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九合一選舉結果衝擊兩岸關係|陳建仲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九合一選舉,執政的國民黨遭遇空前的慘敗,六都只保住新北市,中台灣僅守住南投,連離島也全軍覆沒,馬英九確定跛腳。民進黨泛綠獨派勢力聲勢大振,地方統治人口大幅超越國民黨;為2016年總統選舉搶下極大優勢。然而,如果民進黨錯估形勢,認為美國反中紅潮再起,可以再打「台獨牌」;或者華府政客誤以為可借綠潮打「台灣牌」以牽制中國,則兩者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國民黨大敗後,馬英九在剩餘任期,很難在兩岸關係上再有重大作為。民進黨軍心正盛,軍威重整。問題是,不願承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真能打贏2016年的總統選戰?新當選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如果不肯正面回應「九二共識」,將必須承擔北京中斷和台北市交流的後果;而如果柯文哲接受「九二共識」,會不會遭致他背後最主要競選助力,曾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公民團體的批判?但反過來說,如深綠的柯文哲帶頭突破,是否等於替蔡英文解套,而讓民進黨從「九二共識」的魔咒中解脫,打破藍營在兩岸政策上的優勢?但除非排除「太陽花學運」新世代的反抗,否則蔡英文對「台獨黨綱」、「九二共識」的基本立場很難有突破。

 

「九二共識」是最大考驗

在藍營未分裂下,綠營當選縣市長首度合計統治人口大幅超過藍營,台灣政治藍綠光譜,是否已出現根本的位移?過去綠營不敢推動的統獨公投,會不會在「太陽花」新世代獨派的壓力下,再度被拿出來作文章?如果2016年綠營重新執政,北京果將如蔡英文所說,會「自己調整」和不願接受「九二共識」的民進黨政府打交道?還是翻轉外交休兵,給台灣重重一擊?甚至重啟兩岸軍事對峙?選後對兩岸關係初步的影響,將是北京可能進一步採取觀望,ECFA後續談判、兩岸互設辦事處等,即使續談,也難有結果。

由於馬英九任內推動外交休兵及兩岸經貿合作,導致民眾誤以為兩岸關係將能長期保持穩定;反正「西線無戰事」,從而民進黨等泛綠陣營重新掌握政治優勢後,很容易和美國保守黨、反中勢力的紅潮一拍即合。而這樣的結合,可能採取的是如「太陽花」和香港「占中」運動所呈現的,和北京強硬對抗的路線。然而,當前台灣隔阻中國強力統一的政策堤壩,基本上是建立在兩岸相互的善意之上,一旦善意不存,則台灣將會承受北京如海嘯般力道的衝撞。

 

選後兩岸談判難有進展

回顧李登輝執政時期,1999年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導致兩岸局勢緊張。陳水扁執政時期,在2002年提出「一邊一國」論,更發起台獨法理化的大暴衝;2006年宣布國統會運作終止,國統綱領停止適用,並改以台灣名義推動加入聯合國;2007年發表「四要一沒有」,即台灣要獨立、正名、新憲、發展;沒有所謂的左右路線問題、只有獨統問題;最終還上演了「入聯公投」大鬧劇。陳水扁因在台獨動作上滑行太遠、被華府和北京聯合共管,導致任內六個邦交國斷交,甚至出訪時上演「國際大迷航」的戲碼。民進黨必須從中學到教訓,尤其當前的中國大陸已不是李、扁時代的中國了。

儘管西方媒體多年來一直誇大中國大陸內部的問題,預測中國政府即將崩潰;然而,在北京成功舉辦2014年亞太經合會(APEC)後,再也沒有人能質疑中國崛起的事實。至於中國為何能崛起?崛起的中國將會在哪些場域造成影響?多大的影響?華府政客及一竿子中國專家們,仍有很多人無法認清。

進一步說,究竟美國是因內部結構性問題或重大政策失當,導致國力衰退,讓中國有機會崛起?還是中國利用不正當手段搶奪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並且暗中結合國際反美勢力,才造成美國影響力的下降?未來中美應加強合作,才能解決結構性問題?還是美國應堅決地向中國說不,避免中國得寸進尺?兩種不同視角,導致美國在應對中國的崛起,出現兩種不同的藥方:一種是民主黨式,從「交流圍堵」提升為「交流合作」,另一種是共和黨式,從「交流圍堵」轉為「圍堵交流」。

