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追思二戰名將孫立人|鄧雪瑞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孫立人將軍祖籍安徽省舒城縣,1900年農曆10月17日出生在安徽省廬江縣金牛山。大陸當局已將孫將軍列為抗日英雄,並將其故居改建為孫立人將軍紀念館。

 

孫立人家學淵源

 

將軍的父親熙澤公係清朝舉人,曾任山東省登州知府,安徽省警政廳長。1912年熙澤公遷往北京,擔任中華大學校長。孫將軍以後的叱吒風雲,係傳承其父,真乃虎父無犬子。

孫將軍於1923年自清華大學畢業,以優異成績直接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嗣感日俄窺我日亟,救國必須文韜武略兼備,乃投入美國維吉尼亞軍校。1927年畢業,赴歐美考察後返國,效命疆場。

孫將軍在美五年,受過完整的美式教育,但在立身處事、言談舉止、生活態度上,卻是堅守中華文化道統,樸實無華,始終不失書生本色。在新一軍幹部教導總隊結業紀念冊中,他訓勉同學說:「做好事、做好官、作良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他做人處事的理念及行誼,讓跟過他的部屬,莫不心服口服。

 

孫立人抗日戰績卓越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孫將軍時任稅警第四團少將團長,在松滬作戰時奮勇禦敵,身中13處槍榴彈彈傷,經宋子文派人護送至香港養和醫院急救,倖免於難。

1938年2月孫將軍見國難當頭,趕往長沙武漢,重整原稅警第四團的舊部。以將軍顯赫家世及學歷,感召了許多大後方的學生加入軍隊,參加抗日戰爭。抗戰後期,孫將軍又吸引了許多知識青年,響應政府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紛紛加入抗敵禦侮的戰場,提升了兵員素質,也打破了「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傳統觀念。

稅警總團後來移防到貴州都勻、獨山一帶繼續訓練。1942年初,稅警總團改編為陸軍新編38師,孫將軍擔任師長,開往緬甸參加中國緬甸遠征軍。部隊在前方打仗,眾多軍眷及子弟留在都勻市,為了使軍眷子弟受教育,孫將軍得夫人張晶英之助,成立了「陸軍新編38師官兵子弟學校」,來台後復校改名為「誠正小學」,現改為縣立「鳳山國中」。

孫將軍不論作戰或是訓練,皆不忘辦教育的理想。他在國勢動盪、同胞顛沛流離之時,一直不忘官兵子弟的教育成長,誠乃為往聖繼絕學之偉大志業。

 

印緬作戰贏得國際讚譽

 

1941年中國遠征軍進入印緬作戰,孫將軍率新38師參加無數次的大小戰役,屢創日軍,仁安羌之戰更是近代史上中國軍隊第一次和盟軍協同作戰所獲得的勝利,同時也是二戰期間在東亞戰場打得最艱險的一次大勝仗。

新38師在極劣勢的情況下,竟以不及千人的兵力,擊敗十倍於我的日軍敵人,救出被困的英軍七千餘人,同時也救出多國記者和英美傳教士500餘人,十足表現出中國軍人的作戰精神與英勇。

孫將軍之後率新一軍,在印緬戰場上,殲滅日軍18個師團約20萬兵力,贏得國際讚譽。二戰後曾獲邀訪歐洲戰場及參訪美國,並獲英美政府頒授多種勳獎章,此種榮耀,在國軍將領中堪稱屈指可數。

1945年9月16日,日本投降,日軍在廣州舉行受降典禮,孫將軍為感念印緬抗日陣亡官兵,典禮後立刻著手籌建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並親自選定廣州白雲山為墓址,讓革命先烈比塚長眠,而永垂不朽。初期以日軍戰俘承作土方工程,以勞役贖罪,日軍對此感謝孫將軍的人道待遇。

1947年7月16日,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墓碑全部落成,孫將軍親臨主持,實現了他要把印緬作戰全軍帶回來的誓言。

 

孫立人與杜聿明

 

1946年4月,新一軍移師東北參加國共戰爭,與友軍合攻四平街,久攻不下,孫將軍適奉命赴美參加聯合國軍事首長會議,經蔣委員長電召,命孫將軍火速回國,率新一軍攻擊四平街。孫將軍回國後,官兵士氣大振,未及三日即攻破四平街,繼收復長春,本擬一舉北上拿下哈爾濱,惜因與東北長官公署長官的作戰理念不合,部隊羈絆在松花江南岸,不准追擊,並被解除新一軍軍長的職務。當時眾多百姓挽留,但軍事命令徒奈何!新一軍的部隊愛民不擾民,能打勝仗,故孫將軍這一走,老百姓眾曰:國軍在東北必敗矣。

