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台灣應積極布局大陸進口商機|戴肇洋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國際社會聚焦的中美貿易爭端,經過13個回合談判,終於露出曙光,即將簽署「第一階段協議」的同時,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於1110日下午,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閉幕典禮。

 

從進口博覽會主辦單位公布的資料統計顯示,為期六天的會展,吸引了150個國家和地區,共計3,800多家企業參展,累計意向採購達到711.3億美元,較第一屆國際進口博覽會的578.3億美元,成長了23%

這些令人驚豔的豐碩成果,再度讓全球感受到中國內需消費的成長潛力。當中國正在積極推動對外貿易政策轉型之際,未來台灣如何借力使力,從其轉型中積極布局中國大陸進口商機,值得吾人重視。

40年發展取得巨大成果

在此同時,回顧40年前,大陸經濟總量可以說微不足道,全球經濟總量占比僅有1.8%,人均GDP 384美元,不及全球先進國家人均GDP的十分之一,全球排名倒數,甚至超過五成以上的家庭陷入「貧窮線」之下,許多民眾為取得生活溫飽而掙扎,加上物質供給來源不足,民生用品必須憑票限額購買,貧窮落後是中國的代名詞。

檢視40年後,中國經濟總量在全球占比中超過15%2018年人均GDP達到9,608美元,接近先進國家人均GDP的水準,全球排名69位。若以排名在其之前的68個國家人口19億來說,目前全球人口75億之中,僅有25%的人口人均GDP超越中國,除了讓中國民眾擺脫貧窮,逐漸邁向小康社會之外,更讓國際社會重視的是,中國經濟正在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這些急劇的變化猶如歷經一場夢幻。

從出口創匯到擴大進口

換句話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採取的「出口創匯」對外貿易政策,近年隨著其人均所得增加,帶動了內需消費快速成長,加上生活水準大幅提高,已逐漸調整為「擴大進口」政策。尤其是在對外貿易順差不斷擴大之下,為了避免順差過高衍生貿易爭端,積極透過增加進口產品、擴大採購服務,藉以達成縮減貿易順差,進而滿足內需消費。

平實而言,中國積極推動對外貿易政策轉型,其實可以溯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由於國際貿易自由開放的型態呈現波折,尤其是在WTO杜哈回合多邊協定談判陷入停滯,保護主義再度抬頭之下,讓中國經濟結構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使得既有的對外貿易政策必須有所調整。亦即從以出口積極創匯促進經濟成長的理念,轉型為以進口「擴大內需」持續經濟成長的思維。

也因「擴大內需」的思維步調,近年來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利用許多國際活動,例如: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APEC(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世界經濟論壇等場合,不斷宣示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構想,積極推動「從賣轉型到買」政策,甚至提出未來5年預定進口8兆美元產品,或採購相當規模的服務。其中,最受國際社會矚目的是,從2018年起每年定期辦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呈現其落實擴大進口的決心。

依據大陸海關的資料統計顯示,其進口在2014年時創下1.96兆美元空前高峰之後,雖下挫為2015年的1.68兆美元、2016年的1.59兆美元,但在配合實施降低關稅、開放市場等措施下,2017年再度回升為1.81兆美元、20182.14兆美元。至於今年則是持續熱絡,尤其在中美貿易爭端後,進口年增率更是明顯高於出口年增率,預估其成長幅度將會超過去年。

台灣應藉大陸走出死胡同

中國大陸積極推動擴大進口措施所呈現的亮麗表現,無疑地將會對其經濟結構的轉型發揮關鍵作用,甚至在全球貿易萎縮下貢獻「中國力量」。面對此一發展趨勢,雖然台灣具有地理位置相鄰、產業關聯密切的優勢,長期享有貿易順差,但可惜的是,近年台灣並未利用既有優勢掌握中國擴大進口的機會,尤其2016年政黨再度輪替之後,民進黨為避免經濟過度「傾中」而推動「新南向」,使得台灣在大陸的市場競爭停滯不前,這些可從中國進口來源中,台灣占比呈現逐年衰退的現象見其端倪。

畢竟,台灣受到先天資源條件不足、市場規模相對狹小的限制,在面對國際政治現實環境的壓力下,拓展貿易是促進經濟成長、維持生存發展的不二法門。由於大陸是台灣在拓展國際貿易上無法忽視的市場,尤其,其經濟結構正在從「要素規模推動」與「出口依賴」,調整為「創新驅動」及「內需拉動」型態。因此,如何利用位於「大國」旁邊及產業關聯密切等條件,找出已逐漸失去的市場競爭優勢,進而取得最有利的生存空間,讓台灣經濟走出胡同、產業邁向全球,刻不容緩。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