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中國火箭軍─東風21型和東風26型|王尊平 在 Facebook 上分享!

 

826日,中共向南海發射4枚中程彈道飛彈,並落入南沙與西沙群島之間的海域。《南華早報》引述消息人士透露,中國朝南海發射飛彈,其中一枚東風26B(DF-26B)飛彈是從青海發射,另一枚東風21D(DF-21D)飛彈則是從浙江發射。東風26B射程約4,000km,東風21D射程約1,800km,可攜常規或核彈頭攻擊大型水上目標。這是北京政府對華府發出警告。

 

彈道飛彈和洲際導彈不同

彈道飛彈和洲際導彈等名詞,常常令人難以區分。傳統的彈道飛彈,如二戰德國V-1V-2火箭、印度的烈火系列飛彈、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戰術飛彈等。彈道飛彈(SRBM/MRBM/LRBM)分為短、中、長程(射程500~5000km),多半在大氣層()內飛行,並攜帶傳統/生化/核彈頭。

近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發生領土糾紛(雙亞戰爭),亞美尼亞使用伊斯坎德爾戰術飛彈(9K720 Iskander-E)轟炸亞塞拜然的民生設施;亞塞拜然也使用集束彈藥和多管火箭(BM-30 Smerch MLRS)轟炸亞美尼亞的平民社區,造成重大傷亡。

洲際導彈(ICBM)則因長距離跨洲需求(射程5000~15000km),上升階段必須突破大氣層(),在太空中的地球軌道上飛行,以減少空氣阻力。下降階段由貨艙段釋放出多顆分導彈頭(內含核彈頭),重新進入大氣層()/後實施變軌/誘餌等手段,以突破敵人防衛圈的攔截網。但是,重新進入大氣層()的難度極高,必須在極小角度範圍內才能順利切入。切入角度太大或太小,分導彈頭就會燒毀或彈開。因此,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等必須經常試射,以獲取相關數據,耗費甚高。

東風21型和東風26

中國火箭軍是解放軍的軍種之一,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指揮,以地對地彈道飛彈和戰略導彈為主,負責彈道飛彈目標打擊和核反擊戰略作戰等任務。火箭軍的前身為戰略性獨立兵種「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1966~2015)2019年,在中共建政70周年閱兵典禮上,首度出現火箭軍部隊方陣。

東風21(DF-21)彈道飛彈,問世後便引發各界注目。主要原因在於,東風21型發射後,採用拋物線彈道高速飛行,並在目標區上空實施變軌,以突破敵人防衛圈的攔截網。最後,垂直落下的重力加速度加上原先航速,彈頭(戰鬥部)將以6馬赫高速衝向敵艦,殺傷力極高。

目前僅有少數「反飛彈系統」(如標準3/6型、薩德系統、愛國者3型、S-500)可攔截這類彈道飛彈,但成功機率不高。而東風26(DF-26)彈道飛彈,為東風21型的放大增程版,素有「航艦殺手」和「關島殺手」的稱號。

不過,各界普遍質疑彈道飛彈的反艦用途,並認為中國提供的數據和照片,無法顯示具備攻擊航行中船艦的效能。雖然,有照片顯示中國內陸沙漠地區有固定航艦靶,靶上有多個彈坑,顯示彈道飛彈可準確擊中目標,但仍有專家提出固定靶和移動靶的不同之處。

基本上,就算彈道飛彈無法擊中航行中船艦等目標,但對於敵方而言,仍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中國試射4枚彈道飛彈落入南海後,美軍艦隊曾一度撤出南海海域,就是最好的例子。如今,美軍除了備戰壓力之外,還有頻傳的意外事故。

美軍意外事故頻傳

姑且不論戰力高低,光是承平時期,美軍就發生多起意外事故。1987年,派里級巡防艦史塔克號在波斯灣值勤時,因MK-36干擾系統延遲作用和方陣快砲系統待命,遭到伊拉克軍機發射2枚飛魚反艦飛彈擊中,全艦毀損;1989年,愛阿華號主力艦(BB-61)在演習時,發生二號砲塔爆炸,造成47名官兵死亡,該艦也除役封存至今。事後查出原因,歸咎於官兵個人感情因素和砲塔內粉塵瀰漫;接著又發生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在港內失火,最後報廢。事後查出原因,又是有官兵因個人感情因素,在潛艇內縱火。

2016年,川普總統上任後,美軍接連發生多起勃克級神盾艦和商船衝撞,造成程度不一的毀損。事後,原因歸咎於官兵訓練不足、指揮戰情室風氣散漫、多項設備故障無法啟動等;2020年,好人理察號兩棲直升機登陸艦(LHD)在歲修升級時發生大火,造成全艦燒毀。據傳又是人為縱火所致;美軍航母艦隊也發生多起意外,包括多架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相撞墜海、新冠肺炎(COVID-19)在羅斯福號航艦內傳染造成艦長免職等。

最近,美軍又發生F-35B戰機進行空中加油時,和KC-130J加油機擦撞墜毀。兩岸緊張情勢日益升高,台灣方面將防衛籌碼全押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果真會有保障嗎?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