而那個心胸狹隘的東北長官是誰呢?就是將中國遠征軍葬送在野人山的杜聿明,當初由緬甸撤退,枉帶數萬大軍力主由野人山撤回中國,在深山裡兜繞了三個多月,官兵積、勞、病、苦,飽受艱辛折磨而死。這批優秀可貴的熱血青年,他們的寶貴生命,含冤莫白地被「庸將」葬送在荒涼的野人山中,誠所謂:「一將昏庸,累死三軍」,悲哉!

而孫立人將軍毅然率領新38師不經野人山撤回中國,反而轉進印度,入印後軍容壯盛,紀律嚴明,保有高度的戰力,不減軍隊銳氣。由於新38師在印度聲譽鵲起,深得盟軍尊重。此後英人特別優待在印華僑,使得他們享受到強國僑民的待遇與尊嚴。

孫將軍在作戰中絕對遵守軍人武德,他指揮作戰,常使強敵聞風而戰慄,對於戰俘更能充分發揮出俠義精神,所以被擊敗的日軍在緬甸戰役史料中尊奉孫將軍為「戰神」。孫將軍的睿智果斷是值得欽佩的,指揮作戰的應變精神是值得仿效的,領導統御戰術思想是值得深研的。

 

孫立人遭不白之冤    

 

1947年9月,由東北長春新一軍幹部教導總隊甄選400人來台作為新軍練兵的基礎,以陸軍訓練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名義在大陸各地招考流亡學生和知識青年來台成立入伍生總隊,在鳳山成立第四軍官訓練班,在屏東成立女青年大隊。

孫將軍看到部隊中有很多未成年的小孩,就把孩子們調到一起,成立幼年兵總隊,施以文武教育,這印證了孫將軍「先訓幹部,後訓士兵」的建軍理念。在六年的時間裡,他訓練了一支精粹勁練的國軍勁旅,金門古寧頭大捷中的201師輝煌戰果就是最好的證明。該戰役穩定了國民政府在台灣的勢力。

孫將軍是一位能練兵、能帶兵、能打仗的國際名將,其戰功為萬世所景仰。歷史是一面鏡子,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時間是公正的審判者,孫將軍在志業未竟之際,遭逢不白之冤,從1955年被軟禁長達33年之久,其部屬亦有300多人受到牽連下獄。

 

孫案終於平反

 

1955年8月,孫案發生不久後,由陳誠等九人組成 「九人委員會」負責調查,調查結果認為,孫將軍下屬郭廷亮涉嫌軍事政變,他應負責任,乃被判處「長期拘禁」在台中市向上路寓所。不過,監察院同年由國民黨籍監委陶百川、無黨籍監委曹啟華、蕭一山、王枕華、余俊賢等「五人小組」自行發動調查,報告認為孫將軍無罪。2001年1月8日,監察院通過決議,稱孫案乃「被陰謀設局的假案」。2014年7月,李炳南等監察委員公布對當初「九人小組」調查檔案的報告。調查結果認為,蔣介石曾直接對孫案下達許多指示,這個案件是利用美國麥卡錫主義興起,反共意識抬頭的機會,設局將孫將軍軟禁,以免蔣介石權力遭威脅。

1988年5月孫將軍恢復自由,1990年在台中寓所病逝。

孫將軍對國家、對台灣的忠貞情義,應永為國人所景仰,其被冤屈公案,亦可為後人借鏡。

孫將軍蒙冤期間,生活拮据,以養雞、種菜、賣花維持生計,同期與台南張美英女士育二男二女,幸兒女成材,皆獲博士、碩士學位,所謂浩然正氣,福傳後世也。

孫案迄今已歷50餘年,當年我等熱血青年,如今皆已白髮蒼蒼,垂垂老矣,半生戎馬,奉獻國家,無欲無求。為期後人認識孫將軍對國家的貢獻,爰由孫將軍昔日新一軍幹部教導總隊第九期同學,集資恭塑孫將軍銅像乙尊,恭立在台中市孫立人將軍紀念館,供後人瞻仰追思。

 

(作者係陸軍退役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