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陸生赴台就學現狀評析|鄒夢瑩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08年以來,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格局不斷深化,兩岸教育交流也取得重大進展。2010年8月,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大學法、專科學校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陸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認大陸學歷,並定於2011年正式開放大陸學生赴台攻讀學位。從2011年開放陸生赴台攻讀學位迄今已四年,但在「三限六不」等限制的影響下,陸生赴台就學情況不如預期,放寬限制已成為兩岸教育界關注的重點。

 

開放陸生赴台求學的背景

 

台灣通過「陸生三法」有諸多內部因素的考慮。

(一)解決台灣高校生源缺口大與教育資源過剩的矛盾。台灣大專院校數量從1994年的130所,增加到目前的161所。而台灣每年出生人口數卻由60年前的40餘萬人,下降到如今不足20萬人。教育市場的供大於求,再加上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衝擊,台灣規模較小、資質不佳的後段私立大學面臨關閉邊緣。根據台灣教育部的規定,若學生不滿3,000人,或兩年新生註冊低於6成的高校,將列入名單被輔導轉型或退場,目前全台約有20所學校被列入其中。

(二)因應台灣人才「淨流出」形勢,提升台灣的競爭力。台灣近些年由於經濟不景氣、薪水偏低,亞洲各地企業都前來挖角,加上大陸就業機會對台灣中高階人才形成極大吸引力,使得台灣人才大量外流。此外,學生升學壓力小,學習積極性不足,而大陸學生面臨嚴峻的升學競爭,普遍刻苦上進,吸引大陸學子就讀有利於產生「鯰魚效應」,帶動台灣學子的學術熱情,提升台灣高校學術科研水準和競爭力。

(三)希望通過兩岸青年交流及建立互信,展示台灣核心價值和軟實力。台灣將開放陸生赴台視為「教育和文化輸出」的重要一環,期盼陸生能對台灣的價值觀、社會、文化產生認同。行政院南部中心執行長更明確表示,兩岸文教交流政策是為「推廣台灣核心價值與軟實力」。

 

陸生赴台就學現狀

 

目前,在台攻讀學位的陸生總數約6,000人,加上參加短期交換生項目的陸生,在台陸生總數約25,500人(詳見表一)。不過,陸生赴台就學也面臨著重重困境。

(一) 赴台意願不足,致台高校陸生缺額比率居高不下。2011年,台核定招收攻讀碩博士學位陸生653名,最終錄取233人,缺額率高達64%。學士班招生中,台核定招收陸生1488名,最終錄取742人。2012年情況依舊,台核定招收攻讀碩博士學位陸生575名,最終錄取310人。學士班招生中,台核定招收陸生1,566名,最終錄取679人。2013年情況稍有好轉,台核定招收攻讀碩博士學位陸生1,118名,最終錄取631人。學士班招生中,台核定招收陸生1,732名,最終錄取1,234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首度開放的二技招生中,73所技術學院核定招生名額955人,僅174人報名,最終錄取93人。2014年,台核定招收攻讀碩博士學位陸生1,712名,最終錄取849人。學士班招生中,台核定招收陸生1988名,最終錄取1804人。

(二)院校、專業「紮堆」現象嚴重。陸生報考台灣高校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應屆高中畢業生赴台攻讀學士學位,可報考台灣私立校院和金門大學、澎湖科技大學兩所公立大學;二是應屆或歷屆的大學畢業生赴台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不僅可以報考公立大學,也可報考私立大學。從連續4年的報考情況看,大多數陸生填報的志願都集中在北部頂尖公、私立大學。赴台攻讀碩博士學位的陸生最青睞的為台大,連續4年報考率第一,其次是政大、清華大學、成功大學、交通大學等知名院校。而報考學士班的陸生也將志願集中鎖定在輔仁、淡江、逢甲、銘傳、中國文化大學等私立大學。另外,陸生報考最熱門的專業當屬財務金融,其次是企業管理、外語、電子工程、大眾傳媒等。

 (三)「三限六不」成為陸生赴台就學最大障礙。「三限」是指限量、限校、限領域。島內每年僅開放大學招生總量的1%招收大陸學生(約2,850名),開放初期僅承認大陸41所一流大學學歷。「六不」是指陸生赴台就學或考試不給予加分優待、不影響島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學金、就讀期間不允許打工、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畢業後不得在台就業。上述政策造成以下影響:

第一,對陸生畢業院校、報考專業進行嚴格限制,限制了赴台陸生規模。同時,不允許陸生在台就業的規定,也影響陸生赴台就學的意願。許多畢業生一邊要撰寫論文,一邊又要趕回大陸面試,甚至還有陸生提前一年著手,往返兩岸五六趟,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

第二,不編列獎助學金和不允許打工的規定,使得大陸許多家境貧寒的優秀學子望而卻步。依台灣教育部規定,陸生學費不得低於私校收費,台灣私立大學每年學雜費約合人民幣2萬多元,住宿費約合人民幣8,000元,加上吃飯等其他生活費用,每年共需人民幣約5萬元。面對龐大的開銷,陸生不僅無法拿到獎學金,也無法打工兼職,甚至連校內研究助理也不能擔任,造成家境貧寒學生根本負擔不起,而負擔得起的學生也寧可選擇歐美、新加坡或香港等陸生政策更加開放的大學深造。

