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為了實現所謂「天然獨」的政治理念,立馬下令由台灣教育部於2019年,在社會諸多爭議的情況下,正式對外公布了涵蓋歷史科在內的「108年國中小高中社會領域新課綱」。究其目的就是為了遂行李登輝以來的「去中國化」工程,建構「台獨史」觀。
若從悲觀的角度而言,自從1990年代李登輝執政後期所推動的「認識台灣」,以及「同心圓理論」,至今2020年,共約一代30年的時間,最終透過量變與質變,將2019年之後的國高中歷史課本,轉換成東亞史。
這可謂台獨史觀的最後一里路,即把中國史異化成外國史。為此,所有反對廢除中國史教育的朋友都感到氣餒悲觀。不過,凡事物極必反,仁人志士應該轉換另一種「否極泰來」的樂觀心境,準備迎接第四次中國認同時代的降臨。
台灣經歷三次認同與斷裂
根據台灣歷史的記錄與學者鄭鴻生的研究分析,從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的乙未割台,至今2020年為止,台灣人民對中國的認識與中國認同,大概經歷了三次的認同與斷裂。
第一次:乙未割台後的中國認同割裂。1895年,日本占據台灣之後,立即進行改變台灣社會與教育體制的工作。日本總督府先在1896年設立國語學校,推動和培養日語人才。接著在1898年以後,開辦了以公學校上課方式,進行台灣的小學教育。其後,從公學校、中等學校再到高等學校,一整套完整的教育體制。
統治者就是希望受教育的台灣人子弟,捨棄漢文教育,轉而接受日本的殖民教育。果不其然,經過了一代以上殖民教育的灌輸後,那些接受日語教育的台灣子弟,已經把原鄉唐山的情懷,轉化到「落後支那」的鄙視心態,這是第一次台灣人的認同與割裂。
第二次:台灣光復後的中國認同割裂。1945年國民政府打敗日本,就台灣的命運來說,又是一次重要的歷史轉捩點。光復的台灣,當然要改造殖民時期的教育體制,戰後嬰兒潮之後的學生,必須接受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史觀。不過,平心而論,這種因冷戰所形成的中華民國歷史觀,根本無法涵蓋「整全」的中國史。例如,當時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的規範,中國的領土仍然是「秋海棠」,行政區依舊是35省、一個特別行政區、二個地方、12個直轄市。
質言之,1945年台灣光復後的新生代,正式切斷了殖民時期的「落後支那」史觀,從而以「龍的傳人」為榮為傲,這是「神州中國」史觀。
第三次:後蔣經國時代的中國認同割裂。1988年一代強人蔣經國驟逝,由自稱22歲之前是日本人的李登輝接任,加上中華民國地位的困境,導致從此台獨運動一發不可收拾。在反共復國年代所培養出來的「作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歷史觀逐漸衰退。從此之後,諸如「落後支那」、「妖魔中國」紛紛在台灣社會出籠。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將馬英九咒罵為「支那賤畜」,代表著這股反中、仇中逆流的最高峰。這是台灣人民第三次對中國的認同與割裂,是「賤畜中國」史觀。
「賤畜中國」史觀在歷史教育的終極呈現,非2019年的歷史新課綱莫屬。眾所皆知,自從1949年以來,台灣中小學的歷史教育,都有一套教育部訂立的課綱,其後根據課綱再由早期的國立編譯館,或現在的各大書商,編製教科書,以供應各級中小學校學生閱讀學習。所以吾人形容課綱是「教科書的緊箍咒」,一點也不為過。
對於曾經受過國民黨歷史教育的蔡英文等民進黨統治者,當然深知教科書對於形塑「天然獨」國家、民族與文化認同的影響力。所以在取得政權後,就在「賤畜中國」的政治思維指導下,準備全面解構中國史。
歷史新課綱問題所在
檢視歷史新課綱,為了完成「去中國化」,它具有以下兩項重點。
一、中國史的份量大幅刪減
