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兩岸交流中,經常使用「青年文化交流」這個概念。那麼,什麼是「青年文化」呢?
從狹義來說,「青年文化」應該是一種由青年親身創造的群體文化,區別於社會主流文化的邊緣文化,由此可稱之為青年亞文化。上個世紀60年代,嬉皮士、搖滾樂乃至性解放、吸毒品等都被貼上青年亞文化的標籤;青年亞文化以其負面的反叛性、顛覆性和邊緣性,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進程。但歷經各個歷史時期,如今青年亞文化已發生根本變化,不僅與次文化、反文化的概念區分開來,而且其發展趨勢,指向了在自由競爭中的生存發展和個人成功,成為與社會主流文化和平共處的新文化理念、新生活方式。
大陸學者田杰教授在2011《青年探索》的青年亞文化研究專輯中,對此有過論述:「現代社會青年亞文化與技術、消費和全球化等要素緊密連結、糾葛、黏著在一起,已然成為一種對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特別是文化消費、生活方式乃至價值觀念等,產生深刻而持久影響的獨特文化景觀。換句話說,青年亞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諸種社會關係中,尤其是在人與技術、消費、日常生活、交往活動等領域裡,顯示出巨大的青春熱情和生命能量,並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轉化為一種現實的社會力量,構成一種最活、最富想像力和最具創造力的集體行動或社會動員、社會運動要素。」
可見,青年亞文化蘊涵著青年對自創生活模式的共同嚮往,以及對情感方式和溝通形式的高度認同,以其在自由競爭中的正能量,融入了社會發展的潮流。
而從廣義來說,當前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理所當然地也包括青年人廣泛開展的中華文化、創意文化的交流。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較多注意廣義的,而非狹義的青年文化交流。
因此,在明確青年文化的真正內涵以後,我們在未來兩岸青年的文化交流中,應將青年亞文化的交流提上議事日程。
多元生活方式與亞文化
這些年來,台灣青年形成「小確幸」、「小清新」、「小蘿莉」般的一種生活方式,決非偶然。這一方面是受到海外青年亞文化潮流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台灣也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
「小確幸」一詞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是微小而確實幸福的意思。它們是流淌在生活瞬間且稍縱即逝的美好,是內心的寬容與滿足,一種有滋有味與渾然忘我。有人說,「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像乾巴巴的沙漠而已」。台灣經歷了亞洲四小龍那個經濟起飛的年代之後,在許多青年看來,迅猛的經濟發展已成過去式,激烈競爭的生存狀態自然不會作為選項。父輩們創造的物質財富已滿足了他們追求安逸日子的夢想。
「小清新」最初指的是一種以清新唯美、創作隨意、獨立流行的音樂類型,源自1980年代的英國,之後逐漸擴散到文學、電影、攝影等各種文化藝術領域。如今,世界範圍內這種頗為小眾的風格,已逐步演變為一種亞文化現象,受到眾多年輕人特別是80後、90後的追捧。「小清新」成了這個群體的文化消費和生活消費的標誌,其形象總與帆布鞋、棉布長裙、天空、咖啡、音樂、文字等關聯。台灣「小清新」的出現,與2000年前後台灣經濟陷入瓶頸有關。民眾在冷靜思考為賺錢失去了什麼時,年輕人則轉而追求身邊的小情小調。而且,在台灣社會的國際視野越來越狹窄的當下,青年難免只關注自己生活的天地,憧憬過日子的意境,那種自然、樸實、清新的小資情調,反而激發了他們的青春活力。
「小蘿莉」的蘿莉是洛麗塔的縮寫──俄裔美國作家1955年所寫小說《洛麗塔》中女主角的名字──在日本引申為一種衣著文化。蘿莉風格的時裝,類似古典的少女裝,包括及膝裙、蕾絲邊、絲帶、長襪、厚底鞋和精巧的服飾等。蘿莉氣質擁有介於女孩與女人的跨界魅力。如今台灣的「蘿莉風」豈止限於時尚圈,一些女生、女模、女上班族成了這道風景線。她們承受超齡壓力,甚至不惜整容,為的是讓青春不留空白。
顯然,當今世界乃至台灣青年那種過「小日子」所體現的亞文化,已不如當年的泰迪青年、摩登青年、龐克青年那樣離經叛道。何況,在高新技術大發展的時代,青年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一支現實的力量,這給我們認識當代青年、以及理解青年亞文化提出了新的課題。
亞文化交流助推經濟發展
媒體的嗅覺是靈敏的,青年生活方式的創新首先會引起傳媒的注意,很快傳播開來;市場的神經是敏感的,青年亞文化所追求物質和精神的東西,很快變成暢銷產品。這是一個由亞文化符號(衣服、音樂等),轉化為批量生產的商品,一個文化進程帶來的新產業發展。青年亞文化展示了它更大的能量!
1976年,美國學者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闡述了這個文化/經濟現象。他說,「青年生活方式從亞文化到時尚商品市場的傳播,不僅僅是一個文化進程,而且是一個真正的網羅,或者由各種新的商業和經濟機構所組成的基礎結構。小規模的唱片店鋪,錄製公司,時裝商店及一個或兩個婦女的製造公司──這些是工匠資本主義的翻版」。最終,它們被標準化了,轉化為產業。
旨在捍衛台灣青年現有生活方式的「太陽花學運」,讓世人再次把視線聚焦於青年亞文化,發現台灣以青年為主力軍的文創業,如遊戲、動漫、網站、微電影,乃至四處可見的咖啡館、禮品店、服飾鋪、美容院,之所以如此興旺,理應是青年亞文化賦予的生命力。
當年台灣校園歌曲的流行,直接推動了音像產業的飛速發展,它給一代代青年人留下了青春的記憶。靚麗明星的青春偶像,又掀起一波波哈日、哈韓潮流,每每從台灣傳至大陸;那些生死離別的故事,直接讓影視產業紅火起來,至今熱度不減。如今,台灣青年追求的小確幸、小清新、小蘿莉多元生活方式和自由等價值,在這從生活點子、生活觀念到生活方式的文化進程中,同樣蘊藏著青年亞文化巨大的經濟能量。
以小清新亞文化為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通過攝影來傳遞生活資訊,將作品分享到各類網站來完成一種心靈寄託,應運而生的便是層出不窮的「小清新」網站;有獨立氣質和特點的音樂,洋溢著成長感悟、寂寞感受,使超女、快女、快男等小清新電視節目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小清新」懷念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名字,或一段遭遇,但寫出那些瀰漫淡淡哀傷、喜悅平和、嫉俗冷靜的小說散文,卻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暢銷;《夏天協奏曲》之類的小清新電影,製作成本低,也很小眾,帶來了及時的感動和溫暖;許多另類設計,如輕博客(傳統博客的「變體」)、瀑布流式(視覺圖片分享的社交網站)、創意集市(線上銷售手工藝品)等,漸漸融入主流產品的大家庭。還有塗鴉、快閃、匆匆微站等新老「小微」型青年亞文化,都能發展出巨大的商機。
開展兩岸青年亞文化交流
在兩岸和平發展進入深水區、文化交流面臨一些困難的時刻,應順其自然地把與兩岸青年生活息息相關的亞文化交流做好。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把中華文化及其傳統的交流可以撇開,而是要改變以往單一的交流內容和形式。因此,著力開展青年亞文化交流,釋放青年亞文化活力,不僅能豐富兩岸的文化交流,而且還可推動兩岸經濟的新發展。
(作者係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