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520後的兩岸形勢(續)|編輯部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張麟徵:美國不可能是台灣的靠山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過去兩年站上第一線,一再強烈警告民進黨如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中」的話,兩岸關係會面臨「地動山搖」、「小舟翻覆」的局面,如大陸全面接受蔡英文的演說,可能對習近平的威信大打折扣,這是北京不得不思考的後遺症。

我認為,如果習近平下定決心的話,現在其實是解決台灣問題最好的時機。因為民進黨對付大陸最大的兩張牌:一個是民意、民主牌;一個是美、日的支持,各有各的問題。

民進黨一向自認台灣是美國不沉的航空母艦,一旦台灣有困難,美國一定會來幫忙,1996年已幫過一次了,現在台灣更親美國,美國當然更應這麼做。可是,看美國的情勢,美國不可能援台,連賣武器都不見得來得及。因歐巴馬已經開始從全球收縮,要退回美國,要照顧美國自己;然後,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原是最先推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策劃人,但因美國民意反對TPP的聲浪高漲,她也就不敢支持TPP這個「亞太再平衡」戰略最重要的支柱;川普則不僅反對TPP,更提倡新的門羅主義,認為美國管好自己的事就好,不要四處插手。美國自己計算,打了10年阿富汗戰爭,花費1兆2000億美元,如果這些錢留在美國,就不會發生金融危機了。

所以說,無論誰領導美國,要出兵援助台灣是絕無可能的。美國現在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而民進黨所持台灣民意的靠山也是會改變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我認為習近平可放手一搏的另一個原因是,既然內部面臨這麼多的問題,正好可轉移來對付台灣,大陸85%的民意都支持,這是民族大義,誰敢反對。當然,如果要處理台灣,並不需要聲張這一類的民調。

 

毛鑄倫:美在盤算「以台制中」的效益

 

蔡的演說話中有話,即便中國不能接受,台灣也有自己的應變準備。她提到了台灣跟美國、日本的密切關係,以及台灣在東亞區域和平架構中的重要性,柔軟地警告中國不必做對兩岸人民福祉有害的事。可以說,蔡英文是在對北京做軟性的攤牌,而且姿態很高傲。

這個美國與蔡英文共同深思熟慮的演說內容,在它正式出台時更得到日本方面以行動支持、背書,使其更具威力。現在球已踢到大陸那一邊,兩岸與全世界都在等著看下一步的演變。

從國際環境來看,美國、日本及其他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感到很大的壓力,有如芒刺在背,如何阻止中國繼續崛起是很重要的課題,也是他們的政策方針。美國隨時在盤算台灣是否可產生符合美國牽制大陸的效益。 

從蔣經國以後的台灣歷任總統,沒得到美國的認可、支持,是不可能當政的。台灣經民主選舉出來的政府,實質上越來越像美國的傀儡,這是台灣民主最荒謬、可笑之處,卻也正好是台灣自傲,並拿來批判大陸的重點。同一時間,大陸方面也確實面臨很多問題,因為,不光是台灣,連香港也出現和大陸對抗的現象,亟待處理。

 

陳建仲:蔡刻意降低對國際事務的論述

 

就蔡的就職演說來看,她降低了在國際事務上的論述,她只說用台灣的主體性參加國際組織,但沒批評馬英九是休克外交。她顯然知道,現階段台灣在外交場域是受制於北京的,她也默認現在是外交休兵,希望維持馬英九的外交休兵。

所以總體來講,蔡英文就任後第一年會先穩定兩岸基本形勢,不要真的出現地動山搖,即使兩岸兩會暫時的中斷,這些都是民進黨評估可以承受的範圍。他們也認為,只要回到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框架下,然後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回應大陸,大陸大概一下子也下不了重手,這樣可以給民進黨爭取到半年左右的時間來做內部整頓。第二年則可能有不同的說法。總之,我認為,她第二個目的是建立中華民國台灣化,也就是一個非常完整的中華民國台灣版。

