保整,辦理大規模的優質高中認證。經過教育部的評鑑,全台處處都是優質高中。既然全台處處都是優質高中,那麼學生就讀任何學校就沒有差別;如此一來,12年國教免試入學、就近就讀的目標就能順利達成。
這樣的目標看似理想,因為如果處處都是優質高中,學生和家長理所當然就應該欣然接受;畢竟縮短上學、放學的通勤時間,學生就有多餘空閒,從事休閒娛樂,或者進修學習。國中、國小都是就近入學,那麼高中也應該免試,而且就近入學。
但是教育部在推動高中免試入學時卻搞得烽火連天,學校、家長、學生意見紛紛。因為,既然建中和北一女可以免試入學,那不論成績高低,大家都可以搶進這些名校;但是教室有限,誰能擠進去就成了頭痛的問題。為了因應現實,教育部在免試入學方面,提出國中教育會考和超額比序的想法,也就是萬一超出招生名額時要如何篩選。為了避免學生全部湧向原來的名校,教育部讓全台15個招生區依照地方特色,自行決定免試入學的超額比序辦法。於是原本宣傳的免試,最後還是要以國中教育會考的考試成績,來決定錄取與否。
而原本應該全面免試的高中入學方式,在制訂之初就因各界反彈,所以除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外,還提出了特色招生。也就是讓各學校可以借用特色的名義來招生,讓因制度不健全而落榜的學生多一次特色招生的機會,可以靠實力來拼學校。今年全台參加特色招生考試的學生共有21,451人報名,而以基北區8,865人為最多。
為了怕名校假特色之名行考試之實,教育部嚴格規定名校必須提供一定比率的名額供免試之用。為了提高免試比率,壓低特色招生比率,教育部還特別提出高級中等教育法,由立法院通過,明文規定2014學年度各學區之總名額,應占核定招生總名額75%以上,並逐年提升,至2019學年度,應占核定招生總名額85%以上。依現行的制度繼續運作,到了2019學年度,認真的家長和學生所承受的折磨也許還大過今日。
高中免試入學方案立意良好,但是制訂方案的官員和學者忘記了學生就讀高中的目的,不是為了讀高中,而是為了考大學。如果這些官員和學者願意把高中課本、參考書、學測考題和指定考試考題認真研讀,他們就會發現把各校高中學生平均程度拉到齊一,就是災難的開始。如果各高中學生的平均程度都相同,也許每班都會出現把 1/3 +1/2 算成 2/5 的學生。在程度差距懸殊的情況下,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的老師將不知從何教起。志在考上理想大學生的高中學生,面對艱難的大學入學考題,也只好尋求各種補救方法,補習班當然會供不應求、座無虛席。至於不想遭受折磨的家長和學生,也會開始選擇私校就讀,而且從國中就開始就讀私校,因為私校的國中部可以直升高中部。一旦建中學生的平均程度和萬芳高中都相同,那私校也許就是明日之星。
高中深奧的教材不是靠教育部的口號就能讓學生熟悉,更何況把程度差距懸殊的學生放在同一班,更是違反因材施教的理念。新上任的教育部長吳思華應該到高中實地走訪,然後思索應把指考各科平均90分的學生和只有13分的學生,放在同一個班級裡共同學習平面向量的內積,還是讓他們分開各自學習自己能力範圍內的課程。把所有學生和稀泥攪在一起,程度不及的學生還是永遠趕不上進度,而程度優異可以超前進度的學生則一定會被拖慢。這種兩面都無法照顧的制度,到底是要造福哪些學生?
免試只是個虛構的夢想,教育部應該從夢想回到現實,只有從現狀改進,才能帶來最佳的成就;幻想一步登天,只會人仰馬翻。
(作者係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