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爆發的這波本土疫情,讓去年至今一直喊著超前部署的蔡政府完成破功,防疫政策淪為口號化、政治化,如今要疫苗沒疫苗,要病床卻不足。內需觀光、餐飲、百貨受創嚴重,若製造業也受影響,則經濟將很難校正回歸。
孫子兵法:「無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就是所謂的「超前部署」,但台灣在5月中引爆的這波本土疫情卻來得兇猛,疫情快速蔓延,導致死亡人數不斷攀升。截至6月14日統計,累積本土確診人數為11,842人,死亡人數452人,死亡率3.2%,高於全球平均值。這讓去年至今一直喊著超前部署的蔡政府完成破了功,防疫政策淪為口號化、政治化。如今要疫苗沒疫苗,宣稱訂購3,000萬劑,至今僅僅到貨87.66萬劑。台灣進入三級警戒至6月28日,在「類封城」效應下,觀光、餐飲及百貨業首當其衝。確診數可校正回歸,但生命難以重來,對經濟的衝擊也難以校正回歸。
超前部署卻缺疫苗、病床
「潮水褪了,才知誰在裸泳」,本土疫情爆發才知道,蔡政府所謂的超前部署只是大內宣。由表一數據可看出,台灣與主要國家「疫苗採購覆蓋率」與「接種覆蓋率」的比較,截至3月初的統計,台灣的疫苗採購覆蓋率僅43%;據6月初統計,台灣的接種率僅1.2%,遠低於新加坡(35.5%)和南韓(8.7%),連菲律賓(2.4%)都不如,只比越南(0.6%)好。
若統計至6月4日止,打完第一劑的民眾只有2.8%。蔡政府誇口疫苗戰略優先,結果卻淪落到仰賴美日捐贈。先進國家如火如荼地為本國人民努力施打新冠疫苗之際,美、俄及一些歐洲小國也已開始推廣「疫苗觀光」,以振興經濟,而台灣近期則出現不少人赴美打疫苗,然一般百姓卻只能望苗興嘆,生活在恐懼中。
消費雪崩中小企業倒閉潮
台灣這波本土疫情自5月中迄今已延燒一個多月,至今未見明顯緩和,時間愈久,對消費及經濟的衝擊不容小覷。中央大學於5月27日所公布的5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總數為74.88點,與4月相較大降2.4點;因本次調查期間為5月18日至21日,尚無法反映此波疫情,預期6月的指數將更令人悲觀。
據經濟部統計處5月28日公布的「疫情對我國產業的影響」報告,5月疫情轉趨嚴峻,重創零售及餐飲業內需市場,餐飲業尤其慘重。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調查的餐飲業廠商對5月營運的看法極為悲觀,按營業額計算的動向指數為13.9,創下歷史新低,影響程度可見一斑。零售業部分,其按營業額計算的動向指數也低於50,看壞未來的營運。另外,根據勞動部6月8日公布的最新無薪假家數與人數統計,各為467家,5,065人,創下今年新高點。其中最多的前三大行業為支援服務業的121家(746人)、住宿和餐飲的41家(495人)及運輸倉儲的32家(836人),未來幾周可能還會增加。
另據投審會的資料顯示,3月與4月僑外投資件數都年減29%,顯示投資動能受到疫情影響衰退,原本箭在弦上的300多案全數喊停,讓台灣的投資市場少了許多重要的國際咖。金融服務業中,雖數位金融盛行,部分業務不受影響;但在疫情下,企業及個人放款延滯違約增加,且央行降息壓縮利差及紓困貸款使得授信風險大增,財富管理的手續費收入大減,影響整體營收及獲利。今年紓困貸款金額勝於去年,預期違約率將提高。
製造業若染疫必重創經濟
眾所周知,台灣出口主要依賴資通訊(ICT)、5G、零組件、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中經院於6月1日發布5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66%,較上月回跌2.7%,下滑原因主要係因5月新增訂單、生產與人力僱用指數下跌所致。由於缺料漲價、缺水電,加上疫情趨於嚴重,導致廠商紛紛調整庫存,且對未來半年的展望大跌12%至67.0%。不可否認,出口是台灣經濟成長重要引擎,疫情對整體經濟影響決定於製造業受衝擊的程度。
樂觀的情境是,中國大陸、美國這兩個主要出口國已走出疫情,今年經濟強勁復甦,有利台灣出口動能。但目前已有不少家上市櫃製造業員工染疫,如京元電子、超豐電子和智邦科技三家電子大廠。截至6月12日,已有357例確診病例,其中外籍勞工312人,停工數日將影響6月營收10%至30%。由於疫情已對電子族群基本面出現干擾,若後續疫情在相關產業持續擴大導致停工,不僅影響營收及獲利,更衝擊台灣的出口及經濟成長。
因此,在悲觀的情境下,若疫情持續至年底,消費及投資等內需增長出現明顯下降,進而影響製造業營運及出口,則今年經濟成長率將「保4」無望,「保3」都有疑慮。然主計處認為本土疫情於第3季可有效控制,竟做出經濟預測大幅上修2021年經濟成長率至5.46%,創下2011年以來新高。殊不知,台灣疫苗短缺未解,即使疫苗充足,也要數月才能施打到一定比率,這難道又是超前預測的大內宣嗎?
不斷紓困舉債必債留子孫
在蔡政府過度自滿及防疫不周,導致疫情延燒下,百行百業可謂哀鴻遍野。立法院5月31日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修正案,將施行期限延長1年,至明年6月30日止,並提高紓困振興特別預算上限至8,400億台幣。
揆諸蔡政府上任以來,自前瞻計畫到紓困4.0,不斷舉債撒錢,不僅分配不公,去年還出現「玉蘭花之亂」;而數以百萬計誠實繳稅,同樣也受疫情影響,卻要冒險上班的勞工、軍公教等族群一毛錢也拿不到,情何以堪!再者,如此高的紓困特別預算必然造成財政負擔,倘以舉債支應紓困,不僅納稅人要埋單,更徒增債留子孫的疑慮。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