民進黨把課綱調整拉到行政院的高度,讓立法院動不了,政黨輪替也動不了,然後廢除課綱微調,讓台獨史觀成為一個不可逆的轉變。再來,明年要盛大舉辦二二八70週年活動,包括動員網路青年,然後就準備迎接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一舉殲滅泛藍,到2019年時,會適時推出「轉型正義、真象報告」,作為台灣去國共內戰化的一個終結性的論述。到那時就可以把中華民國是否繼承國共內戰,從台灣的認知上徹底割掉。

另外,在2019年下任總統大選前夕,民進黨會完成降低提案、連署、投票門檻的修法工作,但可能不會增列「領土變更案」,也就是說,在2020年前,蔡英文會把這個國家叫台灣的意識形態,再往前推一步,那是她第二階段的事情。因此,她現在講的都是空話,因為如果民進黨願意接受「一國兩區」的話,就根本不必排斥「九二共識」,他們抗拒的是「一國」,那現在民進黨最大的屏障就是民主護台論,她只要打著民主的招牌、打著民意,看北京政府能耐我何!

不過,美國需要注意,蔡英文現在所處的環境與之前陳水扁不一樣。陳水扁當時是朝小野大,美國還可以透過利用國民黨的腳來踩剎車,蔡英文是一部自走炮,美國若把兩岸關係建立在對蔡英文的信任上非常危險。當然,我也相信大陸有能力,但兩岸如果拖延最後必須訴諸於非和平手段解決的話,那就太糟糕了,我們要努力不讓和平統一走到絕路。

 

孫揚明:北京需要更掌握台灣脈動

 

北京這次對蔡英文演講的反應,先是說還不錯,隨後說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翌日國台辦與海協會又同聲表示,未明確承認「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兩岸事務首長互訪與兩會制度化協商將中斷,前後調子不太一致,令人擔憂心大陸在面對台灣這一個拿著中華民國的名稱,卻始終在暗地搞台獨的執政黨,究竟有沒有做好完整的應對策略?北京什麼時候才要處理台灣問題?

從當選後迄今,蔡英文都很精於計算,有步驟且謹慎,所以,我們不能老是期待蔡英文會像陳水扁那樣犯錯。

就職前蔡英文會見產業界人士時,很坦白地問過工商大老:如果兩岸關係緊張,有沒有評估過最壞會到什麼程度?屆時會需要怎樣的政策支持?可知,她對兩岸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情況做了評估與未雨綢繆的準備。

兩岸關係發展到這個境地,如果把時間拉長、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凡是關心和對兩岸關係有一定感情的人,大概都會感受到,兩岸關係從蔣經國晚期開始,1990年代修憲、設立國統會,好像是朝著正面方向在發展,1999年李登輝剛說出「兩國論」時,台灣整個社會氛圍乃至國際都受到重大衝擊,到2002年陳水扁講「一邊一國」,人們受衝擊的感覺緩和不少,再從那時到現在,更猶如「降血壓」一樣,台灣社會對台獨越來越能接受,反觀,對大陸的疏離感甚至惡感卻不斷地增加。一般民眾對台獨的放鬆,使台獨由禁忌變成選項,現在似乎已變成主流民意。對這些,北京究竟有沒有做好準備?

還記得江澤民當年曾對美方表示,如果大陸處理台灣,一定會避免傷害到美國的利益。時至今日,我好像還看不出來大陸在這方面有什麼能讓美國放心,能讓兩岸自己去處理彼此之間問題的辦法。 

 

楊開煌:要冷靜地看待大陸及台海問題

 

今天這個世界變動得太快,如果以不變的角度來看事情,就會令人憂心。關於北京處理台獨的問題,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就可以發現,大陸不斷地有自己的問題要處理,例如文革、天安門事件,加上一直受到西方國家的遏制,在對台方面,也一直遭遇挑戰,例如早期蔣家父子反共、李登輝及陳水扁的挑釁,甚至連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對他們也是一種挑戰。

我認為,中國在駕馭變化的時候有它自己獨特的方法,如果我們不太理解,就會以為它出了什麼大問題,搞得我們自己憂心匆匆,結果反而看不清楚真正的問題及未來前景。

有不少外國學者在看中國大陸時,採相對冷靜的態度來看大陸內生力量所發展起來的現代化。在文革之後大陸已從原先的「被迫現代化」,變成由內部動能發展出來的現代化。回顧過去幾十年,江澤民、胡錦濤似乎都不是很強的黨中央,又面對那麼強的美國,中國還不是挺過來了,而且發展得很不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大陸已從中等強國變成大的強國。

