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策略|楊開煌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自從3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做出「中國疫情整體形勢趨於緩和」的判斷後,討論「疫情後」的文章屢見不鮮,然而一個多月過去了,除中國大陸的疫情基本受控,武漢市在封城76天後也得以於48日解封外,環顧全球的疫情情勢依然十分嚴峻。

 

即將進入「後疫情時代」

而以美國這個確診病患全球第一的國家,自323日以來天天增加確診數破萬。但依據華盛頓大學研究機構模型預測,日增死亡人數與醫療資源瓶頸將於4月中達到峰值,隨後逐步回落。但也有人認為該模型過於樂觀,預測拐點要到5月,甚至6月底才會出現。

西歐的情況也沒有好轉,更何況像印度和南半球國家的疫情可能尚未真正爆發,因此,現在就做預測似乎過於大膽。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疫」,是世界盃,不是中國盃。武漢解封,只代表中國大陸在上半場領先,遠遠不是真正整場戰役的勝利,事實上,中國大陸剛剛獲得喘息的機會,還顧不得下場休息,又不得不再上場打下半場。

對中國大陸而言,當前的形勢不是「疫情後」,而是「後疫情」時代,因為「疫情後」意即新冠疫情已經完全結束,或是人類已經開發出新冠病毒的疫苗,或是人類對新冠病毒已有了免疫力,病毒已不再是威脅了。「後疫情」是指當前仍在抗疫戰役中,與上半場不同的是,中國在抗疫、防疫上有經驗了,中國對新冠病毒不再陌生而已;但更麻煩的是,下半場會比上半場難打得多。

中國在上半場底氣十足

在前一段大陸抗疫期間,社會流行一個段子:「中國打上半場,西方打了半場,華人打全場」,這在當時的世界形勢來看,具有一定的正確性,但如今看來,似乎把問題看得太單純了。相比之下,中國在上半場雖然付出極大的代價,但相對而言,還是一場比較單純的戰役。

首先是主要敵人明確,即「新冠病毒」,困難在於認識敵人需要一段時間、科學知識。中國從不認識敵人到武漢封城,中共中央已經是在打一場知己知彼的戰爭了,自然有了百戰不殆的底氣和信心。所以中共中央制定的作戰計畫是,「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人民戰爭,…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打響了疫情防控的總體戰。

在中國下場與新冠病毒戰鬥之際,除了世界衛生組織外,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從政客到媒體,他們不僅不幫忙,而且一方面斷航、撤僑、孤立中國,另一方面不斷嘲笑中國人,指責中國政府專制、侵害人權,並且公開歧視、侮辱華人。但這些對中國而言都是次要的矛盾,亦非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共中央一直堅持在抗疫戰鬥中,要「準確分析把握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上半場的戰「疫」,只有一個主要敵人,中國人的目標明確,手段充裕,故而信心十足,成本雖大,但底氣十足。

中國在下半場挑戰更大

至於下半場,由於病毒是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肆虐,所以主角換人,中國原先設定的角色,只是協助者、支援者,以便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然而輪到西方下場後,才發現他們幾乎毫無準備,而傲慢的西方右翼政客既不屑於學習中國的經驗,又表現得過度自信、甚至輕視「敵人」(病毒),等到覺察形勢大不對,大不妙之後,西方國家又各自為政,互以為壑,領導盲目指揮,球員不服安排,從而開戰未久,即不斷潰敗。

在此情況下,中國雖發揮了「人溺己溺」、「廣庇寒士」的精神,提供各國力所能及的協助,然而西方國家的右翼份子在疫情每下愈況,前景難卜的情勢下,竟然將戰鬥對象轉向中國,瘋狂地對中國發起無理性、沒有底線的輿論攻擊,於是中國在下半場的角色丕變,從應付共同新冠病毒的協助者,變成西方右翼政權推卸抗疫無能的受害者。

