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金門水頭的「僑鄉味」|古蒙仁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一、

 

   水頭位於金門西南隅,古代即稱為水頭,後因金門北方也有個聚落叫水頭,故後來分別改稱為「前水頭」和「後水頭」,前水頭又叫「金水」,指的就是今之水頭,而後水頭亦叫「汶水」,即現在的後水頭。

水頭聚落的開基主為黃氏族長黃輔,字仲卿,是元朝廷祐二年乙卯科進士,因避元亂,由同安金柄遷浯而定居於水頭,綿延至明代時已具備聚落的雛型,依山而建,呈長形分布,大致分為頂界、中界、下界及後界四甲頭。但清朝頒遷界令之後,村人四散,村廓盡毀,一切又得重頭開始,主要的開發仍在乾隆以降。

 

二、

 

乾隆初年,黃氏長房和二房,分別在杭州及錦州經商營布莊,累積致富後,乃有餘力服務鄉里。黃家在聚落裡建宗祠、蓋房舍、辦教育。三房汝試公除出資建大宗祠外,還在中界蓋書齋「酉堂」,此為金門唯一建有池台亭榭的庭園。

當時設立的書院尚有伯合公的「四維堂」、楚公的「怡齋」、冀公的「懋齋」和依言公的「卓齋」等四個私墊,教育宗族子弟,可見當時族人對教育的重視。

水頭民居的興建,以頂界處的建築型態最具代表性,不僅反應當時社會的生活型態,更是財富的具體展現。二房在頂界有一大塊土地,因族人大多經營南北貨,手上不乏銀兩,乃各自集資在此興建房舍,所蓋的房屋都是石基磚牆的兩進大厝,整齊排列於最繁華的頂界。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十八間」的梳式配置建物,至今已有200多年,仍為金門傳統建築的瑰寶。

由於黃氏家族家大業大,為了方便經營事業,還投入船舶運輸,擁有自己的碼頭以停泊船隻,地點即在西北邊往後豐港的路邊,距水頭碼頭亦不遠。由於鴉片戰爭迫使清庭開放廈門對外通商,使得內陸的商業行為及南洋移民更為便捷,掀起了金門人移民南洋的高潮,水頭一躍成為著名的僑鄉,盛名歷久不衰。

 

三、

 

民國初年,由於印尼麻里巴板石油的開發,吸引了黃氏族人大舉下南洋,造成另一波的移民潮。十年之後,早期的移民致富之後,陸續回到故鄉,興建洋樓供族人居住,是水頭聚落出現洋樓最密集的時期。

比較有代表性的,像金水小學、得月樓黃輝煌洋樓、黃永遷黃永鑿兄弟洋樓、黃乃甫番仔厝、僑鄉文化館等,都是此一時期的產物。其中又以金水小學的籌辦與興建,最為族人所重視,也是水頭聚落的盛事。

在黃氏族人的奔走下,金水小學於1921年成立,最初以黃氏大宗祠為校舍。但因學生人數日增,宗祠不敷使用,乃發動南洋僑鄉捐獻,擇定中界南邊一處空地興建校舍。周邊剛好有一些洋樓正要興建,使得中界南邊自成一洋樓區,充滿濃濃的僑鄉味。

 

四、

 

1932年金水小學落成,由聚落中較有名望者組成董事會管理校務,並在麻里巴板開了20家校產店,收取月租作為小學的經費。其中又以商業交易的稅收,作為學校經費的主要來源,匯款則透過海外商會自組的「信匯局」匯回。

兩年後,金水小學創辦了「塔峰月刊」,專供鄉僑通訊使用,以便他們得知鄉里的消息。可見水頭公共事務的運作,仍有賴鄉僑的經費資助,而僑匯更是支持地方發展的主要動力。

在這樣的運作下,金水小學的董事會,儼然成為地方的文化工作團體,也是公共事務推動的中心。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與鄉僑的密切聯繫,以及僑匯源源不絕的供應,使得水頭成為金門最有組織、最富有,也是人口眾多的聚落。連當年的全縣運動大會,都委由水頭來統籌辦理,使水頭聚落的發展可謂極一時之盛。