 

中國崛起改變亞太格局

支持共和黨的媒體及智庫多數認為歐巴馬太軟弱,導致美國在貿易摩擦、伊拉克和阿富汗反恐、中東問題乃至打擊IS伊斯蘭國等重大議題上影響力減弱。他們甚至把美國高失業率,也歸責於北京操縱人民幣匯率。從期中選舉結果來看,共和黨未來很可能會取代民主黨的藥方

西方國家指責中國在2002年後趁美國被反恐縛住手腳,大肆在全球搜括能源、礦場。不容否認,中國獲得過去被西方國家寡占的重要戰略物資的大戰略,刻正發揮強大的效益。中國也大幅引進軍工科技人才,在軍事建設上做跨世紀的跳躍;並對西方資本主義掀起新一波檢討浪潮時,適時發起多項區域性金融機構、成立援外基金等,將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國防軍力相結合,逐步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大戰略;而這個建立在「一帶一路」藍圖下的大戰略,也正在改變亞太格局。

冷戰時期,亞太地區的安全機制主要建立在對前蘇聯的圍堵。當時中、美聯合制蘇,美、日、韓等國建立扇骨狀的軍事同盟關係,再以美日安保條約為軸心,既防蘇又堵中。另外,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依靠三個公報、台灣關係法,再加上雷根時期的「六項承諾」,穩定台灣海峽局勢。

在這次APEC峰會上,中國第一次把崛起的能量強力地投射在重要國際場合,順利遂行自己的戰略部署。習近平宣布啟動和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促成大會發表《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路線圖》。這等於向世人宣告:中國的民族復興不是一場夢,而且「中國夢」將擴展成「亞太夢」,中國不僅要帶領「亞太世紀」的建構,未來在「一帶一路」的引導下,中國的影響力將覆蓋全球。

事實上,亞太格局已經改變,首當其衝的是美國在冷戰時期,建立在軍事同盟和經濟同軌雙拉力下的亞太安全結構。大陸在APEC期間宣布出資500億美元,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再投入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融資,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和產業合作。儘管BBC批評北京大打「金元外交」,但中國以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和美國倡導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打擂台,成功地挑戰了美國在亞太貿易的主導權。中國幾乎成為所有亞洲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在與南韓、澳洲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後,FTAAP的發展能量未來可能壓過TPP。

另外,北京日前將第五屆香山會議擴大成準官方的安全論壇,可預見,上海合作組織不論在區域安全對話和合作上,影響力將進一步擴大。尤其中俄的準同盟關係,根本改變了建立在冷戰時期的亞太戰略格局。這個改變,首先削弱了美日安保體系的作用。日本首相安倍在APEC峰會不得不低下頭來,主動爭取會晤,承認釣魚台主權存在爭議,暫時緩和東北亞局勢,希望讓飽受經濟衰退折磨的日本重新點燃打開中國市場的希望。

 

綠營不能誤判形勢

其次,南海格局同樣也改變了。中方邀請了七個涵蓋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區域非APEC成員的領袖與會,參加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企圖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新絲路」這「一帶一路」,擴展成建構「亞太世紀」的主戰略。

在經貿合作的龐大利益引誘下,南海島嶼主權爭端正朝對中方有利的方向傾斜。習近平與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在APEC進行雙邊會晤,有意緩和南海島嶼主權爭議,但中國仍持續在南海海域探勘油田、填設人工島礁。習近平不願和菲律賓總統阿奎諾雙邊會談,只象徵性簡短交談;中方對於南海九段線的主張絲毫不退讓;反映出其在保衛東海及南海島嶼主權上的不妥協態度。

從而華府必須認識到,當前的中國,不是「六四天安門時代」的中國;未來中美關係注定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實際上,不論美軍能不能握有對中國解放軍壓倒性的絕對優勢,華府未來面對台灣問題時,可操作的空間和籌碼正快速壓縮和流失。

馬英九的兩岸和平紅利彌足珍貴。不論是民進黨或美國反中勢力,都應認清中國的實力和決心,兩岸關係無法跳開「九二共識」,陳水扁路線不能重來;否則,不能排除大陸當局會給台灣重重的一擊!

 

 

(作者係行政院陸委會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