第三,陸生被定義為處於僑生和外國學生二者之間的特殊群體,享受不到二者各自享有的權益。在醫療健康保險問題上,由於陸生被定為短期「停留」身分,不符合納入健保的要求,只能買商業保險或學生團體險,而外籍學生只要在台居留時間超過4個月,就可享受健保。不少陸生在病痛時「望著高額醫藥費而在醫院前卻步」,備受煎熬。

此外,台灣規定年滿20歲才能申請手機卡,而學校又不願為其擔保,不滿20歲的陸生只能用為遊客設計的易付卡,費用比手機卡高出數倍,亦對陸生造成困擾。

 

台灣逐步調整陸生政策

 

台灣陸生政策與先進國家釋放優惠、搶奪人才的作法大相徑庭,自然無法吸引人才,也無法填補生源和財源的空白。在各方施壓下,台灣教育部終於做出調整,比較明顯的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擴大大陸高校學歷採認範圍。2013年3月台灣教育部公布最新「大陸地區高等學校認可名冊」,獲得學歷認可的高校,由原先41所頂尖的「985」院校,增為包含「211工程」院校在內的111所;今年2月宣布自8月起將開放公立大學學士班招收陸生,每校限額5人;4月又擴大採認大陸15所系屬音樂、藝術、體育獨立專業大學校院及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科院等3所機構學歷,合計認可名單達129所。同時,在限量方面,之前限制在當年全台招生總額的1%(約2,850人),今年的目標是倍增為2%(約5,700人)。另外,台灣還於2013年開放大陸應屆專科畢業生赴台就讀可授予大學學位的二技,挽救瀕臨倒閉的私立技職院校。

(二)降低收費、增加學校和系所層面獎學金設置。2011及2012年,報考學士班第一個志願須繳納人民幣350元,每多報一個志願增加200元;碩博士班每報一個志願要分別繳納300元和550元。2013年,台灣對報名費做調整,報一個志願300元,報兩個以上志願統一為600元。

在降低報名費的同時,台灣還積極協調大學運用自籌經費,仿效提供給外國學生及僑生的獎學金,成立優秀陸生獎學金,並讓學校自籌成立「優秀表現或成績」獎學金,讓台灣本地生及島外學生共同爭取。2013年,聯招會官網首度設立「優秀陸生獎學金」專欄,以方便陸生查詢。

此外,台灣還將「不能打工」的規定改為,如果為課程、論文研究的一部分,或是畢業條件、所有學生一體適用,陸生就能擔任研究或教學助理,且可領鐘點費。這樣一來,既可讓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鍛煉,又能減輕其經濟負擔。

(三)建立健全陸生健保機制等配套措施。台灣當局已於2012年10月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案,將大陸學生的「停留」身分修改為「居留」身分,以配合健保法規定。教育部門也已協調相關部門,開放陸生考證不考照,即在證、照分離原則下,陸生可以報考技術士技能檢定,取得資格證書,但仍不能在台換照、執業。此外,台灣教育部日前預告將修正《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草案,刪除原條文中陸生「不得降轉」的規定,以增加陸生轉系、轉學彈性;同時,陸生的學雜費規定也將比照外籍生,不需要報教育部門備查,但仍維持收費下限,即台灣公立大學收費標準的兩倍。

 

未來展望

 

目前看,台灣放寬陸生相關政策法規的社會氛圍已經成熟,教育部門也已逐步調整其陸生招生政策。未來,除應進一步放寬大陸高校學歷採認、陸生打工兼職、獎助學金的限制外,也應在以下方面加以調整:

第一,今年開放公立大學招本科生,確實吸引更多陸生報名,而公立大學志願數約占全體志願數17.6%,比率要高於招生名額所占比率,未來可考慮增加名額,進一步放寬公立大學的招生限制。

第二,今年科技校院錄取人數大幅成長,可能跟大陸開始重視技職教育有關,因此可藉此機會加強宣傳,為考生提供更多報考指導。

第三,雖然國、民兩黨黨團都對陸生納入健保表態支持,但相關法案仍卡在立法院未能通過,日前又有立委提出附帶決議,增添變數,應盡快將陸生納入健保體系,保障其權益。

第四,陸生由於缺乏相關資訊,在選校、選系上沒有方向,只能靠學長口碑、上網查詢;進校後發現報考的學校不合適想轉學,卻僅有東海、逢甲等少數私校允許陸生轉學,最受陸生青睞的私立大學如輔仁大學卻沒有舉辦轉學考。未來應考慮建立更成熟的陸生轉系轉學機制,以滿足陸生入台後的求學需求。

開放陸生赴台是兩岸文教實現雙向交流的重大事件,大陸年輕一代和台灣社會都正在藉由這個政策更好地瞭解對方。期盼台灣當局能夠盡速取消各種限制,順應開放交流的大趨勢,深化兩岸教育交流,使之更加健康、熱絡、富有成效。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實習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