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公民路線已成蔡英文未來戰略主軸|王建民 在 Facebook 上分享!

   5月29日,民進黨完成黨主席交接,蔡英文正式成為新一屆黨主席,民進黨再次進入蔡氏治理時期。從蔡英文黨主席選舉時的五點政見,與當選後交接儀式上提出的三大任務觀察,不難發現,接受太陽花學運政治遺產,走公民路線,實現她問鼎的台灣領導人之夢,已成為蔡英文出任黨主席及謀求大位的戰略主軸。

2014年之春爆發的反服貿太陽花學運影響深遠,不僅造成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審查的延遲,以及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法制化建設,而且對島內政局產生重要影響,馬英九執政面臨更大困難,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因此失去角逐黨主席的信心,進而退出黨主席選舉,蔡英文成為最大贏家與受益者,輕而易舉的重新取得黨主席大位。不僅如此,這次學運對台灣社會帶來重要影響,公民運動的社會政治影響力大大提升,讓蔡英文從中看到公民社會的力量,以及自己在公民社會中的角色,開始思考民進黨與公民社會的互動、合作與角色分配,並最終確立將公民路線作為未來政治路線的政策主軸,也是日後選舉動員的利器,希望通過公民社會的強大影響力,將自己送上台灣的權力之巔。

事實上,公民社會一直是蔡英文的重要政治理念,在兩年前的選舉中,她就提出這一重要主張,也對青年學生發揮了重要影響力。因此,太陽花學運的不少學生領袖就是蔡英文的子弟兵或青年軍,預計未來仍將是蔡英文的主要支持力量。蔡英文日前在接受《財訊》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次學運證明了一件事,就是公民社會是存在的,是有力量的」,「民進黨不可能主導公民社會,但我們可以共同型塑這個國家的政治議程」,進而強調「公民社會的思考能量很大,有一套完整的想法,但它不擅長把這些轉換成政治議題,要變成政策,就必須要靠政黨的力量」。這是太陽花學運後,蔡英文對公民社會與民進黨互動的論述與主張。

在隨後黨主席選舉時蔡英文提出的五點政見中,其中一條就是「經過群眾路線到議會路線,民進黨未來更要與公民團體建立共識、互信,以及共同的行動目標,積極走向公民路線。在共同目標的推進上,政黨不必然要當領導者,但是一定是可行的夥伴關係」。她還進一步提出與公民團體展開多項重要議題的討論,包括總體經濟戰略的選擇、憲政體制的改造與民主深化、符合戰略利益的兩岸政策、青年未來與世代正義的落實,以及將新境界文教基金會作為民進黨與公民團體之間公共事務對話的平台,建立與公民團社會的對話機制,共同型塑國會黨團的立法議程。

在5月29日黨主席交接儀式上,蔡英文進一步提出將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與公民團體的互動,作為當前三大任務之一。由此可見,蔡英文當選黨主席之後以及在邁向總統之路的總體戰略思考就是公民路線圖,即充分重視、利用與發揮公民團體、公民社會的力量,進而與民進黨互動與合作,分進合擊,共同對付國民黨,進而最終實現戰勝國民黨、實現重新執政的戰略目標。

蔡英文的政治路線戰略雖然清晰明確,但能否如願,能否與公民團體實現良性互動與廣泛合作,則無法保證,甚至還會有政治風險。儘管目前許多公民團體或公民運動是反對執政者馬政府,對蔡英文較為包容與寬容也抱有期待,有利蔡英文,但公民團體是多元的,訴求與主張是有差異的,反對目標也不斷變化,民進黨的一些政策主張也可能會成為反對的目標,日前台南市發生的兩起反民進黨籍現任市長賴清德的案例就是證明。

當下的台灣公民運動對台灣社會經濟政治的影響是複雜的,不完全是正面的,一些激進公民團體與激進公民運動,已引起許多理性民眾的反對與反思。況且台灣社會政治是複雜多變的,會有新的社會思潮出現,也自然會有新的、不同既往的公民運動興起,對蔡英文是利是弊,很難早下結論。蔡英文雖然確立了以公民路線為核心的政治戰略,但若處理不慎,企圖將其政治化,作為制衡國民黨的戰略棋子,則是有風險的,在一些議題或問題上處理不好反而會受到傷害。蔡英文需要冷靜與深思,切莫盲目推崇公民社會與公民路線。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