日軍進駐金門前夕,鄉僑紛紛回歸僑居地,洋樓多委託親友代管,地方事務的運作逐漸停擺,僑匯在日軍嚴密的管制下也告斷炊,金水小學也因此而停辦,校舍淪為日軍的野戰醫院。物資缺乏,盜賊四起,造成人口大量出走與經濟萎縮,日據時期明顯是水頭聚落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1949年國軍進駐後,水頭再度歷經一場巨變,軍隊進駐民宅、各村莊成立自衛隊、八二三砲戰後建築物毀壞、聚落多人舉家遷台。以後十年兩岸關係逐漸穩定,被戰火損毀的建築物改建為透天厝,也有別墅出現。

 

五、

 

1986年金水分校廢校,在旁另建長排型教室,作為幼稚園班使用,聚落中的公共事務改由村里辦公室來執行。而宗族組織則納入行政體系運作,水頭的僑鄉味已漸漸走味、消失。

1995年,金門國家公園成立,水頭聚落被納入園區,在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規劃下,啟動全方位的古厝整建和聚落保存工作,水頭的古厝和洋樓,再度凸顯出其在文化資產上的價值。

2005年推出的古厝活化,開放供民間經營民宿的委託案,即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使得水頭的古厝恢復了昔日的生機,吸引了無數的觀光客前來住宿,體會古厝靜謐、幽雅的生活。

至於洋樓更是觀光的新亮點,為了重現僑鄉的風情和魅力,破損的洋樓經過重新規劃、整修,營造出觀光一條街的氣勢。在金門國家公園出版的「水頭觀光地圖」中,規劃了一條觀光路線,連接起11座精選的古厝和洋樓,大多分布在頂界和中界的精華區,供觀光客參訪。

它們依序是黃廷參三落大厝、金水小學、得月樓黃輝煌洋樓、黃永遷黃永鑿兄弟洋樓、黃廷宙銃樓、水頭18支樑、黃乃甫番仔厝、黃天露宅、黃氏家廟、僑鄉文化館、蔡開盛宅。全程步行約2小時40分鐘。

水頭聚落的珍貴,即在這些不同時期建造的古厝群,以及它們所形成的獨特風格。清乾隆年間建造的古厝,屋宇氣派,藻飾華麗;民初僑匯興建的洋樓群,古典的迴廊列柱、優美的山牆裝飾、牆面磚雕、泥雕彩磁,洋溢著浪漫的巴洛克風格和異國情調,幾乎匯集了金門洋樓之大全,足以與傳統的閩南建築分庭抗禮。只要循線走完這一條大街,遊客必可一目瞭然,深覺不虛此行。

 

六、

 

其中最特別的是得月樓、黃廷宙銃樓和黃永遷黃永鑿兄弟洋樓,因它們都設有防禦盜匪所建的銃樓或高牆,在諸多古厝和洋樓中顯得非常特殊。

得月樓占地遼闊,位居洋樓建築群中心,主人黃輝煌早年在印尼經營百貨批發,致富後匯銀13,000銀元興建。樓高四層,四面外牆有圓形槍孔與槍架,屋頂的女兒牆還有口,可供火槍防禦之用,另有地下坑道可以通往鄰棟洋樓。但造形優雅,外牆的雕飾精美,整體外觀極富美感,加上得月樓的名字,充滿詩意,是遊客心目中的最愛。

而黃廷宙銃樓的主人黃廷宙,更具傳奇性。他因臉色黝黑,而有「黑面宙」的綽號。早年下南洋經商致富,又有「半山富」的稱號。1933年,內地土匪「強槓仔」覬覦其財富,闖入他的住家搶劫。黃廷宙本人因外出僥倖逃過一劫,但兒子等四人卻被綁往內地,遭勒索巨額贖金,損失不貲。案發後黃家連忙加建一座銃樓,四周遍布27個槍眼,是這棟建築最大的特色。

至於黃永遷、黃永鑿兄弟洋樓,主人同樣是在印尼發跡,返鄉後蓋了此樓,為二落大厝加二櫸,為水頭規模最大的洋樓。水頭發生搶案後,為了防禦盜匪而加深院落,加高外牆,更顯得宏偉壯觀,與得月樓同為水頭的地標。現已轉型為風獅爺文物館,專賣風獅爺文創商品,頗受觀光客喜愛。

 

(作者係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