在下半場中國必須同時應付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國內要嚴控疫情、經濟復產、小康脫貧,這三件大事相互聯動,一損具損。在國際上,西方構陷、輿論醜化、形象修補三者也是環環相扣,來勢洶洶。而且,國內外矛盾糾纏,主次難分,若勉強區別,只能將國內的努力視為硬實力的表現,國際的部分則歸之於充實軟實力。而在軟實力中,國際話語權、國際論述力又是下半場戰「疫」的集中點。

應駁斥西方右翼仇中謬論

回顧在中國對抗新冠疫情的過程中,西方右翼仇中份子不斷製造輿論,其中以「東亞病夫論」、「中國病毒論」(或稱武漢病毒)為主,「中國集權論」為側翼。他們未必有組織,但十分有默契地由不同國家,不同身分,在不同時間,不斷地重複上述論點,而且背後還可以得出以下的邏輯: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所以公共建設、衛生、公眾醫療的水準都很差(這是西方社會普遍的印象);中國人的健康差、免疫力差、容易生病,因此是「東亞病夫」;病毒是「中國病毒」;武漢封城是「枉顧人權」的極權統治。德國《明鏡周刊》更說「中國人若想消滅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需要的藥方既不是什麼西醫疫苗,也不是中醫草藥,而是自由和民主。」其實,得了傳染病必須隔離是科學常識,不是政治問題,所以它是謬論。

到了中國疫情受到控制、西方失陷之後,西方右翼輿論又一連串提出「中國病毒源頭論」、「中國疫情隱瞞論」、「中國疫情數字謊報論」、「世衛親中論」、「中國抗疫外交論」、「中國產品低劣論」、「世界疫情中國應賠償論」等等。他們的邏輯是:新冠病毒來自中國,而且中國一開始隱瞞了病情,所以病毒擴散;依中國的條件,中國不可能控制病情,抗疫成功是因為隱瞞了真正的患者數量;至於世衛為何不揭發?因為世衛已被中國收買;後來中國利用抗疫成功的假像大搞「抗疫外交」,而中國的口罩、核測劑、呼吸機「品質低劣」,所以中國必須負責賠償各國的醫療和經濟損失。

其實,無論病毒源頭在何處,西方政府的不作為都與中國無關;如果中國要搞「抗疫外交」,豈有用劣品援助的道理?種種謬論,迎合了西方社會的東方焦慮感,所以儘管十分荒唐,仍有市場,更有若干華人甘為鷹犬、為虎作倀,數典忘祖莫甚於此!

雄雞一唱天下白

面對下半場的中國困境,中共的策略是「內強外攻」,希望在經濟有序恢復下,嚴控疫情和小康脫貧。然而,復產受到西方的疫情重創,經濟蕭條,石油及金融危機的影響,則如何發現未來的需求,著眼未來的消費,加大投資是必要的戰略設計。至於當下情勢,除了挖掘內需潛力,加速區域經濟新型合作,輔導不同產業應對不同地區、國家,特別是滿足友好戰略夥伴國家的需求,以擴大經濟效益,共同度過難關。

在國際的部分,除了培養更多「狼性」外交官直面反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駁斥西方右派謬論,也需要「鴿派」外交官向西方社會大眾,以謙謙君子之姿說之以理,爭取西方社會的認同。也特別需要做好全民外交,爭取其他民族逐步改變對中國的印象。

而中國軟實力的當務之急是開發「新冠病毒」的疫苗。相信若中國能領先成功研製出疫苗,病毒必然會聞風而竄,則病魔自消,謬論廢功,而且天下新冠肺炎者均將受其惠。從此「中國疫苗」必將取代所謂的「中國病毒」,載入史冊,這對中國形象的改變,威力將更甚5G,更快過高鐵。

願中國化世界危機為生機

總之,在國際輿論戰場上,除了在西方設定的戰場寸步不讓、寸土必爭、攻城掠地、奪回失土、贏回尊嚴之外,更需要另闢戰場、另設規則,出其不意,請君入甕,建立自己的論述(如「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曾發揮功效)。期待中國早日研發出「中國疫苗」,「完勝」新冠疫情,化世紀、世界之「危」,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機」。

 

(作者係本刊主筆、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