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疫情挑戰與「一帶一路」發展|周陽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大陸國家統計局1月中旬公布,中國GDP總額首次到達人民幣1015,986億元,約合15.63兆美元。這是大陸連續第二年平均國民所得超過一萬美元,較2019年成長2.3%,超過原先預期。但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審慎表示,去年中國經濟雖然已穩定恢復,但「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據《中央社》報導,這是30年來中國最低的經濟成長率,但也是疫情下全球極少數正成長的國家。《紐約時報》118日報導指出,「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大流行的肆虐中,面臨著一輪又一輪的封鎖和裁員之際,只有一個主要經濟體在控制新冠病毒後反彈,那就是中國」,《華爾街日報》則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得益於成功遏制疫情。另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普丁在「俄羅斯在呼喚」投資論壇上表示,中國增長幅度或許沒有它希望的那麼高,但依然在增長,而且是明顯增長。「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驅動器,這是必須承認的一點」。

中國戰勝疫情經濟好轉

2020年初,由於新冠疫情擴散,導致大陸經濟情勢面臨嚴重衰退。12月的工業產值增速同比下降13.5%,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這些數據顯示中國出現了40年來首次經濟下滑,4月初公布的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是-6.8%,這是自從有季度國民經濟核算以來的最低點。但隨著疫情逐漸減緩,第二季度止跌回升,成長率是3.2%。到了第三季度持續增長為4.9%。在第四季度恢復前一年同期的增長水準,到達6.5%,與其他大型經濟體的預期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去年12月中國貿易順差創下歷史新高,出口額同比增長18%,這是有史以來最高的月度貿易順差。至於進口也增加了6.5%,貿易順差達創紀錄的780億美元;進出口都超過經濟專家的預測。

此外,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自2018年以來首次突破6.51,而大陸股市也達到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準。2020年外國投資者通過內地與香港的互通機制,向中國股票和債券投入了約1兆人民幣(約合1,540億美元)

疫情的發展與政府的對策,不但改變了中國的經濟情勢和國際角色,也改變了歐美各國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其中尤以美國為最。由於川普刻意淡化疫情的衝擊,其支持者甚至拒戴口罩、拒打疫苗,擺出一副「不自由、毋寧死」態度,漠視疫病的威脅,終而導致疫情不斷擴散,截至120日川普離任為止,全美共有2,410萬人染疫,40萬人病逝。這不僅反映美國社會的認知差距和認同危機,也凸顯了政治體制正面臨從內部裂解的嚴峻挑戰。川粉暴力攻擊國會,拒絕承認敗選結果,正是美國政治體制失敗的客觀反映,這也可從歐洲民眾的認知上看出來。

歐洲人對中美態度改變

歐洲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發布針對歐洲11國、1.5萬民眾的民調顯示,在川普任期結束時,歐洲對美國的看法已發生轉變。61%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政治體制已經「破裂」,經過川普4年執政後的美國已不可信任,只有27%的人依舊認為美國的政治體制「運轉良好」。有60%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在中美和美俄對抗中保持中立。只有10%受訪者認為美國是歐洲的「可靠的安全夥伴」。大多數歐洲人希望歐盟在國際社會能更加獨立,而非依附於美國。另外,有59%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將在未來十年內取代美國。

中歐簽訂了中歐投資協定

2019年統計數據,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以及最大出口市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及第二大出口市場。2018年,中歐雙邊貿易額已達6,821.6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由於過去中歐雙方在經濟利益上的競爭與摩擦,而在投資方面互設壁壘,導致在合作上缺乏互信。因此,中歐雙方自從2014年開始談判投資協議,但步調緩慢。而隨著15個亞太國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後,中歐投資談判加速完成,不再受美國等因素覊絆。