反過來看台灣,看起來很囂張,但事實上內部一直在弱化中。台獨沒有那麼了不起,台灣其實是有一種集體焦慮感,一是身分的焦慮,台灣人明明就是中國人,卻偏偏不承認,要脫離中國;另一就是對國家的焦慮,台灣、中華民國是不是一個國家?坦白說,我就認為不是一個國家,從1933年的蒙特維多公約(Montevideo Convention)來看,就不是,因為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沒有得到任何大國的承認,台灣自稱有22個邦交國,但實際上都是台灣所養的小朋友。

我始終覺得,不必氣大陸為什麼對台灣問題沒有太多作為。大陸近14億人口,一定有人才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連這都不行的話,那就不值得我們去追尋統一的夢了。我認為,一個政權只要對外界的刺激能有適當的回應,就不必太過擔心了。

 

張麟徵:兩岸角力的結局不難預估

 

可以推估,北京除了切斷兩會溝通協商的管道,接下來還會有其他的動作。像外交打壓、經濟收縮。民進黨雖然已經做了預防性消毒,譬如呂秀蓮說邦交國少幾個沒關係,反正擋也擋不住,那也無損於台灣存在的事實;至於經濟收縮,觀光客減少、契作停止,航班減少,採購不再,協商對話停止,經濟萎縮,民進黨會告訴民眾這是爭取自主權要付出的代價。鐵桿台獨會買帳、接受,但一般老百姓的承受度是不高的。

現在南部的老百姓已經在叫了,虱目魚、石斑魚賣不出去,契作沒了,機場門可羅雀。因此,時間未必站在蔡英文那邊。拖下去,一年、兩年,蔡英文就會受到自己政策的後座力。

兩岸的兩個領導人已開始角力,但角力是要靠本錢的。兩岸實力差太多,台灣加上美、日也沒用,況且台灣不是美、日的核心利益,他們沒必要為台灣犧牲。

蔡英文有獨立夢,習近平有中國夢。然而,習近平的夢中有台,蔡英文的夢中無中,兩者完全沒有交集,最後一定會相互衝撞。這種衝撞,北京不可能一開始就武力攻台,推斷反制行動應當會有順序、有節度、逐步增強,他們若沒有反制台灣是有違常情的。而兩岸角力結局會如何、會誰輸誰贏,稍具國際常識的人,一看就能明白。

 

毛鑄倫:如不加強宣傳情況會更嚴峻   

 

蔡英文執政的四年一定會在美、日的鼓勵下,從政治、經濟、社會面夯實台獨的基礎。因此首先,大陸回應說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我認為非常不妥,因為蔡英文根本沒有在回答問題,她是在對她的支持者做交待,對泛綠的群眾做交待,對北京,她的答卷就到這樣了,她也不會再去回答你,反正我交了,你要給我打幾分是你家的事!

其次,我認為大陸必須考慮到大陸一般民眾、網民的反應,一些兩岸學者在第一時間所做的評論如放在網上流傳的話,一般高校學生接受度會很低,所以北京之後做了一些修正,我想也跟一般民眾的反應有所關聯。

台灣這樣下去,必然會愈走越遠。雖然以大陸目前擁有的科技、軍事力量,處理台灣問題並非難事,只是會顧慮到美、日是否會介入,國際社會是否會抵制,國家形象是否會受到影響等等,難免就會多所顧忌。

猶記得多年前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訪台時,我聽他訴說,十分憂心兩岸關係的發展。多少年過去了,現在情況非但沒有改善,還每況愈下,這主要是大陸在台灣沒有大型的傳媒、電視台,也沒有貼心的名嘴,很難向民眾傳布對大陸有利的聲音,或闡述歷史事實的真相,綠營媒體這麼多年來囂張放肆,造成台灣民眾普遍對大陸有許多誤解,醞釀成今天如此嚴峻的局面,教人痛心。

