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崑劇《梁祝》在北京演出成功|吉心如 在 Facebook 上分享!

   11月13日,台灣國光劇團新編崑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票房滿座,盛況空前,演出後全體團員謝幕三次,成功地為許多人開起了美好的「人生第一場崑曲」。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江濤、北京市台聯副會長鄭大、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得意典藏董事長李翰瑩、北方昆曲劇院副院長曹穎及《梁祝》主創人員等出席了活動。

纏綿悱惻的梁祝傳說可謂膾炙人口,許多戲曲劇種都搬演過這一部經典愛情名劇,其中黃梅調電影尤其風靡華人世界,越劇《梁祝》和川劇《柳蔭記》也很具知名度,京劇則曾在不同時期推出不同的版本,尤以從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而《山伯英台》更是台灣本地歌仔中所謂的「四大齣」之一。

歷史更為悠久的崑曲,卻始終未見梁祝的演出,只留下了文本《柳蔭記》,據說在上世紀三○年代周傳英曾經演過當中〈訪台〉一折,現在此劇也已經在崑劇舞台上失傳了。而國光的《梁祝》不但填補了崑曲傳統名著中的空白,更是梁祝首度的崑曲完整舞台演出。

「梁山伯與祝英台」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永義編劇,李小平導演,台灣大學戲劇所特聘教授王安祈擔任藝術總監。2012年,「梁山伯與祝英台」由國光劇團第一小生溫宇航、北方崑曲劇院花旦魏春榮在台北首演。歷時三年後,「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北京首演,受到觀眾極大的歡迎,觀賞當中不乏年輕人。

曾永義教授曾與國光合作過京劇《鄭成功與台灣》、《牛郎織女天狼星》,此次第三度合作,劇本卻是崑曲,崑曲以典雅瑰麗的文辭著稱,難度頗高,但在曾教授筆下顯得更有神、更流暢了。

10月2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李小平導演說,《梁祝》共分《草橋結拜》、《學堂風光》、《十八相送》、《訪祝欣奔》、《花園相會》、《癡夢乍醒》《墓裂同埋》等七折。在傳統上,遵守崑曲的格律、一桌二椅等演出形式,但在劇情編排上,加進更多新穎的元素。比如「癡夢乍醒」一折,祝英台夢見與梁山伯結為夫妻後夢醒,就是過去沒有過的嘗試。李小平又表示「美妙的舞台設計,絢爛的燈光效果,唯美的唱詞,熟稔的表演和唱功一定會讓觀眾對美的追求得到滿足。」

主辦單位得意典藏董事長李翰瑩說,崑曲是古代藝術結晶,兩岸各有發展,在此基礎上互相交流,「兩岸加起來是最好的」。除了兩場演出外,主辦單位還舉辦了四場講座,希望引起民眾對崑曲的喜愛及重視。

在發布會現場,國光劇團第一小生溫宇航和北方昆曲劇院當家花旦魏春榮演繹了第六折《癡夢乍醒》。唯美的燈光下,一桌兩椅,蝴蝶漂浮空中,由近及遠。伴隨著舒緩婉轉曲調,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夢中相會,身穿精美紅色嫁衣,各手執白色繡球一端,結為夫妻。曾是結金蘭盟定情堅,誓攜手同遨遊廣漠風煙,共賞那斑斕秋苑,寄情懷碧水藍天」,唱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心聲。

這次在北京演出的編腔、配曲、訂譜老師及實際演奏的北方昆曲劇院樂隊均來自大陸,而舞台服裝燈光等團隊則來自台灣。這部作品不僅帶給大陸觀眾一場唯美的藝術文化盛宴,同時也成為兩岸戲曲界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範例,進一步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朝向更多元化、精緻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