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2016「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之觀察|楊開煌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於11月2日在北京召開,作者應邀出席,在現場近距離觀察了全程,並深入分析了此次論壇的得失。

 

   醞釀了一段時間之後,「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終於以民間20家團體共同舉辦的方式於11月2日在北京召開,規模從原本的300人縮減了三分之二,而且在議題分組上增加了政治組和青年組,特別是在閉幕會議現場,將2017年大陸舉辦的兩岸青少年交流、創新創意活動的22項新資訊的發布在中國台灣網上有41則,可以說主辦單位在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方面,確實花費了一番心血,可以預見的是明年的兩岸青年交流,理應蓬勃發展,為兩岸當前十分低迷的兩岸關係,注入新的元素;這可以說是此次以國共兩黨為幕後推手的論壇最明確的成果。

 

老議題難成新焦點

 

此次會議設計了政治組、經貿組、文化組、社會組及青年組,其中經濟組談兩岸的新經濟發展與兩岸合作,文化組談文化傳承與創新,社會組談深化兩岸民間交流,青年組談如何探索兩岸之間的新願景,開闢新路徑;這些議題在本質衝突性都比較小,而政治組的設計是政治互信與良性互動,希望引導參與者討論兩岸深水區的議題,而且期待產生某些共識,製造某些壓力。

坦言之,以蔡英文目前的強勢和台灣島內的氛圍,政治組不論討論出什麼共識,恐怕都不可能對蔡英文形成壓力;何況該組討論的主題依舊圍繞在「九二共識」、「一中原則」、軍事互信機制等舊議題上,這些議題有些是眾所皆知的常識,有些則是在國民黨當家時避而不談,如今無可行性,談與不談,又有何差異?主事者沒有利用大家矚目之際,創新議題、形成熱點,借諸輿論,形成合力,引導大家思考:兩岸的人民特別是台灣人民,究竟追求一種不確定的、焦慮型的表面和平的兩岸關係,還是追求一種相對確定的、有保障型的兩岸關係?是一種以和平為目標的兩岸關係,或是以和平為過程的兩岸關係?是一種頂層設計、逐步推動的兩岸關係,還是由上而下、群眾運動型的兩岸關係呢?這次論壇是兩岸關係低迷動盪的時刻召開,如可提供一個新的方向、一種新的可能,就可能引起後續的討論和新的探索。

蔡英文當權以來,兩岸關係逐步進入新的階段,其特點是:

第一,中共對兩岸關係的頂層設計碰上了蔡英文挾持群眾路線的兩岸關係,此一作為充分利用台灣民眾對抗強權的心態,形成蔡政府在兩岸政策上的保護罩,什麼是台灣群眾路線的兩岸關係呢?它是承繼了長期反共、仇中政治社會化的過程,所形成對中國大陸的刻板印象。因此老議題、老原則、老觀點的兩岸論述,對當今的台灣民眾是有抗拒的,從而對蔡政府不會有壓力。

第二,在「九二共識」基礎下的兩岸關係,和平與發展呈現為兩岸關係一體的兩個方面,但在民進黨執政後,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也未見大家理解的「地動山搖」,對蔡政府而言,她似乎只要喊一喊,正視中華民國、什麼都可以談,兩岸要互釋善意,就可以廉價地享受馬英九時代所建立的兩岸和平,而她的維持現狀就是不要發展,問題是,大陸當局對此一現象如何看待。

第三,由於蔡政府的不挑釁政策,以致如今的民進黨政府大可只享受兩岸和平紅利,勿需承擔捍衛兩岸和平的責任,是以兩岸關係就看北京的作為,北京在外事有作為,蔡政府就以群眾路線,轉化自己的壓力;是以目前兩岸關係是消極和平、脆弱和平、是搭便車的和平,此一現狀對大家形成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局面,短期而言,確實是蔡英文得利的狀態。

上述的三大特徵,說穿了就是蔡掌握了台灣的群眾路線,如此次論壇能點出目前兩岸關係的特點,說明在當前兩岸關係下應該努力的方向和作法,才能對蔡政府不回應、不作為、消極化的兩岸政策,構成有效的壓力。簡言之,兩岸政策的群眾路線何在?才是堅持和平發展的主導性,而不被台獨分子利用「和平發展的善意」的關鍵所在。

 

2017年交流項目吸引人

 

立足上述的分析,在本次的論壇中,最大的亮點應該是在閉幕典禮上,中共當局發布「2017年兩岸交流項目信息」。對大陸而言,早在今年3月的兩會上,俞正聲就提出「兩岸青年進行體驗式交流」的呼籲,而論壇發布的「2017年兩岸交流項目信息」,可以說全面地落實了「體驗式交流」的政策號召。詳細理解發布的22項交流措施,其具有共同的特色是:體驗式、競賽式、合作式和參與式。

從體驗式來看,主要的特色是時間長,不同於以往一周、10天式的觀光、旅遊性質的交流,而是以月計的活動生活,十分有助於青年真正體驗不同的生活節奏和方式,有助於融入式的理解大陸的方方面面,有助真正認識大陸的行政運作,不是浮光掠影走馬看花。

從競賽式來看,有不少創新、創意科技的競賽活動,可協助學生體驗未來的機會、未來的競爭,而且競爭項目也比較多元,可以滿足各種各類青年人的嗜好和專長。而且也提供一定的物質誘因,應該說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交流活動。

以合作式來看,有些項目是針對台灣青年知識分子而設的交流,如開放政府的課題,提供給台灣知識分子和青年去參與招標,同時要求台灣學者與大陸學者合作研究。應該說合作模式是最能發揮體驗的優勢,因為合作的過程不僅涉及對行政流程的理解,與合作對象的磨合更可使合作雙方充分了解對方的想法、作法、思維方式、工作方式。

從參與式來看,可參與人數比以往增加、門類齊全,包括高校招聘師資、訪問學者等等,可說是大陸對台政策青年群眾路線的工作版,也顯然是想和民進黨爭取台灣青年的向心力。其中提供了不少誘因,例如力度大、層面寬,項目多、方式全,特別是大陸具有足夠的資金,擴大的市場,無窮的機會,這些優勢一旦被台灣青年廣泛認識,相信在數年之後,台灣青年的大陸經驗會成為他們的基本能力之一。

綜觀而言,本次的論壇,如果沒有了這些交流項目信息的發佈,則論壇的特色將大大削弱。

 

論壇應該尋找生機

 

論壇是一種對話,是一種交流,然而此次論壇,有不少台灣參與者將其視為積累個人政治資本的秀場,視為選舉的表現場,把台灣島內的鬥爭延續至大陸,這在政治組尤為明顯。他們似乎忘了國民黨,忘了台灣的處境,而表現出不知今夕何夕的虛驕。反之,大陸方面應該更務實地推動與台灣民間的關係,設法喚起越來越多的人心,形成有形的壓力,迫使政府或官方正視趨勢的發展;如果是苗助長,刻意拔高,則是脫離群眾,結果有可能重蹈覆轍。

如今既是完全民間出面召集邀請的第一次論壇,何妨盍各言其志,不求共識、不作爭吵,參與即是成功,利用論壇前瞻未來,廣蒐建言,以待來日逐步見效。

其實從兩岸關係來看,當今國民黨處於不利之境,台灣與大陸也無法對等,而且差距日增,在此情況下,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應該是尋找生機的論壇。國民黨沒有真正反省自己的失敗,就很難有再起的可能性。反之,大陸也需要借由論壇,從台灣的角度,查找不足,才能匡補闕遺,落實政策的效果。

 

(作者係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