 

陳建仲:民進黨可能會一黨獨大

 

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1)藍營或統派輿論影響力不夠,(2)對台灣年輕人的訴求力量不夠,(3)國共長期以來建立的合作機制、反台獨的力量,一夕之間被瓦解。

至於中國大陸能夠用什麼方式來影響台灣,我以為,至少要讓國民黨重新站起來,但這很難,因為國民黨中央空前弱化,黨中央與立法院黨團各走各的路,中央又與地方基層完全脫節。蔡英文能夠有恃無恐,也是因為國民黨已被拆散了,沒有能力抵抗,親民黨甚至要民進黨化了,台灣會傾向於早期日本的自民黨一黨獨大的格局,而且短期內看不到它可逆的方向,這些都會衝擊兩岸的未來。

其次,民進黨有十多個智庫,但是統派並沒有,若統派沒有大腦、沒有思想,沒有可以在網路平台上散布進步的言論,那大學生要寫論文在網上找資料的時侯,看到的都是負面的資訊,怎麼可能對兩岸關係有正確的認知?我希望統派團體及媒體今後能經常邀請客觀的、中立的學者舉辦研討會,並做好事前事後的宣傳工作。

 

孫揚明:國民黨必須撐住且重新振作

 

民進黨首次全面執政,必須承擔所有責任了,可是,我們也不能讓它為所欲為,這時候就很需要在野的國民黨了。雖然美國明顯地在幫蔡英文,但據我了解,美方還是有以下幾點擔心:

第一,蔡英文到底能不能控制、約束得住民進黨籍立委?

第二,逐漸弱化的國民黨能不能制衡執政的民進黨?國民黨的未來究竟如何?

第三,習近平會不會將所面臨的問題轉移先處理台灣問題?

不論如何,作為國民黨人,我還是希望國民黨能撐住並且重新振作,扮演好在野黨的腳色,並有重新執政的機會。

 

楊開煌:台獨成不了事

 

台獨對我們和對大陸是不同的,我們身在其中,感覺台獨是在否定自我,因為那是我們幾十年成長所接受的是非標準,臨老的時候竟被人家一點一點地否定,因之,台獨對我們是內傷,對大陸則是挑釁,所以我們的痛苦會比大陸人來得大,對台獨的反應也就會較強烈。但如果我們把中國放在心上,並從中國的高度來看台獨所做的那些事,就會知道那成不了氣候的。不管美、日怎麼在旁邊興風作浪,都不會成功的。 

況且,我不覺得美國等西方國家能一步一步有計畫地對付中國。每個國家都有本身的問題,日本就慌亂得不得了。我相信每一個國家都有內在應付事情的一套機制,美國內部也一直在檢討自己的政策,只是我們不知道。我們可能和西方國家一樣,沒摸到大陸的邏輯,這也是我們特別憂慮的原因。

 

真正值得我們注意的,應該是認真看看中國是不是開啟了人類另一條現代化的道路,如果是,我們就幫助這個現代化,完成其論述,那將產生的巨大力量哪裡是台獨所能比。

總之,我對中國大陸及兩岸問題一向比較有信心,只要該做的都做了,又有節奏,前途不會太悲觀。

 

紀欣:結語

 

謝謝大家踴躍發言,對於我們準備的幾個提綱做了精闢、詳盡的分析,也對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可能遭遇到的各種問題做了詳細的評估,尤其對台灣藍營及統派如何遏止「去中國化」進一步惡化,語重心長地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觀察雜誌社作為媒體的一份子,自覺責任重大,希望未來能在專家學者的支持與鼓勵下,善盡一份監督、建言的責任。

 

評論員簡介

張麟徵: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現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前瞻基金會董事長、《觀察》主筆。

楊開煌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東吳大學,現為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大陸問題研究會會長。

毛鑄倫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主任、《中華雜誌》總編輯、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現為《海峽評論》副總編輯、《觀察》主筆。

孫揚明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曾為《聯合報》資深外交記者,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現為政治評論員。

陳建仲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學博士、行政院院長辦公室參議、陸委會諮詢委員;現為兩岸政策協會副理事長、台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