歐盟委員會表示,《中歐投資協定》消除了歐盟國家在中國投資的障礙,也將使中國的製造、建築、廣告、航空運輸和電信業向歐盟企業開放。這份協定是中國第一份履行國有企業行為義務和全面透明補貼規則的協議。中國承諾將致力於批准國際勞工組織的保護勞工基本公約條款。對中國而言,這也是今後經濟升級的一項新的里程碑。

根據《德國之聲》引述德國《商報》社評指出,歐盟各國在醫療物資合作上團結不足,歐盟本應通過7,500億歐元的巨額共同舉債重建計畫而團結起來,但歐洲議會、歐盟委員會、歐洲各國政府之間推諉卸責,再次陷入相互爭奪、錙銖必較的困境,歐盟也錯失了成為國際地緣政治強權的機遇。相對的,北京則通過物資援助推動「口罩外交」,展現了大國外交的器度和風範。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抗疫物資最大供應國,迄今已向各國提供了2,000多億隻口罩、20億件防護服、8億份檢測試劑盒。雖然「口罩外交」策略對許多西方國家未必有效,但中國在抗疫方面確實比西方國家做得好。

中歐班列連結歐亞大陸

由於中國的快速復甦,「一帶一路」倡議勢不可擋,將中國與亞洲、非洲及中東歐國家緊密相連。中國提出的「共商共建共用」也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並以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為共同標的。目前中國已與130多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200餘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積極推動鐵路、公路、港口、航空、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而隨著鐵路中歐班列的開通,不僅搭建了中歐經貿合作的國際物流網,還將中歐經貿合作從各國之間的合作,進一步細化到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互動聯通。中國生產的汽車配件、電子設備、紡織服裝等商品,通過這張國際物流網,連通中國56個城市,抵達歐洲的1549城市。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原來的運行時刻表是不同的,國際線路並非優先通行,經過沿線鐵路部門的協調,確立了中歐班列為沿線班列必須避讓的最高等級班列,平均運價也由1美元/大箱公里,降到0.5美元/大箱公里。

2020年在疫情期間,由於全球投資貿易大幅萎縮,各國的航空、海運都出現停飛、停運等情況,但中歐班列則呈現出逆勢上揚態勢。據公布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中歐班列共開行12,400列,同比增長50%;發送集裝箱113.5萬標箱,同比增長56%。這顯示「一帶一路」保障了沿線國家物流暢通和物資供應穩定。

根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資料,20201月至11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對57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10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7%。由此可知,「一帶一路」倡議絕非好大喜功,而是一個務實計畫。

由於當前世界經濟面臨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挑戰,而中國始終堅持多邊主義,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事實上,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也是主張多邊主義,並強調多元對話和全球化發展。在他上任後立刻宣布重返「巴黎氣候公約」、取消美墨邊界的築牆工程,並改善對穆斯林國家移民的禁逐令,很顯然已揚棄川普的「唯美獨尊」、「白人至上」及「甩鍋退群」的單邊主義。

打造「健康絲綢之路」

面對疫情考驗,「一帶一路」倡議展現強大的韌性和活力,其中亮點之一是推動全球公共衛生合作,打造「健康絲綢之路」。近期中國已提供疫苗給巴基斯坦、印尼、緬甸、菲律賓、土耳其、匈牙利、塞爾維亞等國。其中印尼總統佐科威率先接種北京科興疫苗,印尼政府已決定購買12,500萬劑疫苗。另外,塞爾維亞及匈牙利也各買了100萬劑疫苗。塞國總統武契奇甚至親自到機場迎接這些疫苗。

在過去,共建「一帶一路」是以貿易投資和商品服務的跨國流動為主。如今合作形式進一步多元化,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相互促進,在數位經濟、綠色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等領域的合作也持續深化。簽署RCEP及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也使得「一帶一路」朝著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在疫情蔓延的情勢下,中國人已體現了和諧與共、人饑己饑的精神,讓各國越來越認識到人類是命運共同體;而透過「一帶一路」合作互動,化難解紛,正是對抗疫情、恢復生產、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值得世人珍攝!

 

(作者係金門大學教授,前新黨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