根據108年中等教育歷史課綱,2020年台灣南部某大書商出版了一本《中國與東亞》國中二年級教科書,文本共有6章共計60頁,講述商周到隋唐共約3,600年。每章平均是600年,每一章10頁,正文約計1,500字,換言之,每一年只有2.5頁的中國史文本。
或許因為文本太珍貴了,故能載入史冊者真是鳳毛麟角,所以從部落到封建的敘述只有短短1頁、265個字交差了事。從西元前770年西周結束,至西元589年隋朝建立,共計1,300年,只有4頁文本。從此,魏晉南北朝的奇書如《文心雕龍》、《世說新語》消失在當代台灣學子的歷史記憶裡。我們認為就國中生而言,他們的中國史知識根本不足以對抗這一穢史的負面衝擊。為此,有些人悲觀地認為,2019年歷史課綱必將斬斷台灣與中國文化及歷史的共同記憶。
其實,2019年課綱只不過是延續昔日「去中國化」的政策而已。早在2011年台灣實施的「九年一貫」的課綱裡,就不再要求小學生學習中國史,留下來的盡是如何「認識今昔台灣重要的歷史人物與事件」、「探討台灣文化的淵源」、「瞭解台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台灣歷史發展的影響」等。
關於中國史的教學,只有寫到「瞭解今昔中國、亞洲和世界的主要文化特色」,其分量還不如亞洲與世界史。形容小學裡的中國史教育是聊備一格,也絕非污衊之詞。2019年的小學新課綱乾脆刪除了中國史的內容,以免為「敵國歷史」宣傳。
二、中國史在質上做了根本改變
在這一股反中、仇中的逆流思維下,如只縮減中學生的中國史教學分量,仍不能滿足蔡英文等台獨者,長期以來所追求的「去中國化」終極目標。
為了徹底剪除中國史,民進黨執政當局決定進一步將「中國史」三個字連根拔起,從中學教科書裡除名。換來的是,效法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所主張的「大東亞共榮圈」,強行推動所謂的「東亞史」,以這一目前學界尚未有共識的學科,取代已存在70多年的中國史教學。
在「東亞史」名稱的指導下,中國與日本、韓國、越南,甚至蒙古相同,對台灣而言,皆成為外國。當然,中國史也異化成外國史,中國人成為外國人,中華民族成為外族,中華文化亦被台灣人視為外國文化。筆者相信,當所謂的「台灣話」與「台文」制訂之後,「中國話」與「中文」將退居為「外來語」,質變的「去中國化」全方位改造工程即將大功告成。
新的中國認同已悄悄展開
但當數典忘祖的蔡英文和民進黨徒們,慶祝第三次割裂中國認同將告成之際,我們卻也樂觀地發現第四次的中國認同已悄悄展開。
如上文所分析,從1895年乙未割台至今2020年,在這125年三次認同與斷裂的歷史發展,乃以50年為一次周期循環。第一周期從1895至1945年;第二周期是1945至1995年,也就是李登輝執政後期;第三周期是1995至現今的2020年。若以此歷史循環來檢視,第三次的中國割裂匆匆歷經25年,現在進入下半期了。
同時,我們也發現這三次中國認同的轉換,都是因為外部環境發生了劇烈的大變動,尤其是治理或統治台灣的政權,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轉移,歷史教育也隨之改變。例如由日本人取代中國人統治台灣、由台獨史主張者取代中國史認同者。
儘管某些歷史專家稱:「任何用政治力所造成的史觀,日後也難免被政治力所解構。」但吾人更認為,史觀必須建構在歷史事實之上,才能可長可久。
中國的發展已有4,000多年悠久歷史,且從未中斷過,而在台灣的中國人也有超過400年以上的活動歷史。吾人若仔細省察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與台獨史觀,就會發現台灣與中國相互依存的事實,從未也絕對不可能被完全割裂。
筆者因此相信,當兩岸統一無可迴避,台灣全新的政治模式到來時,第四次的中國認同改造工程也將隨之展開,凡認同中國史教育的台灣先進們,應當開始為撰寫一部屬於全體中國人的中國史教科書,做好必要的準備。
(作者係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