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比較台港青年的中國認同|李龍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4年發生在台灣、香港的三個事件表明,港台民眾有中國認同缺失問題,其中又以青年一代問題最為嚴重,並出現明顯的代際差異。

 

三事件均凸顯認同問題

 

一是台灣太陽花學運。太陽花學運的參與主體是以學生為主的青年群體,他們表面以民主之名反對馬政府黑箱操作服貿協議,實際上反服貿源於「恐中」心理,大部分台灣民眾(含青年)不知道什麼是服貿協議。

在2013年10月28日的調查中,僅有16%的台灣民眾清楚服貿協議的內容,即便太陽花學運中的2014年3月21日,也僅有31%的民眾清楚服貿協的內容(資料源自於TVBS民調中心,下同)。受「去中國化」和台獨教育影響,大部分台灣青年學生認為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因此,他們相信民進黨所言,認為大陸與台灣簽訂服貿協意在從經濟上捆住台灣,進而在政治上逐步吞噬台灣。20-29歲的青年中,63%不支持服貿協,遠高於30-39歲的49%,40-49歲的38%,50-59歲的38%和60歲以上的33%。

二是香港占中事件。占中事件中,香港青年學生(經由學聯、學民思潮等學生組織發動)同樣是主體。由於中國認同的缺失,他們很容易在泛民派的煽動下,以占中對抗中央和特區政府,要求中央撤銷831行政長官普選決定,改由公民提名行政長官。

據調查,對於占中行動,15 -24 歲的青年群體中,67.7%表示支持;25-39 歲支持的比例為36.9%;40-59 歲和60 歲或以上支持的比例分別為27.6%和22.1%。可見,青年群體較支持占中(資料源自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下同)。

三是台灣九合一選舉。九合一選舉的一個新特徵是所謂第三勢力的出現,這在台北市長選舉中特別明顯。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之所以能夠勝選,台北青年群體的支持十分關鍵。2014年11月27日的調查顯示,20-29歲的青年群體中,67%支持柯文哲,而30-39歲、40-49歲、50-59歲、60歲以上的群體中,支持柯文哲的比例分別為52%、45%、36%、32%。台灣青年對柯文哲的支持,既反映他們對「一個中國」原則的不滿,也反映出他們對民進黨搞台獨的擔憂。

柯文哲具有綠營背景(有稱墨綠),他雖未直接主張台獨,但他目前的態度可以概括為: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國名是台灣,國號是中華民國。這一主張得到台灣青年的支持,同樣反應出他們的中國認同缺失問題。

台灣20-29歲的青年中,有88%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僅有7%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30-39歲、40-49歲、50-59歲、60歲以上的群體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分別是74%、71%、67%、6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分別是19%、15%、22%、20%。可見,20-29歲青年群體比其他群體的中國認同要弱得多。香港18-34歲(80後)的青年中,38.1%認為自己只是香港人,僅4.3%認為自己只是中國人;而35-54歲和55歲或以上的群體認為自己只是香港人的比例,分別為24.9%和21.7%,認為自己只是中國人的比例為8.7%和12.7%。同樣可見,18-34歲青年群體,比其他群體的中國認同更弱一些。

 

港台認同相似性比較

 

港台認同從表面上看有以下幾點相似性:其一,港台青年的中國認同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且較其他群體更為嚴重,而香港認同和台灣認同(以下簡稱港台認同)卻呈現上升趨勢;其二,港台青年群體更多地站到對抗大陸的一方,較理解或支持香港泛民派和台灣綠營政黨;其三,在港台青年群體中,青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最缺乏中國認同,往往充當對抗大陸的先鋒,占中事件和反服貿學運都說明了這一點;其四,都以民主之名對抗大陸,將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混淆,無視「一國兩制」的包容性,藉著港台青年政治上不認同大陸,強化大陸與香港、台灣的敵對;其五,港台青年對大陸政治制度都缺乏瞭解,且存在誤解,以西式民主為準繩,認為大陸不民主,進而弱化中國認同。此外,港台青年在對抗大陸的行動中,出現互動和相互聲援的現象,足見其中國認同缺失問題的共性。在此背景下,台灣綠營以「現在的香港就是未來的台灣」論調誤導台灣青年,進一步削弱台灣年輕人的中國認同。

從實質上的相似性來看,有學者對港台民眾的港台認同逐漸增強表示擔憂,認為這會對中國認同產生衝擊。但是,部分港台學者辯稱不必擔心港台民眾(包括青年)的港台認同增強,大部分港台民眾既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又認為自己是香港人或台灣人,這與北京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北京人一樣。然而,這種觀點忽視了港台認同的特殊性,它們不是一般意義,或者根本就不是地區認同,而具有以下特殊性:

其一,港台認同都有主體性。主體性身分認同強調港台都是獨立主體,政治經濟制度與大陸完全不同。該主體性身分認同意在撇清港台和中國大陸的關係,看重二者的並列關係,尤其主體性的台灣認同很大程度上已演變為國家認同。

其二,港台認同都有異質性。面對中國認同,港台民眾首先意識到自己與大陸的不同,這進一步促使港台認同清晰化。異質性尤其表現在政治認同上,大部分港台青年看來,大陸是「不民主的」,這種觀念強化了他們的港台認同,削弱了他們的中國認同。

其三,港台認同都有優先性。2014年的調查顯示,即便在雙重身分認同下,42%的香港人先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其中18-34歲的青年群體認同該表述的比例較其他年齡層高,達到44.5%,台灣也有類似情況。這意味著在中國認同與港台認同發生衝突時,港台民眾往往會弱化或拋棄中國認同。

 

港台認同差異性比較

 

港台認同也有不少差異性:

其一,台灣青年缺乏中國認同是對國家認同的混亂。在大部分台灣青年的觀念中,國家就是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中國;即便部分台灣青年還有中華民國認同,他們觀念中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以上兩種情況中,台灣認同已經絕對優先於或實質取代了中國認同,只有很少部分台灣青年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下的中國認同。

相比,香港青年並不存在國家認同混亂問題,而主要是缺少中國認同。香港青年基本認同中國,但在主體性、異質性和優先性的身分認同下,更看重香港認同。所以,台灣青年的台灣認同更具「國家主體性」的特徵,而香港青年的香港認同則具「地區主體性」特徵,台灣青年的中國認同實質較香港青年更低。

其二,台灣青年更多地表現出「恐懼中國」甚至「敵視中國」特徵,對大陸堅持統一感到擔憂和不滿,這與台灣認同的「國家主體性」密切相關。香港青年則達不到敵視中國的程度,更多的表現為「敵視中央政府」,對中央政府管治香港表示不滿。

其三,台灣青年缺少中國認同導致其在綠營的煽動下,反對兩岸經濟和政治關係走向深化,最終可能走向台獨。香港青年缺少中國認同導致其在泛民派的煽動下,對抗中央政府,破壞香港政治穩定,給西方反華勢力干涉中國內政的可乘之機。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