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文化傳承是「一國」的著力點|王錦南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從民國初年新文化運動到共和國的《河殤》時代,基本是西學東漸,中國人用西方話語檢視自身的民族文化,而中國自身的話語體系相對衰微的時期。同一時段的香港仍被英國殖民統治,台灣則被日美的外部勢力殖民或宰制。不但港、台兩處因而有「親中」與「反中」對立的問題,即便大陸內地也沒少過同類型的矛盾,而表現為傳統與現代、野蠻與文明、專制與民主等壁壘分明的用詞。

啟蒙運動時期的不少歐洲學人崇拜中國的帝制,並學起了「開明專制」,那種相較於「野蠻」歐洲的一種「文明」。康熙和乾隆就曾是歐人崇拜的對象,大一統的中國是四分五裂的歐洲國家想望又難以企及的國度。工業革命以後的資本主義全球化,讓歐洲國家以新銳武力和科技為前驅,大肆向全球資本主義落後地區索求原料、能源、市場和勞動力。而相應的政經文教等體系和價值觀,也跟著牢牢綁架了落後地區人民的心智,使後者固有的文化產生人為的重整反應。

中國作為資本主義後發國家,又是極少數完整而統一的大型文明古國,其對全球化重整反應的發展,自是全球矚目的大事。特別是對歐美國家而言,中國的全球化發展會不會偏離西方世界可控制的軌道,會不會取代西方霸權,這種疑慮叩問著數百年來主宰全球文明秩序的西方國家。杭廷頓坦承西方文明不是普世適用的,並認為:「近百年來的國共內戰,實際上只是西方文明的內戰而已。」

中國人汲取了教訓,根據中國實情批判繼承中外文明的元素,追求民族復興與國家富強。習近平提出的「合腳論」,就是一個說明。中國不但要穿合腳的鞋子,還得走合適的道路,這是中國人飽受內戰、外戰所取得的教訓。過去歐美國家和日本挑起外戰不成,就希望中國發生內戰,讓中國內耗於四分五裂。在這種作用力下,19、20世紀中國人的首要歷史任務,就是追求國家的對外獨立與對內統一。

政治學者胡佛認為:國家統一是政治體系中最根本的思考層次。具有獨特文化和歷史的中國,自有不同於歐美日國家的政治體系。杭廷頓在越戰時期的名著《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中就指出:對處於現代化過渡階段的第三世界國家來說,重要的不是民主與否,要緊的倒是建立能保證社會穩定的政治組織。

但是,從清末至今,保證社會穩定與國家統一的政治任務還未竟全功;而175年來西方的價值觀念和話語體系卻不斷發生作用。這些作用不完全是負面的,但其動因畢竟出自西方利益,因而不可能成為中國國家目標的正面成分。例如民主原是正面價值,但在港、台兩處前殖民地的民主,卻脫序成為反中號誌,成為分離主義乃至外部勢力,堂而皇之干擾中國的藉口。

然而,儘管「民主連線」有些共同的話語和行為模式,但不會形成共同的價值和待遇。港台兩地若回到英美日等前殖民宗主國膝下,眼前所鬧騰的民主、普選、公投必將立即歸零。關島和沖繩就是兩個活證明,港、台本身的被殖民史更是殷鑑。

殖民地沒有民主的權利和條件,弱小國家的民主則多禁不住全球化浪潮的擺弄。欲擺脫「西方文明的民主內戰」,拒絕複製西方國家在伊斯蘭世界搞得民不聊生的窘境,中國人需要以自身的文化底氣詮釋、規範及實踐民主。首先要堅持住對外獨立、對內統一的國家型態;再者是仰賴豐沛的傳統資源,形成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的國家質地。港、台前殖民宗主國及其代理人知道中國歷史文化的這種特點和影響力,因此「去中國化」是他們念茲在茲的主要手段。英國在香港頭上冠以「皇家」,日本對台灣百姓施以「皇民」,就是例證。

去年11月習近平到曲阜孔子研究院表示:要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今年10月習又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佛教如此,五胡如此,馬克思主義如此,資本主義和基督教如此,民主也不能不如此,這就是中國。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兩岸與其說是「民主中國」與「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競賽,毋寧謂是西方文明與中國文化的較量。而西方民主失能與衰落的事實,說明對一人一票的迷信,對公民不服從的崇拜,對街頭運動的狂熱,對個人主義的追求等等,會不會是民主的誤區?

「一國兩制」正是為了和平統一設計的,它證明反對一國兩制」的實質是堅持內戰狀態,為西方文明打代理戰爭。吾人支持「一國兩制」,緣於中國歷史的政治任務。習近平重建中國自信,弘揚中國的歷史文化,為一溝死水的全球民主注入了新動能。台北除了與英美等國同聲為港人占中」叫好之外,說不出一點屬於中國主體性的言語,難道台北當局缺乏參與主導一國兩制」的智能嗎?


(作者係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