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川普政府對台政策趨勢|周忠菲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在全球化持續發展、中國大陸實力大幅增長,中美關係再調整的背景下,台灣當局期望美國對台政策減少模糊的要求可能落空。而川普年底前對中日韓的出訪,有助於說明美國對台政策的趨勢。

 

 

川普對台政策幾經變化

 

   美國大選剛結束時,川普即以總統當選人的身分,違反中美兩國間的政治慣例,接聽蔡英文打去的電話,以示友好。後又多次在不同場合,公開質疑兩黨歷屆政府40多年來執行的一個中國政策。國際關係學界紛紛解讀,這些動向是美台關係可能出現重大突破的信號。

不久,事情峰迴路轉。2017年元旦前夕,中國大陸習近平主席與川普進行了長時間的通話,「雙方討論了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美國再次確認一個中國原則」。此後海湖莊園非正式會談,川普外孫背誦唐詩,中美達成百日經濟計畫。這些舉動,顯示川普政府對台政策的「不確定性階段」基本結束。在接下來對台政策的執行過程中,美國在提升美台「實質關係」、對台軍售、台灣領導人過境外交、支持台灣擴大國際活動空間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常規動作,但不像要大規模調整對台政策的樣子。如台灣最關心的擴大美台軍事合作方面,川普基本立場有所收斂。

民進黨不願接受上述美國對台政策的注釋,一方面由國安會出面,要求美國加強武器售台,進行「政軍兵推」,提升台灣對外安全保障,二方面進行國際輿論宣傳,強調台灣的眼裡只有美國與日本,如近日總統府秘書長吳釗燮出席安保會時就指出,台灣面對各種挑戰,會深化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夥伴關係。三方面是把矛頭轉向島內安全,暗示大陸對台灣政治走向「不能夠產生影響」。

目前,川普政府行政班子仍然在過渡階段,加上兩黨政治鬥爭激化,美國對台政策出現爭議屬於常態。但也要看到,未來多種因素將考驗美國政府對華政策,進而牽制美台關係,影響川普對台政策走向。這些因素分別是:美國與全球化和中國經濟轉型的關係;亞太安全格局變化以及中美新的地區戰略平衡的形成;中美關係發展和兩岸關係。

 

全球化與中國經濟轉型

 

歷屆美國政府都認為,美國參與全球化,並在全球發揮領導作用,符合美國的利益。但2016年大選結果意外,以反全球化立場著稱的川普勝選,顯示出全球化對美國的挑戰。川普政府如何看待全球化的趨勢,如何看待中國經濟轉型成功對世界經濟前景的影響,將決定中美之間日趨複雜的經濟與政治關係。

二戰後,擴大貿易和投資關係,始終是支持全球和美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全球經濟政策的核心是維護穩健的世界經濟增長,維護包括貿易、匯率和金融監管標準等共同規則。川普入主白宮至今,美國政府在許多國際經濟政策上的立場仍然不確定,但從前景看,美國調整與全球化的關係並非不可能。川普政府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局部實現了使資本與產業回流,美國經濟基本面溫和復甦的目的,但美國仍面臨諸多挑戰,主要是兩黨持續紛爭,共和黨內部嚴重分裂,國會遲遲不批准川普競選時的承諾等。據此,許多研究機構下調了對美國經濟增速的預期。

而中國大陸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的表現,卻是另一番景象。中國經濟繼續搶眼,正向成功轉型方向發展,新興經濟體出現與世界經濟同步復甦的可喜現象,這有可能驅動川普政府推出新的經濟政策,以適應全球化和新的經濟趨勢。

以川普將訪問中日韓為例,在東西關係上,或者說在全球層次,美國仍需要考慮如何處理中國、德國、日本與G20之間,以及在維護世界金融穩定方面的關係。在南北關係上,或者說在區域層次,美國需要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對東亞地區新興經濟體未來的發展做出判斷。雖然美國不會輕易放棄保護主義的經濟政策,但美國必須從應對全球化壓力的角度,考慮中美戰略關係。當然,其影響必然傳導到美台關係。

 

亞太安全格局與中美共治

 

