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百年老校南京大學的昨日與今天|胡有清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南京大學的歷史自1902年開始,今年剛舉辦過115周年校慶。南京大學幾經改名,在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時期,曾獲「北北大,南中大」的稱譽。1999年,南京大學進入「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行列。

 

 

建校歷史悠久

 

    南京大學追溯的源頭是清末兩江總督張之洞籌辦、建校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這是中國按照西方模式最早創辦的新式學校之一。從晚清到民國,這所學校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不同名稱和發展階段,成為當時國內學科最全,規模最大的學術重鎮,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稱,被譽為民國最高學府。

1949年8月,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按統一規定去「國立」二字稱南京大學。1952年大陸高校依蘇聯模式實行院系調整,南京大學發生重大變化:以其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為主體,組建文理型綜合大學,仍名為南京大學;以其工學院、師範學院、農學院、水利系等為主體,與其他學校有關係科合併組建成一些新的高校,包括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學院(今南京農業大學)、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等。現在,這些同源大學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學科上各有特色又有交叉融合,為江蘇和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目前,江蘇是大陸大學最多、大學生人數最多的省份,這些學校正是其中的骨幹。

作為南京大學另一源頭的金陵大學,起源於1888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匯文書院,正式建校於1910年,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會學校。1951年併入另一教會學校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改建為公立金陵大學。該校有文、理、農三院,其農林科與電化教育均為中國高校開先河者,文、理科也實力雄厚,併入後為南大增色不少。

當時考慮原金陵大學的實驗室較大,在此設綜合性大學,改裝和擴大較為方便;而南京大學工學院附設的機械工廠及實驗室搬遷不便,故決定南京大學遷往原金陵大學校址,南京工學院則留在四牌樓南京大學原址。對於原南大、金大兩校的檔案資料,決定除需應用者加以適當劃分外,原則上均由南京大學保管。

 

985工程首批重點大學

 

院系調整後,南京大學由原來6個學院37個系減至13個系,規模大大縮小,但在文理型綜合大學中仍有相當實力,在江蘇高校中更是首屈一指。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又進一步煥發出蓬勃生機,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各項辦學指標和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援的大學;1999年,進入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行列。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在進一步加強文、理科學科建設的同時,新建或重組了醫學院及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電子科學與工程等工科院系,目前共有29個直屬院系,初步實現了學科格局從文理為主,向文理工醫協調發展的成功轉變。

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南京大學哲學系青年教師胡福明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揭開了全國關於真理標準討論的序幕,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從1980年代開始,由老校長匡亞明領銜、組織編寫《中國思想家評傳》,歷時20年,至2006年出齊了200部評傳,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一項重大工程。這一篇文章和一套叢書顯示,南京大學文科關注現實與弘揚傳統兩個側面的特色。

在理科學科中,化學、物理、天文、地質等學科長期居於全國領先地位。2006年,物理系閔乃本院士團隊的《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和應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1999年國家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大陸第一個由一所高校獨立完成的專案,這一紀錄一直到2015年才被中國科技大學打破。201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永久編號為199953的小行星,命名為閔乃本星。小行星命名具有國際性和歷史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在此之前,已有七顆小行星以南大科學家命名,分別是戴文賽星、曲欽岳星、蘇定強星、方成星、孫義燧星、陸琰星、馮端星,在閔乃本星之後,這兩年又陸續新增了以南大科學家或校友命名的黎介壽星、吳良鏞星、張存浩星和劉林星,天河裡眾星輝煌,成為南大科研領域群星燦爛局面的生動反映。

自上個世紀末以來,大陸高校一度盛行併校風,南京大學是少數沒有併校的名校之一,辦學規模特別是本科招生規模,也一直在適度控制中。2016學年度,在校本科生13,224人、碩士生11,176人、博士生5,656人,另有各類非全日制學生22,847人;專任教師2,202人,科研機構人員940人;在站博士後人員1,011人。全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9人(含外籍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

南京大學一直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1986年,南京大學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創辦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招收兩國學生,由兩國教授分別授課,還開始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被視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典範。現在,南京大學每年招收外國留學生3,000人。此外,還與世界上眾多一流大學和高水準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聯繫,全面提升辦學的國際化水準。

2009年9月,建於南京東郊、距老校區20多公里的南京大學仙林新校區投入使用,新校區已建成面積2,200多畝,是老校區500多畝的近四倍,大大拓展了學校的發展空間,現在這裡已成為南京大學的主校區。2012年,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命名一顆「南大仙林星」,這是繼「南京大學星」之外以校區命名的小行星,與以個人命名的小行星共13顆,被稱為南京大學系小行星。這一命名也把「仙林」地標送入太空,附近居民都引以自豪。

 

中央大學在台灣復校

 

兩岸開放交流以來,和台灣有著深厚淵源的南京大學,已與30多所台灣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簽署實質性合作協定,與許多台灣企業、基金會等也有著形式多樣的密切合作。南大先後主持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兩岸三地綠色大學聯盟、兩岸企業領袖講座等十多個合作平台或品牌項目。南京大學每年招收數十名台籍生,還與台灣20多所大學開展交換學生專案。南京大學除了原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在台老校友之外,如今在台灣又有了一批最近20多年畢業的新校友。

現在台灣桃園縣中壢市的中央大學,是1962年開始以「復校」名義逐步建立的。作為同源學校,南京大學與台灣中央大學之間的交流很頻繁。該校追溯建校是從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實際招生的1915年算起,因此於2015年隆重舉辦了紀念建校100周年活動,當時,南京大學校長率團參加,並代表大陸高校來賓致辭。

南京大學現在的校歌,採用的是歷史上最早的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校歌,這首校歌由現代中國音樂界一代宗師李叔同製譜,南高師首任校長江謙作詞。歌中唱道: 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聖會歸兮,集成于孔。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東;巍巍北極兮,金城之中。

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吾願無窮兮,如日方暾。

現在,校園已由「金城之中」即金陵古城的中心到了「金城」之東,但是南大人「吾道無窮」、「吾願無窮」的追求不會停止,「如日方暾」的美好前景在向南大人招手。

 

(作者係南京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