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從教學經驗評比兩岸四地大學生|姜新立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又是鳳凰花開時節,我服務的學校有陸生來台就學,如今完成學業穿上學士服參加台灣畢業典禮,他們心中的歡愉可想而知。筆者除了恭賀與祝福外,同時聯想到兩岸四地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及未來競爭力。本文是以筆者的實地教學/講學/演講/座談經驗為基礎,對兩岸四地的大學生作個宏觀的評比,但限於篇幅,只能談些重點。

 

台灣大學生素質下降

 

先談台灣的大學生。30年前我由美國回到台灣,在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及政大東亞研究所任教。當時這兩個研究所每年分別都有一、二百人報考,錄取不到十分之一,考進來的都是最優秀的學生。這兩個研究所的博士班都有外國留學生,我開的是必修課,上課之前同學比教授先到課室,我用英文講授,同學專心聽講並作筆記,我規定學生每兩周須看完一本指定的原文專著,並寫成讀書報告呈交。從他們的上課筆記及讀書報告看來,他們(包括韓國博士生)的知識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畢業之後有的到歐美或大陸再修一個博士,如今也都是學術界的後起之秀,韓國生拿到學位回去後多在韓國各大學任教,表現也優異。

我在中山大學時,成功大學剛成立政經研究所,應聘兼課,我的印象是學生素質不錯,上課勤奮,畢業後有的去國外留學,有的在台灣讀博士,可見頗有競爭力。後來也曾在中國文化大學大陸所開課,我發現有的學生勤勉用功,有的開學第一堂到課,學期結束最後一堂到課,其餘見不到人影。

隨著教改政策的實施,大學數量如雨後春筍,許多專科、技職學校改為學院,再升格為大學或科大,一個小島居然公私大學多達160餘所。從人口與地理面積看,這數量是驚人的,然而由於少子化,讓許多大學招生不足,幾乎人人都可進入大學就讀,但是學生素質也就這樣在下降中。我曾開授一學期大學部的課,學生遲到早退有之,上課玩手機有之,喝飲料吃東西有之,趴在書桌上睡覺有之,真正聽課者寥寥無幾。第二學年我就不願在大學部授課。

20年前中山、政大博士生的質量很好,10年前情況有了變化,我授課時發現學生聽課、閱讀能力有了難度,讀書報告一個月才能勉強寫完繳出。現在全台灣每年生產的博碩士成千上萬計,除找不到合適工作,還有質量與能力問題,有好多碩士生與大學生搶22K,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出了問題。

2003年我由中山大學退休轉到佛光大學任教,在研究所開必修課,用的是英文講義,為了教與學能有機結合,我要求學生先備課再上課。備課時,多數學生用快譯通將講義直接譯出,當然是牛頭不對馬嘴,在課堂上我要重譯,然後講解,由此可知,現在一般研究生的英文能力與讀書態度。此外,我還發現研究生功利主義取向嚴重,必修課勉為其難到校上,選修課能不上就不上。四年前我的「全球化專題」來了一位陸生(天津南開大學經濟系),他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做筆記,並常發問,下課休息時他告訴我:「只有一學期的交換,機不可失,一定要抓住時間努力學習。」班上其他台灣同學有的只聽講不寫筆記,有的甚至遲到早退。今年這學期又有一位陸生(華南海洋大學外文系)來佛大當交換生。他上完第一堂課,便說對我講課方式充滿興趣與好奇,與他在廣東的「內地教授」相當不同。他認為「三限六不」對陸生不公平,但他在佛大與台灣同學相處融洽,並無彼此看不順眼之處。他上課認真,周末假日則利用時間體驗台灣的風土民情。

 

大陸大學生認真用功

 

我曾在吉林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向該所教授學者們作「葛蘭西與新馬克思主義」學術報告,沒想到一群碩博士生還有哲學系的本科生也擠到研討室聽講,那是大陸剛改革開放不久的年代,可以看出大陸知識分子對西方學術思想的饑渴。又過幾年我在吉大哲學社會學院講「兩岸社會與兩岸關係專題」,講堂擠滿青年學生,說明大陸的大學生關心兩岸問題。

2002年我在復旦大學哲學系講「新馬克思主義」,講堂坐得滿滿的,學生求知若渴。過一年我應聘北大客座,在社會發展所講「西方馬克思主義」,我用英文講,碩博士生用英文發問並討論與東方共產主義的差異,可以看出北大學生的外語素養及思辨能力。2009我在廣州中山大學政治系客座,講授「比較政治學理論」,每次上課不論本科生或研究生沒有缺課的,上課專心聽講,下課在走廊上還繼續問問題,好學深思的態度我在台灣少見。

 

港澳大學走國際化路線

 

2000-2001我在澳門大學客座一年,講授「政治學專題」與「兩岸關係專題」。葡萄牙語是澳門官方語言之一,但澳大為求國際化,全校使用英文教學,直追香港與新加坡,我在課堂上發現學生均能適應,可見環境影響青年人的語文與學習能力。澳門大學去年已在橫琴島建立新校區,走向國際化,其轉型值得參考。

香港中文大學我去了好幾次,一次是應邀到該校中國文化研究所參加「民族主義學術研討會」,會後參觀中大圖書館,發現不但借書的學生多,館內看書的學生也座無虛席,可以看出中大學生的求知態度。還有一次去中大是訪問政治與行政系翁松燃教授,他告訴我全校大部分課程都用英文教學,學生除港生外,有陸生及外國留學生,他們不但用功且相互競爭。現在中文大學在亞洲大學排名已在台大之前,今年連最優秀的台灣學生也都被吸引前往就讀了。

 

兩岸四地大學生比較

 

以上談了十幾所兩岸四地大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知識能力,這些各別經驗的加總告訴我:台灣的大學生過去的素質不錯,近年則每下愈況;大陸的大學生質量較高,並知力爭上游;港澳的大學已國際化,連帶大學生也具國際視野。

大陸升學競爭激烈,學生知道優勝劣敗的後果。反觀台灣,幾乎人人都可上大學,既無激烈競爭,又加上眼光缺乏國際觀,思考局限台灣在地,在全球化時代這種大學生會有什麼競爭力?香港、澳門都是小島,但是它們的大學努力國際化,不但學生的語文能力好,具國際視野,因競爭而知用功,近年來港澳大學招收的學生質量越來越高,台灣要小心也要憂心。

兩岸文化交流有好處,至少讓兩岸大學生在交流互動與共同修課中,相互認識彼此的學習動機與態度有所不同,同時顯現政治立場與價值取向的差異,連帶在對比中也呈現出競爭力的高下。兩岸四地的大學生都是炎黃子孫,不能說台灣的大學生不聰明,而是台灣的高等教育政策出了問題,致讓台灣的大學生在兩岸四地的評比中競爭力最差。近年來台灣的優勢不再,此與台灣大學生缺乏競爭力有一定的關係。

一個大學的單一經驗也許不能表徵一個事態的「共相」,但我有12所大學的經驗,而且分布在兩岸四地,從方法論角度來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兩岸四地大學生競爭力的高下。作為一個台灣教授,我為台灣的未來擔憂,因為今日的大學生是明日的社會主人,台灣大學生一旦沒有競爭力,台灣社會能有美好的未來嗎?

 

(作者係中山大學、佛光大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