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台灣不是只有坐困愁城的選擇|林明正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冷戰結束已快30年,但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的瞭解,並未因兩岸交流30年而有太大的改變,所有的想像都跳脫不出反共教材所賦予的刻板印象,看來當冷戰結束時,台灣自己卻拉起了「鐵幕」,自我隔絕於世界之外。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日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來表示台灣高中國文文言比例的爭議,並非一場單純的「文白之爭」,而是又一次的「去中國化」動作,目的是要抹去台灣年輕人心中的中華文化痕跡。這比喻發人深省,因為台灣這個島如今的情況,確實給人與世隔絕、遺世獨立之感。

 

台灣自我築起了「鐵幕」

 

二戰結束後,世界陷入了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對抗的冷戰時代。1946年3月5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美國密蘇里州威斯敏斯特學院的演講中說到,「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德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從此「鐵幕」一詞被人廣泛熟知與運用。

冷戰期間,「鐵幕」外的國家採取了各種防共、反共手段,例如美國麥卡錫主義式的打壓異己,台灣白色恐怖鎮壓屠殺異議人士。直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1991年蘇聯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高聲歡唱,終於將「鐵幕」給打破了。但有一個地方不受變動的影響,依舊怡然自得地活在「鐵幕」之中,那就是台灣。

冷戰的「鐵幕」已消逝,但面對巨變的世界,失去「人類救星」、「世界偉人」的台灣不知所措,因此自我築起了「鐵幕」,希望可以繼續活在20世紀的時代氛圍中。1996年李登輝所提出的「戒急用忍」,就是新的「鐵幕」,自此20多年,台灣自我封閉,任何希望改變的說法都被視為異端邪說,任何希望改變的人都被視為異教徒。

異教徒一經發現就遭到罷黜與批判的命運,被罷黜者有「高級外省人」郭冠英、有說「兩岸必然統一」的花蓮縣民政處長周傑民,被藍綠無情斥責的有表明不再反共的許歷農將軍。而當過總統的陳水扁可以公然說「太平洋又沒加蓋,覺得中國好就游過去」,現任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則叫「要統的人,回到對岸去住就可以實現,何必拖累2300萬同胞」。這是因為在「鐵幕」內不可以不反共,絕不能讓人民接觸到類似「妖言惑眾」的話語。

 

多元媒體一元聲音

 

為了繼續控制「鐵幕」內的人民,媒體的思想箝制相當重要。台灣媒體看似眾多,但呈現給閱聽大眾的卻是單一聲音,灌輸民眾持續反共仇中的思想。一有媒體被懷疑可能「為匪宣傳」,「名門正派」就會立刻動員群眾包圍聲討,美其名叫「反媒體壟斷」,其實目的是要自己壟斷媒體,不容其他聲音出現。

而為了要堅守「反共心防」,媒體每天必須報導大陸的「惡形惡狀」,例如大陸人民「素養低落」、生活環境「惡劣不堪」,內部矛盾「尖銳嚴重」;只要能徹底打擊大陸的形象,連「大陸人用煤油炸油條」這種話,都說得出口。面對兩岸軍事懸殊的問題,更天馬行空地撒起漫天大謊來,例如遼寧艦經過台灣附近海域,就說那只是個「漂流海上的棺材」,甚至大聲說「敢來就打沉它」;轟6K繞著台灣飛行,就說飛行照片是合成照,又說只是「提供練兵的機會」。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洗腦台灣人民,維持「鐵幕」的完整,編織冷戰依舊的假象。

 

井底之蛙、夜郎之島

 

由於資訊的封閉,加上負面新聞的誤導,使得台灣島民被教育成了井底之蛙,面對快速崛起的中國大陸,甚至有青年會提出「北京、上海,真的有比台北進步嗎?」的質疑,整個島在不知己又不知彼的情況下,發展出了詭異的狂妄與自大。在政治人物的煽情宣傳下,島上的事物都被稱之為「台灣尚讚」,稍有成就的人物就要冠上「台灣之光」的桂冠,一切言談標準都必須符合「台灣NO.1」的思想,否則就是「不愛台灣」的行為。

台灣果然「獨立」了,在全球後冷戰的世界中遺世獨立,思想上食古不化、抱殘守缺,走不出冷戰的舊思維,經濟上封閉鎖國,不願與最大的市場大陸結合,更糟糕的是,在史觀上大開倒車,拼命想為軍國主義翻案,美化殖民統治與反人類的罪行,林林總總的行為,都與每天高呼的「普世價值」大相逕庭。在一次次政治激情動員後,政客賺進了大把的選票與利益,並且樂此不疲地希望能持續愚民。但台灣人民的荷包卻逐漸玩囊羞澀,生活必須開始縮衣節食。

住在桃花源的人,是自己選擇離群索居,但台灣人民卻是被強迫留在「鐵幕」之內,要打破這個包圍全島的「鐵幕」,只有台灣人民自己覺醒,才有可能辦到。而這樣的「覺醒」要等到何時?又是否會始終等不到「覺醒」的那一天,結果卻突然得面對圍牆崩塌的結果呢?要避免這些問題,有賴島內統派的努力,盡可能地喚醒民眾面對真實的世界,告訴人民群眾,台灣不是只有坐困愁城的選擇。形勢很艱鉅、任務很困難,讓我們起袖子加油幹活。

 

(作者係本刊主筆、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