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新埔客家風貌巡禮|劉碧蓉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新竹縣新埔鎮自清代即形成客家聚落,其宗祠、家廟、義民廟數量居全省之冠,且保持原有風貌,這不僅顯示客家人有傳承中國習俗文化的美德,也有保莊衛國的忠義精神。


  新埔鎮位於新竹縣東北方,以枋寮「褒忠亭」(義民廟)馳名於世。昔稱「吧哩國」,屬道卡斯(Taokas)平埔族竹塹社領域。清雍正時已有客家人來竹塹拓墾,至乾隆年間有更多惠州、潮州、嘉應州的客家移民進入竹塹,甚至沿著鳳山溪、頭前溪河谷,轉往內陸丘陵,開闢現今的關西、新埔、竹東及芎林一帶。嘉慶、道光年間,因閩粵械鬥日熾,諸多鄰近客籍人士來到新埔庄避難,使得新埔漸成客家人聚集之地。

 

宗祠林立、家廟保留風貌

 

位於鳳山溪和霄裡溪會合的新埔鎮,是鳳山溪沿岸的交通要道。土壤肥沃,適合栽培茶葉、柑橘、柿子,隨著客家先民進入拓墾,新埔也逐漸種起樟腦、柑橘及茶葉等經濟作物。乾隆末年,新埔已成「漢番」交易市場,至19世紀中葉,淡水開港,新埔雖為竹塹地區的地方性鄉鎮,但因樟腦、茶葉、柑桔等經濟作物有相當部分需挑運、集散至大崁(大溪)、艋舺、滬尾等港口輸出,新埔漸成為聯絡港口市街與內山南北要道的交通樞紐,商業鼎盛,幾可與竹塹並稱,成為竹塹城的次核心市鎮。

客家先民重視宗族觀念,為能光宗耀祖,讓子嗣有好發展,累積財富後,會興建祖厝、家廟安置先祖牌位,作為族人祭祀及傳承習俗之所。鎮上現存的家廟中,興建於清代者有范氏家廟(1860)、潘屋(1861)、劉氏家廟(1864)、張氏家廟(1868)、陳氏宗祠(1871)、蔡家祠(1879)等六家,日據時期有林氏宗祠(1917)、朱氏家廟(1827)二家;其中劉氏家廟內掛有:「劉氏家廟」、「恩元」、「文魁」、「本支百世」、「源遠流長」、「明經」、「藜照東瀛」等7塊匾額,以「匾額、燕尾、功名」多而聞名於鎮上。

二戰後,隨著社會變遷,土地分配飽和,造成人口外流。但新埔鎮因沒有高速公路、鐵路及興建科技城,鎮上的街景、家廟至今仍保留諸多當年風貌。這些被留存的宗祠,不僅有建築特色,更可見證到客家鄉親重視宗族的祭祀習俗,如今更成為新埔鎮民的文化資產。

 

義民廟塑忠義形象

 

在台灣移墾社會中,開墾者因地緣關係,而有漳、泉和閩、粵籍移民分區聚居現象。當漢人勢力逐漸擴張時,彼此間勢必遭遇生存競爭,為了避免心血所開墾的結果付諸流水,基於自力救濟,常會組織鄉勇來保衛家園。另一方面,台灣地處中國邊陲,一般官吏不願來此任官,造成吏治不佳、貪污橫行,時常發生官逼民反的民變。因此,拓墾者之所以為「義」或為「亂」,往往與「忠」或「奸」無關,而是出於自保或生存資源的競爭。清廷就是利用這種族群間的矛盾,招來客家人幫助平定亂事,對於援助清軍不幸捐軀者,則頒贈「褒忠」與「旌義」匾額,表揚他們的「義行」。朱一貴、林爽文與戴潮春等事件,就是屬於這種保鄉衛梓的表現。

協助清廷平定民變,參與者並非只有客家人,何以這些殉難者,能成為竹塹客家的核心信仰?這與義民廟後的義民塚有關。在義民塚內埋葬的都是因「血戰疆場」而「捐軀者」,但其「屍骸」卻被「拋露在外」。因此,竹塹地區的客家士紳才將歷次民變犧牲者的骨灰收埋,並建蓋「義民廟」供奉,有別於收容羅漢腳的萬善祠。其次,義民塚是經占卜、神明認可的吉祥地,且有皇帝的封賜,這種本不具神格的義民,透過神聖的儀式崇拜,以官府力量,設塚建廟來彰顯義民的節操與天子的聖典。這種義民信仰,不僅將竹塹客家人組成一個信仰組織,無形中也塑造了客家人保莊衛國的忠義形象。

