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伊斯蘭原教旨恐怖主義活動引起的問題與反思|俞力工 在 Facebook 上分享!

   911事件後國際主流媒體傾向於把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 (Islamic fundamentalism)、恐怖主義混為一談。實際上,絕大多數伊斯蘭教教徒就像猶太教、基督宗教教徒一樣,不過是樸素的信教者,關心的也只是其個人與上帝之間(而非人與人之間,或個人與社會間)的關係。至於原教旨主義的概念,最早還是指19世紀美國東岸某些反現代化的基督教團體。這些人反對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商品文化的擴張,反對傳統社會結構的脫序,主張嚴格按照聖經、教會指示維持社會秩序與和諧。原教旨主義雖然守舊,但無論是基督教的原教旨主義或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多可視為本地區的反潮流運動。

伊斯蘭教恐怖主義,嚴格說來也與猶太教、基督宗教恐怖主義大同小異,均把宗教作為政治訴求的意識形態工具,主張通過暴力手段把帶有宗教色彩的政治主張轉變世界性或區域性的普遍真理。然而,帶有宗教性質的恐怖主義在歷史上從來都是非主流運動,其活躍期也非常短暫,也都有特殊的社會因素,例如經濟危機、軍事佔領、宗教戰爭等。

在一般情下,宗教勢力的擴張只要不用暴力手段,就可稱「政治化的原教旨主義運動」,其特徵在於建立一個政教合一局面。但是,這些政治化原教旨主義運動一旦受到刺激或鼓動,便可能採取恐怖手段。最近的例子便是1980年代美國打擊蘇聯的阿富汗占領軍,壓制存在伊斯蘭獨立運動的國家(如蘇聯、中國、印度、南斯拉夫),而與英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一道,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有計劃地培訓賓拉登屬下的瓦哈比派「基地」恐怖分子(多為伊斯蘭教國家的激進知識分子)。另一方面,這些幕後國家又透過「神學士學校」(即塔利班)的建立,向阿富汗難民提供原教旨主義思想教育和武裝訓練。這批人接受的是戰鬥訓練,而不是基地成員的特工訓練(如爆破技術),因此才真正地投入了反蘇軍的游擊戰,並嚴重地削弱了蘇軍力量。由是,當90年代初蘇軍撤退後不久,這批富有戰鬥經驗的塔利班民兵便奪取了阿富汗的政權。

至於基地成員,待其培訓結業後,分成不同小組,奔赴全球各個目標國家進行破壞活動。第一次大規模活動便以前南斯拉夫為目標,結果導致該國分崩離析。其實當時參與恐怖活動的成員不只是伊斯蘭教激進分子,其中也包括由歐洲各地招募的極右分子充當僱傭軍。這次烏克蘭的動亂即可清楚看到僱傭軍所起的作用。中國、蘇聯、印度等國也陸續遭到不同程度的騷擾,而且遲至今日仍不得解決。

以中國為例,早自80、90年代之交,作為基地成員(據估計,前後接受訓練的有近千人)的新疆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激進分子,便已開始在新疆等地製造事端。1997、98年之間,其恐怖活動一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

冷戰期間長期維持著「東歐華沙集團傾向於支持第三世界民族主義力量;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則多支持保守勢力」的格局,但在70、80年代之交,當東歐共產主義逐漸勢微,西方資本迅速擴張,伊斯蘭世界與阿拉伯世界民族主義力量又相繼為美國所削弱和瓦解,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傳統宗教勢力便隨著華沙集團的退卻,紛紛尋求自己所熟悉的出路(伊斯蘭勢力擴張)。1979年伊朗原教旨主義的成功政變(主因在於伊朗大多數民眾為什葉派,而美國所支持的是與其對立的遜尼派國家與團體),埃及兄弟會與巴勒斯坦哈馬斯集團的崛起,以及沙烏地阿拉伯領導階層為卸除人民不滿,而積極支持各地區政治化原教旨主義運動(即瓦哈比派)的舉止,顯示國際資本及商品文化的擴張與各地傳統勢力發生直接的碰撞。

就伊斯蘭教國家方面,封建保守的宗教勢力之能夠再次活躍,完全是民族主義、世俗改革力量受到西方摧殘打擊的後果。就因為其保守性至多代表少數封建勢力的利益,因此要想維持保守政權的穩定性,便往往要得到西方國家的支撐。

美英為首的西方勢力試圖沿襲長期支持波斯灣保守國家與巴基斯坦的經驗,設法將新興的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運動轉化為己所用。至於這些國家是否合乎人權、民主、自由的普世標準,則非西方所在意。

1990年左右的冷戰結束,意味著西方國家取得空前勝利。此時即使宣揚「文化衝突論」的新保守主義思潮應運而生,西方國家多還能有效地支配伊斯蘭教保守勢力,使其協助國際秩序的重新安排(如巴爾幹、波斯灣戰爭)。然而當賓拉登所領導的基地組織勢力,發現其母國沙烏地阿拉伯不過是美國的幫傭,便於1991年波斯灣戰爭美、英聯軍大規模進駐沙烏地阿拉伯之後,開始與美英等國進行挑戰。

從此之後,「反恐」突然成了西方不時掛在嘴上的名詞,在1991年甚至列為北約組織的主要任務。美國始終掩蓋一個基本事實便是:賓拉登家族不只是布希父子的摯友,甚至還曾經是小布希名下石油公司的主要投資人。賓拉登突然「叛變」不過說明伊斯蘭保守陣營裡,也不乏能夠解讀西方擴張主義意圖之人。

2001年911事件之後,小布希突然將過去「以夷制夷」策略,改為對所有不順從的伊斯蘭教國家發動一場反恐戰爭。過去的恐怖主義組織夥伴自然首當其衝,成為主要打擊對象。

該政策無異於擴大打擊面、消耗資源外,又犧牲己方的有生力量。於是乎,在一片反對聲浪下,2008年選民把歐巴馬推上總統位子,且立即終止了反恐戰爭。此時,取而代之的又是原先的「以夷治夷」策略,一方面減輕對伊斯蘭教國家的壓力;二方面重新支持恐怖主義組織,並引導他們對某些目標國家發動攻擊,如利比亞、利亞。

被美國認定為恐怖主義組織的東突組織,在北京當局的強硬鎮壓和失去外援的情下,一度奄奄一息。如今繼國際恐怖分子再度成為西方的馬前卒時刻,便又囂張起來。

透過上文介紹,即可知所謂的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實際上有國家恐怖主義在幕後操盤。儘管個別的恐怖分子活動能量有限,沒有外力的配合,不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卻能達到擾亂治安、打擊國家威信的效果。另外,恐怖主義的受害者其實是整個伊斯蘭教世界。這可以從近20年國際社會對伊斯蘭教的歧視與排斥規模一目了然。北京當局要想有效對付東突恐怖主義,首先要表明華夏社會一向是迴避宗教衝突的世外桃源,其次應表明打擊目標是刑事犯罪,與宗教衝突毫無關連。此外,必須設法排除西方主流媒體的影響,防止民眾對伊斯蘭教本身及其信徒產生敵對態度和歧視行為。相反的,還應該對該族群在國際上所受到的委屈表示同情,並在各個國際領域維護其權益與聲譽。如此,一旦打擊面縮小,民間的正當訴求,如平等就業、利益分配與加強民族文化與地方自治等等,便成為既具體且易於逐次解決的問題。

(作者係政治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