目前亞太安全格局的變化如進入萬花筒,略加梳理,其脈絡大概有:(一)以日本領銜的中美安全關係惡化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美國不會容忍中國經濟、軍事實力上升,強調美國正在「研究在南海與東海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如日本前陸上幕僚長岩田清文9月15日在華盛頓研討會上就公然宣稱,美國將把連接沖繩、台灣和菲律賓的海上「第一島鏈」的戰略防禦任務交給盟國日本。

(二)由於中國在亞太區域內經濟、政治實力上升,未來很可能出現「中美共治太平洋」的局面。從這種觀點來看,最近日本拉攏印度,鼓勵印度東進,試圖說服印度把「未來共同安全威脅」定位於中國,拉攏越南、菲律賓、台灣等舉措,都是日本擔憂未來亞太安全格局朝此趨勢發展的反映。此外,除了日本,美國的其他盟友如澳大利亞、韓國、菲律賓,對以遏制中國為主要目標的美國亞太政策,在朝核、釣魚台、南海等問題上,表現出相對獨立的立場。就連印度也希望在海上保持與中國的接觸,因而出現洞朗撤軍,莫迪參加金磚會議一幕。

美中關係會不會惡化?美國在東亞是否擁有優勢?西方防務界沒有直接回答,但他們判斷,東亞地區的國際水道、空中航線、電磁頻譜等,「正在形成美中兩強競逐的格局」。言下之意,美國仍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西方贊同美國加強在亞太的軍事份量。

筆者認為,中美之間的局勢,不會像某些美國軍事部門專家所說的「必然走向衝突」。這是由於中美雙方都互有威懾力量,加上在全球化下,兩國經濟聯繫不斷加深,有助於中美在亞太地區形成新的地區戰略平衡。此外,目前中國的提法是「保持威懾力」,並非要實現與美國的均勢。

川普訪華前,美國行政部門有關中美關係的言論,也明顯有助於防止而不是鼓勵兩國的軍事冒險。「中美共治太平洋」可能是一種過高的設想,但中美建立新的戰略平衡關係,已經是一種必然。

 

美國對台重新持模糊態度

 

中美這種新戰略平衡關係的形成,以及由此所帶來中美關係的變化,必然對美國對台政策產生影響。最大的可能是,美國對台政策從歐巴馬二期加強「介入」的立場退縮,重新回到對台灣安全持模糊的態度。

歷史脈絡顯示,台灣的戰略價值在於,一方面受美日同盟模糊保護,一方面憑藉海峽和平的局勢,對西太平洋安全格局的穩定發生影響。因此,在全球化持續發展、中國力量增長,中美關係再調整的背景下,美國對台政策的發展趨勢,不容民進黨樂觀。換言之,民進黨寄希望於美日加強干涉台海事務的目的,極可能落空。

川普入主白宮以來,民進黨當局判斷,美國政府將走出模糊政策的趨勢,加強對台灣安全的承諾。有了這樣的底氣,民進黨故意惡化兩岸關係,目的是通過強調台灣民主加快推進民粹政治,加快民進黨的政治布局。與此同時,民進黨還寄希望於通過突出台灣在兩岸關係上製造領土、領海糾纏的能力,換取美國、日本對民進黨的支持。

民進黨的這些舉措顯然看錯了形勢。從川普政府的角度看,目前美國自身的利益和主要矛盾,集中體現在如何應對美中兩強競逐的局面。如前所述,川普政府在全球、亞太及中美三個層面,處於前所未有的複雜狀態,既要繼續對外加強干涉,維護海外利益,又要應對國內政治鬥爭,經濟上還要重振美國。這些因素使得未來的中美關係具有更加廣泛的戰略內涵。

美國對台政策,始終服務於美國總體對外戰略。中美關係恢復到傳統戰略層面後,兩岸關係將成為影響未來美國對台政策趨勢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繼續惡化兩岸關係,只會帶來其執政的風險。期望美國對台政策減少模糊性的要求,可能落空。

也許,川普年底前對中日韓的出訪,有助於說明這個趨勢。

 

(作者為上海台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