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黑潮過後 兩岸都應退而結網|陳琴富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太陽花學運雖然落幕,掀起的波瀾仍在迴盪中,衝擊的中心當然是台灣內部,兩岸關係也在漩渦圈內。可以預見,台灣統獨論戰的戰線已經蔓延到下一個世代,兩岸關係的進程也將因此延緩下來,政治協商的議題短時間內是不用談了。也因此,雙方都應該退而結網,解決各自的問題,兩岸關係才有可能獲得根本上的進展。

雖然學運已經退潮了,表面上是《服貿協議》的經濟議題,實際的效應卻是掀起台灣內部政治改革的波濤。《服貿協議》的重挫直接影響台灣加入國際區域經濟組織,台灣經濟無疑會面臨更大的困局。但是政治上諸如立法品質、國會結構、憲政體制的問題都會被逐步討論,如果黑潮聲浪高漲,甚至修憲議題都有可能搬上檯面。

擺在眼前的直接衝擊是民進黨的世代交替已經開始擴散,蘇貞昌、謝長廷先後宣布退選預示了美麗島世代的交棒,台獨的世代交替已向下扎根並長出芽苗。相對的,國民黨因為長期以來沒有明確的主張和論述,「不統不獨不武」只是選舉的權宜之計,卻不能作為黨的基本主張,以致國民黨在學運期間幾乎沒有任何論述,加上國民黨也沒有培養青年世代,導致戰場完全被黑潮主控。目前看來,國民黨這兩個問題都沒有處理,這必然影響到年底七合一選舉和2016總統大選。

馬政府在歷經學運之後,聲勢更加低落,執政更加困難,除了服貿延緩審查,監督條例還有待朝野激辯,立即而來的施政挑戰就是核四停建或公投的抉擇。蘇貞昌和林義雄一朝一野的逼宮,讓馬江窮於應付。馬英九是否會在學運後跛腳,就看他能否因時順勢、勇於作為,不過,以他不沾鍋又要面面討好的父子騎驢個性,注定是跛腳的命運。

台灣政局藍綠版圖雖有消長,但藍綠惡鬥的根本局面不會改變。這次學潮如果訴求是終止藍綠惡鬥、改變國會結構、完善立法品質、創造經濟發展,相信會獲得絕大多數民眾的認同,只是學運的背景是台獨為主軸,因此學運雖然掀起一陣風潮,卻沒有得到根本的成功,頂多只是再挫馬政府的氣勢,為選舉加分而已。也因此,藍綠惡鬥的根本態勢仍會持續。

儘管學運期間大陸都保持冷靜觀望、理性發言的態度,但學運對兩岸關係的衝擊也是直接的,服貿中挫,後續的《貨貿協議》也只能暫時擱置,「王張會」延後,「馬習會」是不用想了。對於兩岸的未來發展,顯然「先經後政」的策略遭到了挑戰,有人認為《服貿協議》正好是反中情結和恐中情緒的一次總爆發,不論如何,政治協商的議題是暫時中止了。

對於未來的兩岸關係,大陸學者有不同的主張,有些主張對台灣不妨強硬,兩岸經濟協議可比照WTO的基本原則,並增加兩岸談判的透明度;有些主張不管立法院是否通過,大陸不妨先對台開放服貿、貨貿,以爭取台灣民心。但是,兩岸的問題不只是經濟一端,反服貿運動的本質是「反中」,學運領袖都是主張台獨者,青年世代對於服貿的意義或許不理解,但是對於被大陸「併吞」的恐懼,卻隱隱在心中浮現。

青年世代怕被大陸「併吞」才是兩岸關係發展的癥結,如果這個結無法打開,兩岸關係將會越走越困難。被「併吞」的恐懼來自於多重因素:有兩蔣時代的反共教育,有李扁時代的「兩國論」主張,有民進黨長期「逢中必反」的宣傳,也有對大陸現況及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不滿。

台灣年輕世代不能接受當前大陸的政治體制,而兩岸之間的文化價值和生活差異更讓他們不願意接受和大陸融合,台灣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不少人對於大陸人的國民素質不能認同。這次學運中有人喊出「香港的今天,就是台灣的明天」,就是擔心台灣被「香港化」,害怕失去「民主」。

民進黨中生代也知道不能不和大陸打交道,甚至認為台獨不可行,因此提出過《台海人權決議文》,主張以台灣的民主、人權價值推動民進黨的中國政策。

學運之後,兩岸關係的進程必然暫時中挫,兩岸都必須各自盤整內部的事務。馬政府必須在半跛腳的情況下重整旗鼓,推動正在進行的政務;朝野之間也必須就立法程序和立法品質建立新的運作模式,如何終止長期以來藍綠惡鬥的情況,也是朝野必須回應的問題。當然,民進黨如何走出鎖國的框架和與大陸交往的議題,不會因為學運就停止,這是蔡英文的新課題。

大陸也一樣,「先經後政」的策略已經遇到瓶頸,讓利的措施不會讓台灣民眾感謝。只有務實的面對中華民國定位,兩岸才有可能走上政治協商的道路。大陸想要繼續讓和平發展的道路走得順遂,最重要的是要爭取台灣民心。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猶不可治,何況兩岸隔絕60多年,彼此都必須有一點耐心,重要的是必須往齊一的目標邁步。

(作者係《旺報》副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