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兩岸關係中的四大積極性特點|嚴安林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08年5月開啟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迄今5年,在以下四方面取得了重大、深刻的積極性變化。這些變化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能量。

  其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態勢強勁化。目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台灣與兩岸社會的主流民意。2008年以來的兩岸關係,重點是建立了以「九二共識」為基礎,以ECFA為載體的經濟夥伴關係,兩岸開啟大交流時代。和平發展成果在不斷擴大,基礎在不斷得到鞏固,和平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和平發展政策務實有效,和平發展效益不斷得到體現甚至外溢。

  其二: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的大陸化。兩岸之間的力量對比是「陸大台小」、「陸升台降」、「陸漲台消」的趨勢,大陸在逐漸掌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導權,而且這樣的趨勢還將長期持續。即兩岸關係中台灣方面優勢在不斷喪失,台灣當局「經濟牌」失效,大陸優勢在不斷顯現。所以,蘇起認為在兩岸關係四大趨勢中,其中之一是「兩岸的實力對比越來越明顯的向大陸傾斜,而不利於台灣」,由於「兩岸關係將越來越由客觀的實力對比及大陸的主觀認識,而不是台灣的主觀意願來決定」,「台灣對未來兩岸關係的主導力量將嚴重流失」。這樣的發展態勢是大陸堅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也是樹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戰略自信的基礎。

  其三:民進黨兩岸政策上的分歧化。民進黨儘管至今沒有放棄「台獨」,但民進黨兩岸政策立場上出現的分歧及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從民進黨中央恢復「中國事務部」到謝長廷於2012年10月登陸;從「中國事務委員會」成立到許添財訪問上海、北京與廈門;從謝長廷在香港聯合舉辦兩岸關係研討會、在深圳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晤,到陳菊訪問天津、廈門等,並在天津與張志軍會面,均印證了民進黨不得不正視大陸發展,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開始反映兩岸形勢的變化。而自蔡英文作為民進黨代表挑戰馬英九失利以後,民進黨內部各派系在兩岸政策上出現了諸多的主張,大體上是形成了兩股勢力、兩條路線的分歧和鬥爭。

  一是以謝長廷為代表的是主張「和陸」政治路線。謝長廷個人在兩岸關係政策上的政治理念本來就是民進黨最為務實的,包括在擔任高雄市長期間提出過「一個國家,兩個城市」,期待訪問廈門,進而提出過「憲法一中」等主張。2012年民進黨挑戰大位再度失利後,謝長廷等感受到,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潮流下,民進黨必須務實調整既有的政治路線,務實面對中國大陸崛起,台灣不能自外於中國大陸,需要開展與中國大陸的交流與合作,和平相處。只有這樣,才能為台灣的未來尋找到出路,也為民進黨尋找出路。這是謝長廷毅然決然登陸訪問,並推動民進黨理性討論兩岸政策主因。為此,謝長廷相繼提出「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甚至「一個中華」等理念,推動民進黨人士認真思考台灣所面臨問題。

  二是現任黨主席蘇貞昌是「反中(陸)」或稱「折中」路線的代表。蘇貞昌在兩岸關係政策上並無太多個人理念和主張,但在2012年5月就任民進黨主席後,基於與謝長廷、蔡英文等競爭關係,特別是出於謀求在2016年代表民進黨參選台灣領導人的考慮,在兩岸政策上採取了保守、僵化的政治路線,與民進黨內部的「台獨」基本教義派、「反中」力量等結合。為此, 蘇貞昌不惜在訪問日本期間,拋出所謂「民主價值同盟」等,與日本右翼等政治勢力相唱和,謀求「圍堵」中國大陸。蘇貞昌所代表「反中」路線是民進黨內部的主流,這是由蘇貞昌掌握著民進黨黨機器以及民進黨內部傳統保守力量不小的政治現實所決定的,謝長廷所代表的「和中」路線尚未是民進黨內主流,但代表的是民進黨未來發展的方向。代表民進黨參選2016年是蘇貞昌既定目標,而謝長廷為代表的政治勢力的基本目標是阻擾蘇貞昌代表民進黨參選,不排除結合黨內其他「擁蔡派」,推動蔡英文再度代表民進黨參選。

  當然,民進黨內部還有「台獨」基本教義派,堅持的是「仇中(陸)」路線。強調政治與經濟的不可分離。基於「台獨建國」目標,反對兩岸交流與合作的政策。
其四:台灣政治社會的「兩岸化」。即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台灣經濟、社會甚至政治的影響在加深。「兩岸化」是不同於台灣以往的「本土化」、「民主化」與「國家化」(即強調「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把台灣當作一個國家的思維),這「三化」都是「去中國化」的,而「兩岸化」則是讓台灣社會「再中國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僅台灣政治社會中呈現「和陸」(以馬英九的國民黨為代表)與「反中」(以民進黨為代表)兩條路線的分歧,而且民進黨內部也出現了「反中」與「和中」的兩岸路線的分歧和鬥爭。

(作者係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