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對賴內閣的幾點建議|杜震華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內閣的效能高低,關鍵因素有兩個,一是部會首長是否任命得宜,二是官僚體系的成員能否將士用命、合作無間。賴揆應該依此標準逐步調整內閣。

 

   賴清德新任閣揆,為行政院帶來一股新的氣息與社會期待。只是,賴揆說要「用人唯才」,但內閣成員除了聊聊更動幾位外,沒有讓人民眼睛一亮或受到感動的任命,彷彿台灣除了綠營以外,已經沒有好的人才。我們願意善意地不去猜測原因,但期待賴揆可以逐步調整內閣到民眾「有感」的狀態。

 

部會首長必須任命得宜

 

內閣的效能高低,關鍵因素有兩個,一是部會首長是否任命得宜,二是官僚體系的成員能否將士用命、合作無間。

對於第一個關鍵,我們不對個別人選的任命表示意見,但願意對基本原則提出建議,那就是部會首長一定要認用「具專業」、「有創新」看法的人才行。有專業才不會被不想做事的部屬牽著鼻子走,卻無能力指出問題,或堅持推動新政;特別在此國際科技變動極快速的時代(例如,包括第三方支付的「金融科技」,fintech),沒有專業的首長無法看出國際趨勢所在,以及對台灣社會經濟的影響,在政策推動上幾乎確定會太慢、太弱,「政府效能」將會繼續成為台灣競爭力的弱項。

當然,徒有專業是不夠的,還要有創新力。因此,任命一個長期由官僚體系升遷上來的常任文官為部會首長或政次,經常只能蕭規曹隨、缺乏新意,甚至排除新意-這其實是近期政府的一個通病:要不,就是任用一個毫無專業的,要不,就在首長出事時,趕快無縫接軌地將來自官僚體系的次長扶正。所以,近年來的部會首長,尤其是財經部門,很少闡述其「施政理念」,越來越缺乏新意,既難以讓人民有所感動,更無法激勵經濟表現,而讓台灣長期處於「悶」的狀態。

 

官僚體系必須有效能

 

雖然閣員的任命極為重要,但一個有效能的官僚體系其實更加重要。所有的部會首長,只能要求所屬施政的「方向」,頂多加上「步驟」或「項目」;至於推動的細節和力道,幾乎都要靠中上層的幹部來落實。因此,有句話說「幹部決定一切」,就是這個意思。如何領導一個官僚體系,並且讓不同部門相互合作、推動跨局處或跨部會的政務,才是真正困難之處。

隨便舉個案例,台灣要推動「服務業出口」,因為全球貿易趨勢已經顯示這將是未來的貿易要項,像英國就占其總出口的四成之多,所以先進國家除「貨品貿易統計」外,一定會有「服務貿易統計」。可是,台灣迄今為止,並沒有詳細的「服務貿易統計」來協助決策者判斷要如何著力。經濟部長經常不夠專業,不懂這項統計的重要性,他本身也不會觸及相關業務,因此這頂多會困擾到主管貿易的次長層次。可是,當次長不想多做事時,就會拖,而且一拖就拖上幾十年,報紙專欄建議、相關智庫建議通通是「狗吠火車」,迄今就是沒有「服務貿易統計」,讓台灣的「促進服務出口」一直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

如果部長夠專業,當然會知道該項統計工作之重要,會指示次長提撥或整併資源、排除萬難,來推動這項新的工作。而如果相關統計部門的處長們夠積極,也會勸說長官要進行這種工作;但目前的官僚體系,「多做多錯、不做不錯」、「依循前例」的情況嚴重到慘不忍睹,再想做事的首長恐怕也都「難為無米之炊」。

如何激勵各部會中高層官員的積極性,已經是內閣成敗關鍵性的挑戰;在年金改革後適度調薪、賞罰分明而不任用私人、增加官員的在職培訓等,都是應該考慮的作法,以免各部會有心無力、辜負了人民的期待。

 

不能只知分工而不合作

 

另一個官僚體系的大問題,在於「分工」而不「合作」。舉例而言,某財經部會中,一個處委外研究所得的寶貴資料,竟然不允許同部會另一處來使用,搞到重複的調查研究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再另舉一例,某負責「商圈輔導」的部門,請求資源較多的某負責「觀光景點發展」部門,在觀光巴士行經某商圈時短暫停留,讓旅客採購土產,既照顧商圈、也讓旅客行程更為豐富,但負責觀光景點的局處就是不肯答應,也不協商如何雙贏。上述這些不合作的心態和作法,未來如何能用「政府數據公開」來推動大數據產業?

上述問題是可以解決的。當年蔣介石設立「國防研究院」,長期培訓中高級官員,讓他們了解政府各部門業務、並相互孰悉的作法,就可以參考並修正使用。或由行政院要求業務關聯性高的部會共同編列、執行一部分的預算,也是一種強迫合作、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如果放任目前的用人偏失、讓官僚惡習持續,則賴內閣極可能步入近期的政府窠臼,難以讓人民期待了。我們誠懇建議,也期待賴內閣虛心接納,讓政府真正煥然一新。

 

(作者係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政策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