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新公民運動」成形?|王炳忠 在 Facebook 上分享!

  由於洪仲丘案爆發,公民1985聯盟趁勢而起,成功地號召年輕族群上街怒吼,而被媒體稱之為是「新公民運動」的代表。其實除白衫軍「上凱道送仲丘」那次集會外, 為「新公民運動」保溫的各種學運、社運,如反文林苑、反大埔、反核四、反服貿、反旺中等等,都是同一群專業抗議者,帶頭的都是那幾個學生。他們以不同招牌、不同組織名義出現,製造出遍地開花的假象。而這些運動的共同點,說好聽是對各種公共議題都關心的「新公民」,實際上是流於反覆地運用反政府、反中國的圖騰旗號。

  本來公民藉由集會發聲,就是針對個別議題或特定族群的利益,然而公民1985標榜的公民運動在洪仲丘案逐漸平息後就宣告,之後將關注大埔、核四、服貿等議題。雙十節再度發起的「升公民旗」活動,人數明顯不如預期,正說明白衫軍僅是受洪仲丘案刺激的、多數平日根本不看新聞的年輕人,並不都有高超的「公民意識」!

  說穿了,這波「新公民運動」熱潮,可能是台獨意識型態的「新瓶裝舊酒」,只是剛好藉助不分藍綠都怕當兵的青年心理,從白衫軍運動打響炒熱。各種學運、 社運,與綠營政治人物、媒體結合,手法愈加細膩,故而如要問「新公民運動」到底新在哪裡,則答案便是其手法更為轉折多樣。

  至於在實質的內涵上,這波所謂的「新公民運動」不僅沒有什麼進步的公民思想,反而造成民主的倒退。

  深究「公民社會」的意涵,乃指在國家公領域及資本家壟斷的私領域之外,獨立爭取自身權益的「第三部門」, 也就是在政府、政黨及財團的夾縫中,試圖對公共政策產生影響的力量。質言之,「公民社會」的形式多為各種不同的利益團體,各自代表特定族群的意見,並不見得能代表多數人民的「公意」。

  然而現在層出不窮的學運、社運,卻個個抬出人民的名義,加上媒體的渲染,宛如他們的意見就是「人民」的意見,不支持他們的意見就是和「人民」作對。更有甚者, 挾人民之名要「奪回國家」,以行動拆政府公署,一邊扣人「壟斷」帽子,一邊卻粗暴地壟斷對人民的代表權。如此的「新公民運動」,正在將台灣的民主推向民粹邊緣。

  近日以來,關於這些學運、社運與政黨組織的勾結真相逐漸暴露,如公民1985在上凱道的前一晚,借助民進黨立委蕭美琴辦公室做準備;以及先前反大埔晚會中的不少學生,正是接受蔡英文基金會旗下「大家作伙摻政治」計畫補助的「政治實習」學員。對筆者而言,學運、社運與政黨結合並非不可,只是台灣社會長期以來,似乎已形成學運與綠營合作是理所當然,而與藍營有染便是「骯髒」的雙重標準。明明與政黨資源有所串聯,何必還刻意戴上「超越藍綠」的道德面具呢?

  特定族群的利益可能被大眾忽視,因此必須以運動的形式,來喚得社會的關注。但是他們是否就可仗著組織強、拳頭大瞎鬧?或者做政黨的打手?既然大家都在「摻政黨」, 那麼「新公民運動」就該適可而止,因為真正能代表人民的,還是一票一票投出來的選舉結果。

(作者係「青新論壇」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