客家人來台時,本來認同原鄉的「三山國王」作為守護神,但經歷移墾變遷後,轉而以本土的「義民爺」為客家認同的對象。這種轉變意味著客家人從初期以原鄉文化為價值取向,遠離中國本土後,變成以台灣本地源生的「義民爺」為認同的價值取向,進而擴及為全台客家人認同的象徵。

 

怒潮學校練兵助民

 

來到新埔國小的操場,會看到一塊大石碑,正面寫著「反共抗俄」,右邊是「完成第三任務」,左邊是「發揚新埔精神」,矗立在操場的正後方,其背後則是一片茂密的橄欖樹林。為何會有此石碑?實與二千多名忠貞愛國青年來到新埔,接受短暫的政治軍事訓練有關。1948年11月,徐蚌會戰國軍敗北,心有不甘的胡璉將軍,乃與黃埔軍校同期的柯遠芬糾集舊部,準備整軍再起。他們在江西、福建、廣東一帶招考幹部,重組編練。無奈共軍渡江南下,學校雖將人員編組就緒,但未經訓練,無法應戰,為避免無謂傷亡,胡將軍便下令所屬學校部隊南移到台灣。

這所原名「閩粵贛邊區軍政幹部學校」,又稱「第12兵團軍政幹部學校」,並以「怒潮學校」為對外代號,胡璉是12兵團總司令,柯遠芬為副總司令兼怒潮學校校長。1949年9月29日怒潮師生一行,從汕頭搭「海辰輪」號駛來台灣,10月2日抵基隆,隨後搭乘運煤火車往台北,到站後立即整裝步行,至新北市新莊國小,已是3日清晨。部隊在此度過來台後的第一個中秋節,同學們思鄉,不少人暗自流淚。7日行軍到樹林,再搭火車到湖口,至湖口國小住一晚,再徒步行軍翻越太平窩,10月8日清晨來到新埔國小,開始駐紮接受軍事訓練。

柯遠芬為何選在新埔紮營呢?似乎與柯遠芬為梅縣客家人,來到與他語言無礙的純樸新埔客家庄有關,加上二二八事件中新埔傷亡最少,對柯遠芬而言,較無心理壓力。學校包括行政辦公、教室及營區三部分,以鎮上中正路的廣和宮,作為教育人員的住宿、辦公室;和平街的新埔鎮公所官舍(柯遠芬的住家)作為校長辦公室;學生分為三大營區,分配住於新埔國小、關西石光國小及乾元宮三地,每間教室約住100多人,以高架三層床鋪為睡床。國小上操場的後山坡地,被闢為露天教室,以及軍事訓練地,用餐則在通道和走廊上。

學生每天都要從上操場跑到後山橄欖樹林練體力,也仿黃埔軍校的教育方針,訓練學生成黨政軍一元化幹部。此外,也常利用課餘及休假時,教導學生與民眾接觸,以協助整理居住環境,清潔溝渠甚至助民割稻,因而獲得新埔、關西民眾良好的印象。1940年9月7日,當一行人要移往金門時,鎮長曾蘭芳特請新埔樂隊恭送,由余烘霖指揮的樂隊為前導遊街,依依不捨的送怒潮師生到大橋頭。由於有此情緣,日後傳出有好幾位學生在此組織家庭的深情故事。

 

假日休閒好去處

 

新埔土壤肥沃、氣候適宜,不論平地或山園,所栽種的農產品皆能茂盛發展。1925年,日據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還因盛產柑,特地來新埔視察,留有約160公分寬石碑,豎立在新埔通往龍潭的新龍路310號巷口前(吳濁流故居前),供後人紀念。近年來,隨著科技發達及農產改良,這裡已成為全台著名柿餅、水梨、柑橘的盛產地,有多處還被開闢成市民觀光休閒的好去處,讀者們假日期間不妨來此體驗一下客家人文之旅。

 

(本文作者係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